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有龄现在还是闽浙总督,左宗棠调走之后,他甚至恢复了在浙江的实权。

不过在福建这边吗,就真的只是一个空头衔,体现满清版图一统的吉祥物。

身在福州,处理的都是浙江的事务,所以才能三天两头请刘勇强喝茶。大概也是满清给他的维稳任务,七万闽军鏖战辽东,竟然能跟俄国人打的难解难分,这让满清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差距,不维护好关系,再来一次闽师入京,这谁受得了。

刘勇强能时不时去王有龄府上喝喝茶,抱着同样的想法,稳定住满清,这时候大清给他捣个乱他也是挺难受的,还有就是他要负责的内政实在不多,确实很清闲。

两年前的同治三年,他入京后不久,跟奕?达成草议后,就发电李云梯就任福建巡抚,不用清廷委任,直接请来各地老乡绅,在福州巡抚衙门共同推举李云梯就任福建巡抚,刘勇强就任福建提督。

这算是走了一个民授的形式,之后就用不到这些老乡绅了,因为巡抚没规定任期,活到老当到老。这批乡绅就打发到北京参观,成了刘勇强第一批客户,买走了一批紫禁城里的皇家藏品。

就任福建巡抚后,李云梯高举闽人治闽大旗,不断给满清各地闽籍官员写信,邀请他们回福建当官。有一些积极响应,有一些则是李云梯三顾茅庐,比如福州的沈葆桢,他之前是江西巡抚,福建人能做到这一级的官员寥寥无几,如今地方督抚湖湘籍的遍地走,但沈葆桢也算是湘军体系,他是曾国藩举荐的。可惜他跟左宗棠关系更好,跟曾国藩闹翻,在曾国荃围困天京最艰难的时候,他断了给湘军的粮饷,而且连个招呼都没打,曾国藩感慨沈葆桢不近人情。

沈葆桢是福建人,其实就算他不是福建人,也有资格被邀请,林则徐女婿的身份注定他在福建有强大的影响力。

可他不想当反贼的官,他因母亲病逝,恰巧回到福州丁忧,关起门来守丧,不问世事。

李云梯三顾茅庐之后,不知道两人密谈了一些什么,终于将他请了出来,就在福州就地当官,举荐他为福州知府。

刘勇强说到做到,内政全权委托李云梯,主要是他不太懂传统官场那一套,也不稀罕去学。但在内政上,他也不是完全没有想法,比如他强烈反对女人缠脚,他要禁止缠脚,结果引起了李云梯的不满,以辞职相威胁,那时候他还在北京打仗,后方不能乱,不得已选择了妥协。

至于剃头,他连提都没提,一根辫子,他还是容得下的。不过他在紫禁城里就剪了,他心里没辫子,纯粹是因为不舒服,老早就想剪,只是以前会影响仕途,现在官做到头了,不在乎。

剪了头发,一开始还很不习惯,总觉得脑子后面缺点东西。慢慢习惯了,一身清爽。

最近的内政,主要就集中在闽人治闽上,可以说是一项人事改革。大量闽籍官员被招回来之后,就是礼送外地官员离闽,用了半年时间,李云梯送走了所有在闽外地官员,用闽籍官员取代。除了闽籍官员,还有一些职位留给了本地有威望的人士。比如李云梯能当上这个巡抚,靠的绝不是他做官的才能,主要还是靠他的家族背景,因为李家在同夏漳泉一带的影响力。

同样有影响力的家族,比如钟宝三也出来做官了,就任汀漳兵备道,是汀州、漳州府的最高军事长官。作为闽人治闽得以实现的始作俑者,刘勇强派系当然要分走最大一杯羹,他的得力干将刘三虎就任延建邵兵备道,是闽西除汀州外的最高军事长官。王二作为刘勇强和李云梯都能接受的人选,成为厦泉州兵总兵,蒋远为福宁镇总兵,福州则由他这个提督亲自兼任总兵一职。水师提督请出了老将林向荣,刘勇强的人都还没培养起来,最有能耐的欧朋远他自己都看不上。

军事上,基本上以各自势力范围划界,钟宝三基本盘是汀州府,扩展到了漳州,李家甚至略有收缩,集中在同夏泉州核心区域,但在水师中有影响力。

行政上,则主要是李云梯操持。刘勇强插手不多,唯一的几次插手都引发两人冲突。比如刘勇强之前任命的建宁知府是自己的师爷郑世禄,李云梯接受了,但他还想任命延平府知府为蒋家人,李云梯坚决不接受。认为蒋家人蒋举人之后,一没功名,二没功劳,直接就当知府,于理不合,于法不通。

