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 第82章 造反还是清君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官府的反应极其缓慢,王有龄跟他几番信件往来,都是劝他退一步,表示他还在跟朝廷斡旋。

聚集在建宁府的乡勇越来越多,全都是来自各个太平村的,来了之后讲明情况,直接告诉他们,这次要跟朝廷对着干了,就是造反,来去自由。

大概有一半人选择留下,这已经不少了,两万在杭州杀了一圈回来的太平村村民,有一万愿意留下,足够做这次的大事了。

更何况还有建宁乡勇,还有两万是从浙江杀回来的,而且他们最近才刚刚裁撤,服役的时间更长,捞到的好处更多。或许很多人有人失去了继续当兵的动机,因为赚够了,但会让更多同乡好友眼红,这只能增强刘勇强的动员力,以前勤王他就可以动员四万乡勇,这次没准会更多。

跟各路势力之间频繁信件往来,包括跟王有龄,从他口里得知,左宗棠已经陈兵浙南,多次请奏朝廷要求带兵入闽。

不由感叹,一直很尊敬左宗棠,却是死敌。王有龄是坚持不让左宗棠南下的,对方在浙江,他都只能当半个总督,对方要是进了福建,他这个总督还怎么当。

刘勇强关心的湘军集团一直没有表态,这种大事,清廷一定会下旨垂询曾国藩的意见,曾国藩只是表示国家旧乱未平,不宜激起新乱。

跟他猜测的一样,老成持重的曾国藩肯定希望维稳。奇怪的是,李鸿章一直没表态,闷着头一个劲剿捻。

刘勇强安置的太平军遍及闽西,这些乡勇来来回回,让整个闽西的气氛都凝重起来,尽管只是小部队,甚至都没配枪,所过县城竟然大半关闭城门。此时但凡这些县官动起来,就能给刘勇强制造很大的麻烦。

乡勇来来去去,花了三个月才集结起来一万人。枪是早就准备好的,他一直图谋着这种事,怎么可能不早做准备。四万大军裁撤的时候,枪炮都封存在福州的府库了,那是王有龄掏过银子的。但他在乡下早就囤积了四万支崭新的1853式,还有大炮百门,虽然都是6磅小炮,轰个县城也够用了。

建宁府城早就关闭城门,经常斗胆找他麻烦的县令和支持县令的知府试图动员乡勇,可最终能调动的只有几百个绿营。地方动员能力上,这些外来官员怎么可能跟蒋家这样的地头蛇相比呢?

于是他集结了1千人后,就进驻了城外大营,架起大炮朝府城轰了几炮,建宁府城的城墙还是很厚实的,不然也不可能两次挡住太平军的围城。结果几炮过去,知府县令赛跑似的逃了。

就这种货色,谁给他们的狗胆?

他们跑了,刘勇强没去追,因为清廷对他们会比刘勇强更狠,如果刘勇强能闹到太平天国那个程度,县令、知府估计会诛九族。

虽说兵贵神速,集结了一万大军后,刘勇强却没有立刻发动。他在等消息。

钟宝三那边迟迟没有回信,让他知道,没有一个正当的理由,这个所谓结义兄弟,根本靠不住。

等了他一个月,终于回信了。询问刘勇强是不是一定要造反?

刘勇强回复,这不是造反,这是清君侧!

造反肯定不能把钟宝三鼓动起来,他只要动起来,闽南一带就能被他控制,声势一下子就起来了。他如果不动,只要能中立,福建省的绿营八旗,刘勇强一个人就能扫荡。

刘勇强跟他反复通信,在信中大肆抨击了福建官员的腐败,朝廷纵容这些贪官污吏祸害福建,士可忍孰不可忍。

他这么说,是因为钟宝三也受了委屈。勤王运动之后,他和钟宝三都升官了,他是建宁知府,钟宝三当上了汀漳道总兵。好景不长,两人也先后被罢免。刘勇强是明哲保身,自己辞了官跑了。钟宝三则是被弹劾免职的,弹劾的理由纵兵伤人。

钟宝三为什么要伤人,因为当上总兵之后,上面就让他裁撤乡勇,他也照办了,因为不裁他也养不起。所以最后他这个总兵手下就只有一批空额占了大半的老弱绿营,能打不能打不重要,关键是这些绿营欠饷严重,他一上任,还是一个能找着的本地官,以前当过汀漳道总兵的很多,比如周天受,直接就没来就任就死在了浙江。所以绿营兵很长时间,甚至找不到能管他们的大官。骑在头上的只有一些底层军官,混的也不行,许多哨官都吃不饱饭。

绿营也是世兵制,父传子,子传孙,已经发展成了明朝的军户制晚期。

钟宝三本质上也算绿营系统的世袭军官,所以他想解决这问题。刘勇强给他想了一个办法:卖茶叶!

