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 第102章 先消灭一万俄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铁路是给英国人的,他们积极推动要修一条从福州到延平府的铁路,延平府是闽西内地茶叶集散地,福州是闽北茶叶出口口岸,两地一旦连通,茶叶出口会更加顺畅,运输费用能节省三分之一,从山上往下运茶的费用无法下降,但茶船水路运输的成本能大大降低。

虽然这会动‘百万曹工之衣食’,但提高生产效率的事业,刘勇强都是支持的。

至于什么路权沦丧的隐忧,刘勇强没看到。就一条铁路罢了,方便交通运输,还能引入新技术。洋人要转移先进技术,这特么不是好事吗?

至于说英国人可能有的图谋,那确实有,他们提出铁路两侧三十公里内的探矿权归英国所有,直接就被刘勇强拒绝了,就铁路,爱修不修。觉得铁路不赚钱就别干,这是生意,别扯别的。

英国人麻溜的同意了,没别的,他们看好这条铁路。当然图谋也有,英国人修建了一条茶叶铁路,英国铁路公司不但能赚大钱,还能加强英国在中国茶叶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英国人修了,法国人当然也要修,修一条从漳州通往汀州的铁路。这两强盗,大概自己都商量好了,英国势力强,控制闽江流域,法国稍弱,控制九龙江流域,都能从沿海深入福建内陆。

除了用这两件卖国的事情安抚英法两根大腿,刘勇强回福建后,还迅速完成两件大事。第一裁撤全省绿营,这本是一项很难的工作,但现在做要比以后做容易。在军势最强的时候进行军事改革的阻力肯定更小,各府县经过清点,绿营军户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只有二三十万户。绿营采用的也是世兵制,父传子,子传孙,户籍是军户。跟八旗兵相似,不同的是限制要小很多,绿营兵的家属可以做点小买卖补贴家用,实际上跟普通民户没多大区别。

此时福建实际存在的绿营兵不多,人数不到万人,全国才六十万兵额,福建算多的,但经过太平军洗礼,绿营损失惨重,缺员严重,加上吃空饷的,所以才这么点人。立刻公告,所有绿营取消世袭兵额,想当兵的就趁现在加入闽军,以后脱籍为民,官方重新编纳籍册。

一时间自然引起哗变,但现在刘勇强胳膊粗,刘三虎可就在福州练兵,到处镇压,不及两个月就平息了,人杀了一点,但远少于一百个太平军入境带来的危害。

绿营这个小顽疾解决,八旗那个大顽疾早就解决了,所以福建军事领域留存的积弊瞬间扫清。

兵还在继续发往东北,为了确保胜利,刘勇强又征召了三万大军,加上东北的七万,福州的两万乡绅部队,福建动员出了十二万大军,已经跟巅峰时期的湘军数量相当。

这个动员能力,再次让清政府感到绝望。实际上,最后这三万大军并非来自福建,而是出自温州。

把王有龄带来福建,可不纯粹是让他来当花瓶的,有王有龄在这里,闽浙边界上发生一点事情,他可以睁只眼闭只眼,如果是左宗棠在浙江,陈炳文这群太平军余孽根本不可能拉出来。

全都发去大连,就地接受法国教官集训,顺便在大连这个相对温暖的环境中,提前适应一下东北的寒冬。

英国人的军火也到位了,法国人帮忙拦截俄国舰队则没有做到,因为俄国人根本就没用舰队调兵。他们继续走西伯利亚,虽然流量小,但可靠。走海路,在英法始终没有对俄国保证会保持中立的态度下,俄国人不敢冒险。不保证中立,在外交领域已经是个很严重的负面态度,意思是在有利条件下随时可能揍你。

西伯利亚流量虽小,但俄国人信心十足,通过西伯利亚细水长流,一年增兵一万人不成问题。远东总督穆拉维约夫信誓旦旦的表示,有一万俄国正规军队,足以横扫整个东北地区的其他任何军队。

毕竟是五眼联盟的,俄国人增兵的消息,英国人很快就侦查到,并通知刘勇强。从时间来看,俄国人去年接到两国进入战争状态的消息,就开始动员军队。英国人提醒福建方面要小心,刘勇强想小心,实力也不允许。巴不得俄国人多来几万人,从西伯利亚一波一拨添油过来,他杀的才过瘾。

在对自己最有利的地方,用最有利的方式打一场仗,在没有比这更舒坦的战争了。

俄国人的添油战术今年至少起不到作用,油管子太细,第一波流量至少得明年了。

今年冬天,就是让俄国人认清楚现实的时机,当然认清现实后,传到欧洲,让沙皇又认清现实,再发命令给前线,这一番折腾就得一年,所以这场战争,明年至少还得打一年,然后俄国才能彻底认清现实。