冲突的结果是,相互妥协,蒋家派一个人去当台湾知府。台湾当然是福建的地方,孤悬海外,清政府一直都不太重视,这里之前最大的官员是台湾镇总兵。在清朝一朝的福建移民之下,台湾人口已经从郑成功时代的二十多万增长到了三百万,刘铭传后来当巡抚清查人口是320万。

这么庞大的人口,其实是一个不小的府,但蒋家却不满意,还是觉得台湾是瘴疠之地,蒋老大不想去,干脆甩给弟弟蒋杉,他继续做蒋家的掌门人,守着祠堂,谁混的再牛,回家也得喊他一声族长。

蒋杉还不错,虽然没考上举人,但中过秀才。蒋家秀才还是不少的,蒋老大也是秀才。蒋杉之前一直留在福州,帮忙训练建宁府大乡绅动员起来的最后两万乡勇,管理能力也有一些,毕竟是地主家的儿子,管理佃户也是管理吗,但是不多,毕竟管理佃户能有多少经验,况且他还不是主管。

所以蒋杉去台湾府,刘勇强也不甚放心,交代他了很多。

行政上,除了两人,刘勇强没塞其他人,因为他的势力不在行政上,主要在军事上。因此占据了主要军职,福建的闽西三府、福宁、福州,都是他的势力范围。

人事调整完毕,之后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了。

行政上,李云梯开始大力反腐。腐败问题从上到下都知道,清政府也一直在反腐,最成功的算雍正时期推出的养廉银子,官员只要任上不贪腐,每年都能拿到一笔俸禄之外的额外收入,叫做养廉银。起初起到过作用,因为养廉银是一大笔钱,足够当时的官员开销,慢慢就不好使了,物价飞涨,官员的钱又不够维持体面的生活,曾国藩在北京当翰林,还得找家里要钱买衣服,就是这样的原因。所以官员们又开始大规模贪污,清政府效率低下,又再也没有雍正那样有作为的皇帝出来杀一杀歪风邪气,导致腐败肆意滋生,乃至不可收拾。

李云梯的办法也不多,无非就是两条,第一条提高一点官员养廉银子,每个县令俸禄从45两提高到100两,养廉银子从1200两提高到2000两;第二条是严格考成,但凡贪污受贿,无论官职高低,一律先免职,再追责,贪污100两以上流放。

别说这还挺好使,福建风气焕然一新。还得是有钱人家的子弟,舍得花钱,敢于反腐,因为首先他自己能经得起诱惑。让一群贪官去反腐,当然是不好使的。清政府反腐没效果,主要就是各种监督机制早就漏风了,那些以风闻奏事闻名的御使,早在明朝就成了政治攻击的打手,唯一的作用就是帮权臣攀咬政敌,他们收银子骂人,还不用担责任,靠这样的检查机构,偶尔能出一两个好官,比如弹劾王懿德时期山东匪乱的那位。大多数都碌碌无为,以弹劾曾国藩这种名臣作为出名的途径,而不是真的肩负起监察责任。

最麻烦的是司法改革,压力大,但改不动。压力主要来自外部,外部压力越大,内部就越反弹。英国人坚决不认可福建沿袭的满清律法,坚决不愿意英国人接受福建官员审判,只要有司法纠纷,就能闹到外交冲突程度。

经刘勇强斡旋,英国先后派来好几个法律专家帮忙进行改革,李云梯也拒不接受。某一方面,他是一个传统的满清权贵官僚,被洋人揍是揍了,心里还有着某些莫名的骄傲。你不认可我,我还不认可你呢,蛮夷!

外交领域是刘勇强负责,这是分配好的,刘勇强主军,主外交,李云梯主政,主内治。

这方面的改革比较顺利,因为原先根本没有,所谓一张白纸好作画。王圆立刻被任命为驻欧洲总领事,再由他负责选拔任命其他领事,反正有一批学习了八九年的留学生,大多数因为努力刻苦学习,已经进入大学学习,虽然多数都是中人之资,四平八稳却也够用。不能奢望每一个外交官都是俾斯麦不是。

所以外交官们现在国外搭起了框架,国内的外交部门暂时只有刘勇强一个人负责。对外工作也不多,主要是针对英法美。而他雇佣了好几个顾问,幕僚帮他。主要的外交工作放在欧洲,王圆要先完成向各国递送国书,建立外交关系,然后才能回国接手刘勇强的工作。

主要工作,是负责进行商业谈判,厘定跟各国之间的关税,签订平等贸易条约。

暂时一律执行30%的进口税,已经让英法非常不满了。

作为安抚,刘勇强这两年出让了大量经济利益,比如修建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