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勇强很清楚曾国藩的选择,他痛快到仿佛生怕火烧手一样,将湘军裁了个干干净净,让天下人愕然。

通过自废武功的形式,曾国藩躲开了一个自古以来功高不赏,反而加诛的死结。同时南京一破,立刻将弟弟曾国荃打发回家以退为进。

此时朝廷看到曾国藩有振臂一呼,十万湘军赴死的号召力,还有一声令下,湘军立刻解甲归田的控制力。是又担心又害怕,以前害怕他带兵造反,现在怕逼他造反。曾国藩在朝,朝廷必须重用,因为曾国荃在野,随时能拉出十万精锐。

曾国藩以臣子的身份,引导出了这样的大剧情:让慈禧这批政治能力很一般的统治者,竟然可以不用面对朱元璋、刘邦这种顶级皇帝必须诛杀功臣的困境。

这才是顶级权谋!

只是人都有缺点,越是出类拔萃的人物,有时候缺点越明显。左宗棠自负,李鸿章油滑,作为一个文臣,曾国藩竟然有着近乎变态般的杀欲,或许在千百年来,他杀的人排不进前几名,无法跟白起这样的杀神相比,但在文臣中,他绝对排第一。

刘勇强在过年期间,看着这一幕幕大戏渐渐落下帷幕,也有闲心享受家庭的温馨。

年后,小舅子来拜年,被他盛情款待。

因为这位利欲熏心的小舅子,帮了他一个大忙。

他贩卖茶叶帮他完成了系统的最后一块拼图,将他的利益和所有种茶的乡绅彻底绑定,而闽西几乎没有不种茶的大乡绅。至少在建宁府内,他跟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等地主有了共同的经济利益,系统这才认可了他基地建设成功。

鼓励小舅子再接再厉:“也不要只盯着建宁府,延平府,邵武府甚至汀州府,都是产茶的地方。放心大胆去做,我全力支持你。”

小舅子受到鼓励,保证来年把茶厂办到整个闽西。

年后继续放心小舅子帮忙打理产业,刘勇强按时去上海赴任。

不出意外,年后曾国藩开始下令裁军。而在他之前,王有龄也裁军了,裁撤的很干净,两万闽军全都返回建宁府,结束了两年的军旅生涯。

王有龄裁军,原因很多。他被左宗棠挤出浙江后,名义上当了闽浙总督,实际上根本管不了浙江,强势的左宗棠拿走了一切权力。

左宗棠在浙江大权独揽,一手遮天,聘用幕僚胡雪岩囤积生丝,高价牟利。还垄断浙江茶源,筹集军饷。这个胡雪岩也是个有意思的人,他不但帮胡雪岩做事,也帮王有龄做事,他跟王有龄是好友,好到传言是拜把子兄弟。

左宗棠治理上也很出色,这个前半生郁郁不得志的人,得到了权力后,不是沉迷,而是将权力高效运用起来。安置百姓,恢复生产,做的都很出色,达到了一个顶级文官的治理水平。

军事上,他则南下江西。开始扫灭一直在闽粤赣一带活跃的太平军残部,另外南京失陷后,也有大批太平军流窜到了这里,需要他剿灭。

李鸿章则开始北上,剿灭苏北、安徽一带的太平军和捻军。一开始清廷玩了一个心眼,李鸿章的淮军,偏偏让曾国藩带着去打捻军。结果连吃败仗。战术上,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无法适应机动性极强的捻军骑兵,处处被动。人事上,曾国藩发现他根本指挥不动李鸿章的淮军。知道李鸿章从中作梗,写信狠狠骂了他一顿,李鸿章立马认怂,不敢偷偷指使手下阳奉阴违。但此时捻军多次逼近北方,让清廷不敢再耍花招,召回李鸿章带淮军去剿捻。

曾国藩南下,继续做两江总督,着手恢复地方。

江浙一带,基本开始进入恢复期,此后将会开启一个长达三四十年的经济增长周期,史称同光中兴。

刘勇强则开始安静的等待着起兵时机。

湘军已经开始裁撤,撤的速度很快。这种乡勇部队他很熟悉,召集容易,撤的也快,因为都是熟人,只要不欠军饷,比绿营更好裁撤,因为绿营当兵就是职业,裁兵等于失业,而乡勇本职是农民,裁军只是回归本职。湘军不但补发了所有军饷,攻入南京后,南京那些疯狂的高层聚敛了十几年的财富,已经让大部分湘军成了新的地主老爷,回家置办产业,才是他们现在最渴望的。

基本上只保留了一个霆军,其他部队都在裁撤之列,包括最嫡系的精锐吉字营。而霆军并不是曾国藩的部下,那是胡林翼拉起来的部队,统管是鲍超。

湘军裁撤,接下来就看左宗棠了,他应该会被调往西北剿灭那群戴白帽子的军队。那又是一场类似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带有宗教性质的战争。有一位叫董福祥的反清军队,一开始是跟清军作战,但当发现白帽军要去烧黄帝陵的时候,当即调转枪口,跟清军一起联合打白帽军。

