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开局一颗头,争霸全世界 > 第79章 曾国藩的选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同治二年十二月底,已经大雪飘飘的北京城,突然一匹快马撞破风雪,马踏长街。

一位穿着黄马甲的高级骑兵直奔紫禁城而去。

28岁的慈禧抱着8岁的儿子,亲自接见了这位递送快报的旗人官员。

“太后娘娘、皇帝陛下,大喜,大喜啊!”

曾国藩兄弟大破南京城的捷报很快就进入慈禧耳中。

“多早晚儿的事儿?”

惊喜之余,细问详情。

“昨天!”

“大胆!”

慈禧暴喝一声,将捷报丢到一旁,报喜的旗人贵族挣到了这个报捷的美差,会以为会得到赏赐,听到呵斥,立刻惶恐的跪在地上磕头。

“太后喜怒,太后喜怒。”

“你脑子糊涂了,到底是哪天的事儿?”

“就是昨儿个!”

“昨儿个的捷报,你一天就送来了,你哄我们娘俩是以为本宫不敢治你个欺君之罪?”

“回报娘娘。这是洋人的电报从上海传来,奴才接到捷报后,马不停蹄从天津送来的。”

“那电报是个什么玩意,还能飞不成?”

“可比飞还快呐。”

听到洋人的玩意,慈禧竟然接受了,这世界越发让人看不懂了,但却又是真的。

“传旨。请恭王爷进宫议事!”

……

收到消息当天,刘勇强还想去找李鸿章打听点消息,结果对方连跟刘勇强说句话的空都没有,紧急赶往苏州,当天夜里就传来李鸿章收复苏州的消息。

这货早就可以拿下苏州,却一直围而不打,把握着战争的节奏。现在南京拿了头功,他拿了二功。

之后又传来李鸿章苏州杀降的消息,守城八王杀了老大谭绍光献城,参与谈判的是程学启,作保的是洋枪队的英国人戈登。

李鸿章却将苏州数万人斩尽杀绝,曾国藩盛赞他眼明手辣。但洋枪队统领戈登认为这伤害了他的荣誉,他是担保人,于是带领洋枪队将李鸿章堵在河上一艘船上,还扬言要打下苏州,重新归还给太平军。最后英国人赫德出面,给了戈登7万两银子,6万做军队奖金,1万奖励戈登个人,这件事才过去。之后李鸿章开始忌惮洋人,觉得洋人难以控制,想办法赶走戈登,收编了洋枪队。

报纸上大量刊登这些消息,补充了刘勇强的消息渠道。

北华捷报非常喜欢刊登太平天国的事情,因为这个势力的特殊信仰,甚至让一些传教士对英法在鸦片战争后开始放弃中立,联合清军绞杀太平军的政策感到不满,认为这是一个错误。太平天国当然是异端,可异端是能够纠正的,所以总有部分教会势力参与进来。

但南京的战况具体如何,刘勇强回到建宁府才有准确的信息。

这一仗曾国荃打的并不容易,朱元璋建立的南京城,自建成之后,保持了一个记录,从没有人在南京投降前进入南京,这是一座冷兵器时代无法征服的伟大城墙。这座城的外围城墙有58里长,城墙厚度从10多米到30多米不等,高度也是10米以上,由坚固的条石和巨砖筑成堪称世界第一坚城。

面对这种都城级的城市,无论是打吉安还是打安庆时的战术似乎都用不上了,因为这座城市没法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荃冲到了雨花台,此时在这里扎根了两年,有大半时间,不是他包围南京城,而是南京在包围他。曾国荃只有三万吉字营精锐,但洪秀全却强令李秀成这些外部将领全部回援,集中了20万以上的军队围攻曾国荃部。

曾国藩多次让曾国荃撤退,曾国荃置之不理。幸好彭玉林的水师一直占据秦淮河入口,能从水路供给他的粮草,可时不时就断粮,处境岌岌可危。

李秀成总揽太平军指挥大权,他也不是泛泛之辈。知道必须拔出这颗钉子,舍得豁出去精锐老兵冲击。

曾国荃没法包围南京,就只能在雨花台结硬寨。用一丈高的土墙将大营保护起来,周围挖出两丈宽,两丈深的壕沟进行死守。

李秀成的部队身背稻草,采取波浪冲击的方法,冒着湘军战壕后的枪炮轰击,前浪战死,后浪推进。靠稻草和尸体填满了壕沟,攻上营垒后,湘军战壕后马上跃出手拿砍刀的死士,生生将太平军砍下去。最后双方在雨花台大营,爆发了大混战,湘军的厨子、伙夫都上阵杀敌,曾国荃被人甚至被散弹打伤面门,受了重伤。

