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 第81章 震动一下天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妻子蒋淑将弟弟押在院子里,手里拎着一根棍子,自己哭哭啼啼,边哭边打。

“你打他干什么?”

刘勇强赶紧制止。

“他给老爷惹了这么大的祸,你让我打死他吧。”

“行了!”

一把夺下棍子,扶起跪在地上战战兢兢的小舅子。

“他不但没错,还立了大功。”

查看完系统说明,刘勇强才知道,为什么系统认可他的基地建设完成。按他的理解,他的基地早就建设完成了才对。他已经跟地方乡绅集团绑定,随时可以动员出几万乡勇,建宁府应该算是他的基地,但系统一直没有确认。

这次确认后,他查看详细说明,发现了原因。

因为小舅子利欲熏心,仗着当大官的姐夫,大肆在建宁府收购茶叶,别人收购价4两,为了抢货源,他5两收。因为中间环节节省了大半,所以没人抢得过他,最后才能垄断建宁府的八成茶叶市场。也大大侵害了贪官污吏的收入,酿成了现在的祸患。

可因为他的行为,无形中让刘勇强跟广大乡绅的利益绑定了,闽西地方,地狭人多,山地可以种茶,几乎没有一家大乡绅家里没有山地,也几乎没有一个大乡绅家里没有茶园。那提高的1两成本,无形中从官员手中转移支付给了大乡绅。

别小看这一两银子,1担增收1两,对于那些有成百上千亩茶园的乡绅来说,每年就能增收成百上千两银子。

这种利益的绑定,或许暂时激发不出让人愿意赴死的心理动机,但却无比稳固,利益恒久远,长此以往,潜移默化,就能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

这个绑定的完成,是小舅子歪打正着的结果,不然刘勇强甚至不知道方向。

他之前跟地方乡绅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一种人脉联系,通过师徒关系为纽带,维系着数以千计的地主子弟,但这些人能跟他造反吗?没有合适的名义,根本鼓动不起他们。

正因为得知了这些情况,打不打小舅子不重要,但茶厂、茶行是绝对不能关闭的。茶厂关系到工业革命,关系到蒸汽机的推广,是历史性的。茶行则是他跟建宁府乡绅之间的利益纽带,是政治性的。

所以他只有劫狱一条路可走。

劫狱之后,回到叶坊大宅,全家惊慌不已。老丈人发怒,妻子打弟弟,此时刘勇强可不想家宅不宁,只能先饶了小舅子。

心里却知道这不是个安分的家伙,以后得防着一点,别让他坏了大事。

老丈人蒋蘅知道惹了大祸,女婿过于护短,这可能会给蒋家招灾。但毕竟是他儿子惹的事,女婿也是为了维护他儿子。年纪越大,心肠越软,真让他将亲儿子送官杀头,他又不忍心。

只能动用一切人脉关系,上下打点,希望这件事过去。可现在蒋彬卖茶已经不是大事,女婿劫狱才要了老命。发现根本打点不动,福建上下没人敢收蒋举人的银子。似乎蒋家只有死路一条了!

心急之下,一病不起。

他强烈的感觉,自己要死了。有时候他觉得,他可能早就该死了,咸丰七年粤匪围城的时候,他到处联系官兵,联系乡勇,就耗尽了心力,当时就觉得要死了。是这个女婿出现,大胜粤匪,仿佛给他打了一针一样,挺了过来。这次他无论如何是挺不过去了,他也不想挺了,眼看要家破人亡,还是闭眼的好。

将小舅子打发回家:“好好床前尽孝。”

老丈人眼看没几天了,刘勇强要应付扑面而来的危机,内宅的事情这些儿女该到尽心的时候了。

晚上。

发妻非常愧疚:“老爷。你纳一房小妾吧。要不收了春芽秋叶也行。”

这么多年没有子嗣,蒋淑一直内疚。这不怪她,是刘勇强不想要孩子。男人不想要孩子的办法,无非是打靶的时候故意打歪,运气很好,这么多年竟然没有擦枪走火,靠这种办法竟然实现了避孕。

刘勇强暂时不想要孩子,一是不想分心,二是他知道他要干的事业成败未知,万一失败了,生个孩子给人家杀吗?