今年冬天这场四平血战至关重要,刘勇强随时关注战局发展。

前一个月,上万俄军猛攻三次,损失至少两千人,还有八百个被俘的,都是受伤后被俘,救活了两百人,冬天雪地,铅弹打伤的伤口很难挺过去。

英法观察家对闽军救治敌人的文明举动表示了赞赏,英法报纸不断报道文明的义举,别说一个遥远的陌生国度如此行为,就算是奥斯曼这个宗教敌人这么做,英法报纸也会给以公正的评价,因为对手是俄国。他们对俄国的恨已经超过宗教上的敌人了,恨到什么程度,英国最高荣誉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一直宣称是用克里米亚战争中缴获的俄国大炮铸造的,后来有好事者用先进仪器分析后,发现是满清的大炮,好吧,我大清不足以作为荣誉。但一直以俄国大炮做噱头,足以证明英国人对俄国的敌意恒久远。

别说闽军打俄国人他们欢呼,日本人打俄国他们照样叫好,谁打俄国人他们都帮场子。这大大刷了一波新兴的福建政权的国际形象,这绝对不会没用,因为会为随后的贸易谈判争取到更平等的条件。

俄国人的强攻结束之后,闽军的反击开始,一群福建兵继续守战壕,耐寒的山东捻军经过半年的集训后,学会了使用步枪,法国骑兵军官也调教了他们一番,然后就密密麻麻朝四平一带活动。

他们不正面跟俄国人发生冲突,而是游走在周边一带。频繁遭遇俄军,因为俄军在四处打粮。

通过审讯俘虏,早就知道俄国人有能力将一万人从海兰泡、伯力、海参崴等边远地区送到东北腹地,却没有能力将一万人长期作战的给养一并送过来。俄国人过冬的物资,本就打算靠抢。

不过最先打算的是抢闽军的物资,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在冬天到来后,轻松攻下闽军盘踞的大营。一个夏天他们看到闽军不断运送物资过来,甚至舍不得下手提前去抢。所以当冬天来临,雪花飘飘,他们忍不住欢呼,因为终于要开席了。

谁能想到,对方挖的壕沟那么恐怖。俄军也不是不会挖壕沟,克里米亚战争中,到处都是壕沟,英法的土木作业对俄军的要塞防守,没有壕沟是不构成战争的。至于为什么一战时候,都发展到机枪时代的欧洲军队还会重新捡起线列枪毙战术,不是他们不懂堑壕战,而是军校教出的一群教条的将军已经几代人没有打过仗,面对非洲土着,线列枪毙战术确实还是最佳的屠杀方法。

俄国人现在提前见识到了一战级别的堑壕战,自然打的无计可施,军心都崩了。既然抢不了对面的闽军,那就只能抢附近的老百姓。很可惜,附近的老百姓不多,四平位于辽宁、吉林交界,此时的辽宁才200多万人,吉林五六十万,不到100万人洒在吉林这么大的地区,想找到一片村庄得走很远。所以俄军分散搜刮,自然跟捻军不断纠缠。

捻军不碰大股的俄军,专挑小部队下手。这些捻子以前军纪不行,缺乏组织的时候,都能全歼僧格林沁,能让曾国藩碰的满头包,不得不让李鸿章替换他,现在加强了训练,有了统一的建制,更换了更好的马匹,机动性大大增加,用袭扰战这种他们熟悉,喜欢的方式,很快就搞得俄国人濒临崩溃。

已经没粮了,出去的征粮队却总是一去不回,去得多了,征来的粮食可能不够路上吃,去的少了,人可能就回不来。俄国人一开始是看不起这些人的,怎么看对方都不是正规军,骑马都没个人样。哥萨克们如果知道,就是这群看起来其貌不扬的家伙,把僧格林沁从蒙古调来的精锐马队,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四省范围来回调动,生生将马上民族蒙古人拖的已经握不住缰绳,必须用布包着手掌,最后甚至将马缰绳直接绑在肩膀上控制战马。后来蒙古人在高楼寨终于追上了捻军,以为可以重复他们祖上那种将敌人追的精疲力尽,自己也在精疲力尽的状态下歼灭敌人的壮举时,没想到这是一场埋伏。是的,捻子们的马术肯定都是半吊子,这种你追我逃的游戏,蒙古人是为了一点功劳,他们却是为了活命。靠着活命练出来的本事,现在用在了哥萨克身上。

俄国人在没粮的绝境下,被迫跟捻军展开了一场冰天雪地中的拉锯战,这绝对是一场巨大的失误,当整个冬天,你追我逃,你驻我扰,你疲我打,终于熬到了同治七年一月份,天气下降到零下二十度,捻子们已经没精神了,全部撤回四平买卖街上的暖房窝冬。

俄国人这时候不得不向四平发动总攻,因为再不攻下这里,他们就得饿死。

六七千俄军,弓着腰,蜷缩着身体,端着刺刀冲锋,迎接他们的是平静的杀戮。

一场持续了两天的杀戮过后,俄军崩溃,打出了白旗。

英法两国顾问在刘勇强的提督府中听到消息后,互相惊愕的看了对方一眼,心照不宣:“我们到底武装了一个什么样的对手!”

接着他们比以往姿态低多了,友好的向刘勇强道喜。

刘勇强却浑不在意,回道:“先消灭一万俄军,剩下的等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