在进行这种战壕争夺战的同时,双方都装备了大量热武器。互相激烈轰击对方,湘军的营寨扎的并没有那么顺利。土墙不断被轰倒又堆起来,壕沟不断被轰的垮塌。这次曾国荃占据绝对劣势,因为他的大炮根本不可能轰塌南京城墙。

在这场堑壕战中,曾国荃在营中挖了大量的避弹坑,在营外修筑坚固土墙,土墙上架设炮台,土墙之外挖多条纵横壕沟,壕沟外拒马鹿砦,壕沟内倒插竹签,这几乎是一战前最优秀的土木防御工事。多次攻不下湘军营垒后,李秀成也开始进行土木迫近作业,曾国荃派人挖掘横断战壕阻隔。两军在土木作业上也在互相拼斗。但湘军还是处于劣势,因为他们必须冒着太平军的炮火压制进行作业。

在这种劣势下,曾国荃生生坚守了一年,湘军战死5000余人,太平军伤亡数万精锐,这才放弃了强攻雨花台,让曾国荃在南京城外站住了脚跟。

可以说,这批坚韧的湘军如果放到甲午战争,负责坚守旅顺要塞的是他们,日本人就算把全国的男人都填上去,都不可能攻陷旅顺,可惜防守的是李鸿章的淮军,这群老爷看到日本人就跑了,留下了数千门要塞重炮,两百多万发炮弹,据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消耗的炮弹量都没有这么多。

强攻失败之后,李秀成不敢继续硬拼,开始南征北战,试图调动湘军,北进安徽,可惜今时不同往日,以前他带一万军队出去,能拉回来二三十万人,这次北上安徽,三万大军出击,返回的只有一半,因为安徽到处都是地主、商人团练,清军把持要道,团练四处围杀,外出打粮的小部队很容易被团练吃掉。这主要是太平军所过之处,尤其喜欢劫掠富人,把乡绅都逼到了另一边。

等这支部队返回,天京这才被彻底困死。当然这么大一座城池,不可能用壕沟包围,而是用水陆封锁,陆路占据雨花台等孔道,水面水师来回梭航,一粒粮食都不让运进城去。这次围城的可是湘军,而不是以前的江南大营,没有人跟他们做生意,尤其不可能将粮食输送进去。

总体来说,曾国荃攻克南京,应该比历史上稍微容易一点,因为跟历史上相比,他的火力更足,至少不比太平军差。能提前半年结束这场战争,更多还是因为粮草充足的原因。茶叶贸易,帮曾国藩筹集到了额外的军费,虽然因此得罪的人很多,但现在他得罪的起人。如果换一个人,比如刘勇强,那就不好说了。

过年时候,听到这些惨烈的战况,还是颇不舒服的,因为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个,曾国藩又屠城了。

城里除了小孩女人,几乎都惨遭屠戮。唯一的闪光点是,战后一些杀红眼的湘军老兵和军官,收养了一些太平军儿童,人到底跟动物是不一样的。

南京收复后,并不意味着太平天国彻底熄灭,这场以生命为炭熊熊燃烧了十四年的火焰还没有熄灭,大量太平军突围而出,其中就包括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福,李世贤带着他破围而出,李秀成将好马让给他逃亡导致自己被俘,难道他的命运,至于洪天王倒是没有饿死,破城前举火自焚。

曾国藩进城后,稍微审讯了一下战俘,立刻给朝廷上了捷报。根据战俘交代,洪天王和幼天王都举火自焚了,可却没有找到幼天王的尸首。大概因为太小,烧化了吧。另外没有找到几个亲近的高官,无法进一步确认此事。但曾国藩急于报喜,将情况写进捷报中,送去了北京。

因为这件事,左宗棠和曾国藩翻脸。因为驻守浙江的左宗棠收到一些消息,从南京城一起逃出来的难民交代,幼天王突围出城了。

于是左宗棠也将自己的情报上报给了清廷,围绕幼天王到底死没死的真相,曾国藩跟左宗棠互相指责了起来。

左宗棠这件事做得不能说错,至少情商不高。他没有跟曾国藩沟通,没有相互印证,就直接上奏,将曾国藩亮了出来。意味着至少有一人说错了,左宗棠说错了无伤大雅,但曾国藩错了就有冒功的嫌疑。