可湘军裁撤后,左宗棠南下赣南,让刘勇强不由担忧他是不是把历史改变的太大。要是左宗棠不去西北,他有些担心以后去新疆得办签证。仅此一事,刘勇强在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就站左宗棠,仅此一事,他就配享太庙。

好在左宗棠进军非常顺利,楚军已经成军,洋枪洋炮配比比例极高,战斗力很强。太平军已成穷寇,天京失陷,所有人心中已经没有了方向,士气低迷,茫然逃窜。

只一个月,左宗棠就抓住了逃跑的幼天王,半年时间,几乎横扫赣南,入广东作战,在嘉应州还有一批太平军势力。李鸿章接手淮军后,也狠狠打了几个胜仗,接着就开始耍起了滑头,跟捻军玩起了我追你逃,你逃我再追的游戏,以保存实力为主,绝不打硬仗。

还没等到左宗棠去西北的时机,刘勇强接到了一封急电,快过年的时候,他的小舅子被抓进了建宁府大牢。

刘勇强不由恼火,小舅子办事还是兢兢业业的,去年帮忙连开十座茶厂,做茶叶生意,账目清晰,给刘勇强赚了几十万两银子。今年又新开办了茶厂三十座,遍及建宁、延平府。

自从他从建宁府任上辞官后,后来的知府、知县就跟他不对付。他理解是庆端在任时,有意找的制约他的腐朽官僚。未必是坏人,但都是李吉言那种清廷看门狗,刻意压制他这个地方豪强。

刘勇强背靠蒋家,在地方上盘根错节,知府也好,知县也罢,也不敢过于打压,大家面上过得去。可现在却抓自己的小舅子,这是要掀桌子了。

不知道谁给他们的狗胆。要是去年他困居福州的时候还能理解,他现在二品官身,闽浙总督还跟他穿一条裤子,到底是谁指使的?

先到福州找王有龄。

跟他沟通后,刘勇强知道了原委。他小舅子看来也不是老实之人,给刘勇强办事的同时也在给自己办事,给刘勇强办的是小事,给自己办的是大事。

他开办茶厂的过程中,跟建宁府各县甚至各乡的地主乡绅建立了紧密的关系,绕过以前的茶贩子,直接从这些乡绅的茶园里收购鲜茶,经过茶厂加工成成品,在当地完税后,直接按照科利洋行的要求打包,最后集中在延平府装运发往福州,上轮船直接输送到英国。虽然制茶环节成本稍高,但是量大,加上其他环节的节省,强记茶行的生意还是最好的。

其中也有一些跟当地官方有冲突的地方,比如完税后直接装船,打着刘勇强的名义甚至船上雇佣乡勇押送,根本不卖沿途哨卡面子,也不给府县官员打点,节省了大笔费用。加上这两年福建新茶园陆续投产,茶叶产量扩大很快,一度已经将茶叶出口价从30两压到了23两,但出口量翻了一倍,福州口岸从几年前的30.7万担出口量,增长到了60万担。因此茶叶生意,依然是福建最好的生意。

小舅子贩卖自家茶叶,刘勇强默许他在路上逃过各种关卡,这种事曾国藩在做,左宗棠在做,他这个通商大臣就不能做?

一开始各地官府睁只眼闭只眼,不愿意得罪刘勇强这个似乎投靠了湘军集团,又在闽浙总督面前能说上话的地方豪强。但很快这种情况失控了,小舅子贩运茶叶的规模越来越大,原来他开始跟其他茶商合作,除了卖自家的茶外,还低价从其他茶商手里接货,避过各种陈规,获得巨利。整个建宁府的茶叶出口,在短短一年之内,基本被强记茶行垄断,出口额超过十万担。

这直接冲击到整个福建官场的利益,上到总督,下到县令,都损失了一些孝敬钱。王有龄可以不在乎,但他压不住汹汹官意。

“把茶行关了,他们就放人!”

“知道了。”

关个屁,刘勇强回到建宁府,三天时间召集1000太平村士兵,然后劫狱。

这件事瞬间震动天下。

闽浙总督第一时间派人来息事宁人,当地官府根本不敢弹压。

可他得罪的人太多了,闽浙总督根本压不住,福建官场大串联,从巡抚到县令,还有北京的一群吃闲饭的御使,纷纷弹劾。左宗棠再次抓住机会,旧事重提,弹劾刘勇强狼子野心,应该立刻补拿,以免酿成大祸。

刘勇强这边,除了他上书自辩之外,只有闽浙总督王有龄给他求情。

王有龄更多是担心激起兵变,自己脱不了干系。

似乎又演变成了王有龄和左宗棠之间的斗争,可这次反方明显势大。而且集中在杀和不杀两种态度上,双方没有人认为刘勇强无罪。

这时候刘勇强上书自辩,力陈福建吏治积弊,官员贪腐,不但得罪了整个福建的官场,这下子连很多无关地区的官场都得罪了,因为大家都一个鸟样。

于是清廷下旨将刘勇强撤职,摘掉顶戴,要闽浙总督立刻补拿解部审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