于是他做的很绝,以钟家的人脉,在汀州一带收茶很容易,于是装上官船大肆贩运,养活了整个汀漳道的破落绿营。但也得罪了整个汀漳道的文官系统,将他弹劾免职。

再次丢官后的钟宝三更加灰心,对官场黑暗更加痛恨,回家后甚至真的去当了和尚,可惜只当了半年,他守不住清规屡屡犯戒,被寺院赶出去了。接着回家呼朋唤友,大碗酒,大口肉逍遥享乐了两年。

突然接到刘勇强的信,他才知道事态严重了。刘勇强这个拜把子兄弟,竟然劫了法场,要造反了。

通过信件往来,他得知对方受了委屈,因贩茶小舅子被抓,怒而劫狱。接着朝廷问罪,甚至重翻旧账,污蔑他狼子野心,早晚要反。钟宝三是绝不相信他看中的好兄弟会当反贼,朝廷这样等于逼上梁山。

他迟迟不会信,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说,最后劝兄弟不要造反,已经是忍着巨大的痛苦,他站在了朝廷一边,钟家受皇恩深重,他不能造反。如果兄弟造反,要是朝廷让他剿灭,他只能大义灭亲,他希望朝廷不要诏他。

拖了一个月,王有龄那边派人来表示已经斡旋成功,朝廷保证不追究刘勇强劫狱的罪过,给他官复原职。但要他立刻裁撤乡勇,赶赴上海履职。左宗棠那边,朝廷严令他不要入闽。左宗棠只是在温州一带屯驻重兵,防备安置在温州山区的太平军作乱。

有左宗棠这种对手真麻烦,看来陈炳文那批人真的用不上了。

刘勇强这边似乎表现得也很克制,年前劫狱,年后才召集到一万人,可除了建宁府城,他并没有打其他地方。然后是跟王有龄各种书信往来,一副只是为了自保的样子。而且提出各种要求,要求彻查福建弊政,革除贪官污吏。看起来都是很正当,甚至能引起一些真正清廉的官员支持的要求,实际上只是在拖延。

上万大军,虽然一直接受训练,战术动作精确无误,还是上过战场的老兵。但这是两万人中精简出来的,许多旧有的编制打散,不得不重新进行整编。上万人的大队进行操练,除了需要战术动作外,还需要配合调整。

但更重要的还是其他时机,一直等到三月,军队已经彻底整编完成,各种阵型演练、配合熟悉,这才喊过蒋远、郑世禄等人。

蒋远这个同族,是刘勇强一手带出来的炮兵司令,一直指挥独立炮团,步兵战术当然也早就锻炼出来,但还是最擅长用炮。刘三虎等几个徒弟不在,他是相对能力最强的徒弟。

“这一万人就交给你了。你如此如此。”

让蒋远带一万人快速向福州进发,不动则已,动则脱兔。

接着是说服郑世禄,他一直给刘勇强做师爷,刘勇强走哪里都带着他,包括去上海。这些年跟着刘勇强,干过各种各样的事务,整理公文,安置太平军这些都是他负责做的。只是他从没想过,刘勇强会造反。

“郑先生,你不出山,我怎么办啊!”

郑世禄是本地人,蒋举人的学生。这次刘勇强起兵之后,他一直在家不出来,请了多次后,这次是强行抓过来的。

“你这是造反!”

哪怕知道刘勇强在山里练兵,他都没想过刘勇强要造反,以为那只是为了练兵自保,防匪患的。不是他迟钝如此,而是有一种叫做‘信任’的东西,会干扰人的判断。

“我这不是造反,我这是革除弊政。”

“天下汹汹,你革的动吗!”

“我怎么革不动?我的兵马十日后就能攻克福州。”

“就算你攻克了福州,也只能革福州之弊政。”

“那我要打下北京呢?”

郑世禄懵了一阵子,惊呼:“你要打北京?”

刘勇强默默点头。

郑世禄已经坐不住了,这何止是造反啊,这简直是造反。

“你觉得我打不下来?”

跟着刘勇强走南闯北,在上海长了大见识,洋人的军队他也去考察过,对比之下,觉得不过如此。

突然他颓坐在椅子上。

刘勇强要去打北京真的可以,两万洋人就杀进了北京城,刘勇强可不止两万人。

“你去北京是要灭国?”

冷静下来后,郑世禄带着颤音问道,他确实被震撼到了。这个可能是存在的,但一般人根本不会去想,太过惊骇。

“我也可以是清君侧。”

一番长谈,郑世禄总算被说服了,他答应出任建宁知府,帮刘勇强稳住这个基地。

刘勇强这才敢出发追赶大部队,他只带了几十个会骑马的亲兵,等追上大部队的时候,已经到了延平府。

蒋远已经攻占了延平府。

“三千人已经出击,顺流而下,一日即可达福州。”

“兵力够吗?”

“福州没几个兵,都是些绿营,八旗有四千多有点麻烦,但总督未必指使得动他们。”

“兵力不够。必须保证福州一战而下。”

一旦起兵就没了回头路,王有龄大概不会想到他一直帮刘勇强周旋,对方还是要起兵,但他肯定会有防备。三个月时间,从外地调兵都来得及。只是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能调的兵只有左宗棠的楚军。

从守杭州的情况来看,王有龄不会跑。所以这一仗必须打,这也是为什么刘勇强只要了这一万自愿跟随的士兵,因为这一仗他需要上下一心,这样下面的人才能给他效死力。

“没有船。”

他能让三千人先出发,还是因为在延平府抢了大量民船。

“那就去找。往沙县,往洋口去找,往下游去搜。”

立刻安排各带一千士兵沿途搜集船只,一天时间收集到了一千多艘大小船只,大多数都是运茶船。装上辎重,士兵步行,全军向福州前进。

没有后路,打下福州才能打开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