所以曾国藩一口咬定幼天王死了,尸骨无存。左宗棠却一个劲的找证据,要证明幼天王逃了。最后连逃跑的路线都查清楚了。

慈禧这个政治才能或许不足,但整人能力堪称一流的女人立刻借机打压曾国藩,要他立刻查办沿途负责围堵的将领。

这件事曾国藩自己扛了,上奏表示,当时大家都在城里搜捕粤匪余孽,他没有安排人围堵。意思是要查办就查办他这个总负责人,硬顶了上去。

曾国藩大概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事情没落实之前就草率上报,接着开始挑始作俑者左宗棠的毛病。说他不过放跑了几个将领,左宗棠围攻金华的时候,李世贤那样的大将还不是跑了,据说这次带伪幼天王跑的就是这个李世贤。左宗棠立刻针锋相对,说他已经查明,李世贤是在他完成包围之前跑的,伪幼天王是在曾国藩完成合围后跑的,性质不同。左宗棠还透露,早在攻破南京之前,他就多次提醒过曾国藩要如何布防,注意围堵,是曾国藩没有听他的话才导致现在的结局。

两人的互相指责,折子一封封发到军机处,让军机处大臣们都要笑坏了。大祸刚平,两个汉人大臣就斗了起来,怎能不让旗人大爷们开心。后来有些人将曾左交恶这件事,捧成顶级权谋。

其实狗屁不是,就是左宗棠这个人不会做人。同样的李鸿章,原来的历史上,朝廷明令下旨让他去帮忙攻打南京,李鸿章拖延不去,还私下给李鸿章兄弟俩写信,保证不会去动禁脔,除非曾帅和九帅下令,他才会肝脑涂地赴援。接着派兵南下攻入浙江,气的左宗棠弹劾李鸿章越境掠功,浙江可是他的辖区,浙江的太平军该由他剿灭。最后打下南京后,曾国藩拉着李鸿章的手说,‘愚兄弟的脸面,全靠你保全了’,意思是李鸿章能识大体不去抢功,让曾氏兄弟脸上好看,也没让曾国荃跟他翻脸。

左宗棠就是这样的人,有才是真有才,没情商也是真没情商,而且骄傲,甚至自负,自负到有些跋扈的地步。这是一个顶级的高智商低情商的人物,而且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只是不屑于去用,所谓明机巧而不用。事实上,这种人真的不明人心之机巧。

这件事只要左宗棠稍让一步,不硬是在纸面上争个高低,曾国藩也绝不可能纠缠。可左宗棠偏偏是一个从始至终,都看不起曾国藩的人,始终认为自己很厉害。确实,在太平军巅峰期,他以师爷的身份坐镇湖南,指点江山,策划统筹,第一个将太平军驱逐出了湖南,并酝酿出了反击的力量。这股反击的力量,被曾国藩用了出去。

后来曾国藩至暗时刻,丢下军队回乡守孝,左宗棠又抓住机会大肆批评对方的错误,让曾国藩更加痛苦。人家爸爸都死了,非得抓住人家守孝就是不忠来说事。于是这次曾国藩跟左宗棠断绝了联系,知到他一年后出关,悟透了一些东西,主动低下身段去长沙拜访了所有官员,其中尤其郑重的拜见了左宗棠,两人才再次保持联系。

当左宗棠在危难中,几乎是逃到曾国藩军营的,曾国藩却是上奏让他帮办军务,将老湘营交给他作为组建楚军的班底。就做人修养这一项上,左宗棠真比不上曾国藩。

左宗棠大概也就跟李鸿章半斤八两,两人一个智商高,一个情商高,都是人杰,但也只是人杰。据说两人虽然一个清贫,一个贪腐,传到孙子辈的时候都败家了,两人的孙子抽大烟,最后住在一起落魄而死。曾氏一门,自曾国藩起家教森严,后辈人才辈出。

曾国藩还有其他麻烦,攻克南京之后,见不得曾国藩好的闽浙总督王有龄上了一封奏章,认为南京收复,粤匪已经掀不起风浪,八旗绿营这些正兵足以剿灭,不需要额外乡勇助战了,他主动要求裁撤乡勇,并带头裁撤了闽军。

这明显是做给曾国藩看的,福建的闽军可以裁撤,你们湘军呢?

这时候所有人都看着曾国藩,想看他怎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