所以在他有必胜把握之前,他不打算生孩子。

……

建宁府,浦城县,太平1村。

当初杨辅清在浦城县进行了屠杀,浦城人口折损大半,最先安置在浦城县的太平村,是最不偏僻的。

刘安是太平1村一个普通居民,今年21岁,有两个媳妇,这两年生了三个孩子。抢媳妇的时候有多过瘾,养媳妇的时候就有多辛苦。

没有出山之前,他经常累的腰疼。所以对村里经常集结的训练最不热心,常常偷懒,为此没少挨板子。

这次出山之后返回,他态度变了。

他还记得那天,他背着鼓鼓囊囊的装满了大洋的包袱回村,在村外就听见了朗朗的读书声。

原来有一批嘉兴人安置到了这里,浙江人富,读书的多,其中有读过书的。刘大人下令建起了学堂,教村里孩子读书,只是开蒙而已。

刘安怔怔听了一会,心想以后他的儿子也会进去读书。

银子回来了,生活立马就好了。

通往山外的路已经修通,也是村里的长官们带着大家伙修的,修的也一般,很窄的狭窄小路,甚至无法推着独轮车通行,只能挑担步行。

路上他就看见了村里一队队年轻后生,背着茶叶包往山外走。他们年纪还不大,到不了当兵的年纪,没赶上这次发财的机会。不过跟一年多前见面不一样,他们壮实了很多,一问才知道茶园开始卖茶了,他们背茶出山,去山外的码头边交货,一趟能挣一个大洋。

一趟来回得六天,才1个大洋,一个月背5趟也才5个大洋。他一个月5两银子,出战还能翻番,一个月怎么都能挣15个大洋。这都是小头,打破城池,那赚的银子就没数了,得看运气。有人从一个大户家里,一次就掏了100多两银子,还有人抓住了大贼头,直接赏了500两。就他这一年来,也挣了200多个大洋。

不过茶叶确实带给了村里变化,让孩子们能吃饱饭了。

他回家后,他几个孩子长大了一些,两个媳妇很高兴,因为他不但带回来了钱,还带回来了几匹细布、浙江的丝绸,在福州还给一人买了脂粉。两个女人都高兴的互相摸,不断的给他飞媚眼儿。

可惜了,他好兄弟没活到现在,嗯,好兄弟临走前把老婆托付给他了,所以他才能有两个媳妇。

这次回来后,再喊出操,刘安积极了很多。想着练好本事,下次还能跟大人去挣钱。

是的,刘安他们这些太平村的村民,领着王有龄的军饷,却从没感谢过王有龄,他们心里都觉得这是刘勇强给他们的机会。因为从始至终,就没有人管过他们,这座深山,以前只有刘勇强的声音能传进来。

刘安以为,下次机会能很快到来,可结果一等就是两年,从同治二年等到了同治四年。

当他们接到命令,跟着村里的队长们出发,到建宁府集结的时候,以为还是去打粤匪,却发现这次没有敌人。刘大人带着他们劫狱,救了他的小舅子。

大家都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但跟着刘大人干就完了,反正也发军饷,还是一月5两银子。

慢慢的大家传开了,刘大人得罪了朝廷,好像要大难临头。有些没良心的甚至商量要不要跑,跟着刘大人这是不是造反。又有人说,刘大人得罪朝廷,是因为贩卖私茶。这让刘安想起了村里的茶园,都说那是刘大人的。难道刘大人贩的私茶,就是那些茶园里的。

刘安不打算跑,做人得讲良心。要不是刘大人,他们这些人早死了。他在浙江可看过那些绿营是怎么杀粤匪的,哦,他们以前也是粤匪,都快忘了。

消息越来越多,大事情也开始进入他们耳中,有人说起了最近李鸿章在苏州杀了八王和几万粤匪,又说曾剃头在天京杀了十几万人。

直到队长们开会回来,才告诉他们,刘大人得罪朝廷,是因为安置太平军的事发了。现在要留下的留,不想留的可以回去。

有些人走了,刘安没走。安置太平军不就是安置他们吗,说是因为在温州安置太平军,被左宗棠发现了,这才上奏朝廷,要砍刘大人的脑袋。

刘安眼睁睁看着大营空了下来,走了得有一半人,但他还是不动摇。他在被安置前,其实是一个小头目,人称花马刘,不是他脸花,而是他以前有一匹白花马,后来马被打死了,名号留下了。他一直没说自己这种身份,安置的时候,所有匪寨都打散,也没人知道他这个身份。做过贼的人,就得隐姓埋名一辈子,这是以前一个老兵跟他说的。

有人走,就有人来,人来了又走。

刘勇强一直没露面,他给这些前太平军选择的机会,给他们一次给自己卖命的机会。

也没时间见他们,每天都忙着写信,一封封信件发出去。

远在上杭县的钟宝三是第一批接到他信的人,如果这次钟宝三还能在南边振臂一呼,还能造成上次那种整个福建震动的效果。

不过这次,他可不止是要震动福建,而是要震动整个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