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咸丰像在太平军攻击下无数弃城而逃的官员一样逃了,不过他弃的是京城,格调要高的多。

皇帝出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咸丰在七月二十五日,八国联军还没攻占天津的时候,就准备出逃了,他下诏让大兴和宛平县“捉车五百辆,于今夜子刻齐备”。然后对官员宣布,他要御驾亲征,嗯,去木兰围场亲征。

大臣们纷纷劝阻,其实都知道皇帝想跑,就像明朝那些官员当年拼死把崇祯皇帝留在皇宫一样,最后‘劝’的皇帝明发上谕停赴木兰。

可惜咸丰可没有君王死社稷的觉悟,在危险面前,他远没有崇祯那么在乎脸面。

八月七日,僧格林沁在通州八里桥惨败,八月八日凌晨咸丰就撩了。为了不让大臣知道消息阻拦他,他半夜出发只带了几个亲王,连夜跑了。此后,咸丰再也没有回到他的都城,死在了承德。

得知咸丰逃跑的消息时,北京城的大小官员的心情大概跟李吉言是一样的。

不过报纸上并没有刊登咸丰逃跑的消息,文武百官都不知道,洋人当然也不知道细节。

刘勇强只说洋人烧了皇家园林,现在已经进了北京城。

李吉言嘴唇发白,身体微微颤抖,眼光闪烁不定,气息虚弱的问道:“那皇上呢?”

“生死不明!”

刘勇强这四个字说的字字有力,每一个字都发力生硬,让李吉言感觉如同四把刀刺向了他的心脏,而且是同一个地方。

“扶知府大人休息一下吧。”

刘勇强这时候才交代刘三虎,知府进门这么久,他都没有让座。

呆呆的坐在椅子上许久,脑子里闪烁着各种可能,从绝不相信到半信半疑,最后到相信这件事是真的,仿佛过了一辈子那么漫长,完全看不到未来。

自古京城失陷,而不亡国的,少有。

不管怎么看,现在这都是亡国之兆啊。粤匪发于南,最近气势正旺,连破江北江南大营,还攻陷了苏州财赋重地,现在洋人又打进了北京城,皇帝生死不明!

老实说,李吉言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陷入深深的恐惧中,恐惧之际,又想起了来这里的目的,变得更加恐惧。

这种情况下,刘勇强却在召集乡勇——

“刘知县,那你招募乡勇是何意?”

这次李吉言说话的口气都软了。

他之所以防着刘勇强,就是因为这个人能打仗,如果是个庸才他才不会防着,更因为此人在当地有很深的背景,这种人从来都是外来地方官要打击和压制的对象——地方豪强!

刘勇强白了李吉言一眼:“当然是北上勤王了,知府大人以为呢?”

李吉言大大松了口气,他还以为刘勇强打算效仿唐高祖,趁着天下大乱,要兴兵逐鹿中原了。

只是他下意识的劝阻:“北上勤王!可是没有诏命,擅自调兵,总为不妥。”

刘勇强大声呵斥道:“李知府,夷兵入寇,京城沦丧,你让我等谁的诏命?皇帝遇难,国将不国,你身为知府,不思召集本府官吏士绅,商讨卫国之法,却在这里阻我勤王,你是何居心!”

大帽子扣下去,本就已经慌乱的无以复加的李吉言,已经无法思考了。

“那依刘大人意见,本府该如何做?”

“大人该尽快召本府官绅到府城,共商大计!”

“对对对,如此大事,自然公议!”

没有主意的人,遇到大事往往更想抱团。

“三虎。笔墨伺候!”

刘勇强立刻让刘三虎拿来笔墨,李吉言用颤抖的手写下简单的手令,然后让随从拿回府衙找师爷盖印。为什么不自己去,因为腿已经软的走不动道了。

刘勇强一直耐心等随从拿回盖印的手令,交给刘三虎:“速速传令各县官员,来抚台衙门会商!”

此时刘勇强才松了一口气,李吉言这份手令比金子都珍贵。有这份手令,无形中能让他搞事的分量重了三分,容易了三分。

神色复杂的看了李吉言一眼,原本的计划中,他会拿李知府祭旗的,他的手令,无形中救了他一命。

英法联军进北京这个机会他一定要抓住,不惜杀一批人。

刘三虎并不是亲自去送信,送信的是县衙的衙役,有专门传送公文的役卒,职位甚至是世代相传的。他们能骑快马,一天时间就将知府的手令传给建宁府下辖的建阳、浦城、松溪和政和等县令看过。知府手书,正经官印,四个县令马上知道出的大事了。李吉言信中不可能告诉他们北京沦陷的消息,他们更多想的是太平军又入福建了。

几个县令都没敢耽误,全都接到命令那一刻就动身,当天晚上全部就赶到了府城。

一天时间,李吉言已经度过了最初的惊慌,觉得自己发出手令似乎有点草率,但仔细一想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只是对那个消息还是有所担忧,信息来源是刘勇强从洋人报纸上摘录的信息,这报纸他理解为洋人的塘报,确实听靠近租界一些朋友写信说起过这种东西,不甚了解。

之所以一开始深信不疑,一方面是给消息震晕了,另一方面是刘勇强翻译出来的内容,是从广州开始,所有消息都跟他收到的对的上,所以后来的结果他理性上接受了。此时慌乱过后,开始认真起来。

不断写信,写给福建巡抚,写给闽浙总督,想从上级那里确认消息,写好又撕碎。最后决定还是给私人好友写信,既然是洋人散发出来的消息,上海肯定知道,于是写给几位在上海附近当官的朋友,让他们帮忙核实。

至于已经召集起来的县令,该商讨还得商讨。

不过李吉言出现在几位县令和府城里的通判等官吏面前的时候,已经恢复成那个沉静如水的大员模样。

“请诸位同僚前来,是有一件传言与各位相商,是瓯宁刘知县收到消息。请刘知县跟诸位说一说吧。”

李吉言留了个心眼,这事他不说,让刘勇强来说,万一是假消息,将来也是刘勇强造谣生事,他最多落一个偏听偏信。而且信息确认之前,他不会做出任何表态。这点政治智慧他还是有的。

刘勇强将自己对李吉言说过的那些情报重复了一遍,几个官员听完跟李吉言当时听完的表情没多大区别,都被震撼的短暂失神。

之后是质疑,探寻,最后半信半疑。

“诸位大人。这种事情,本县敢乱说吗?”

刘勇强一句反问,让众人信了八成。一切信息又符合逻辑,朝廷近年多事,发生这种事似乎也不再是无法想象的。

一股亡国的情绪开始在众人心中蔓延,难道大清真的要亡了吗,只是亡于洋人,还是亡于粤匪尚未可知。有人甚至想起了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灭亡了明朝,大清入关,摘了果子。难道历史要重演,洋人攻破北京,最后让粤匪得了天下?

所有人心思复杂,却没人敢率先开口,气氛一时阴沉如水。

见没人开口,知道这些人是不会跳出来的,还得自己挑头。

刘勇强再次开口:“这里我最小,不好听的话我来说。局势到了现在这个样子,得做最坏的打算。京师沦陷,情况不明。我朝养士三百年,值此危难之际,诸公皆饱学之士,自然深明大义。刘某不才,愿舍七尺之躯,我国尽忠,北上勤王,即便杀身成仁,上报国恩,死得其所。当然刘某不过区区县令,本府大事,还得李大人主持。”

一听要自己主持,心中某个‘让自己负责’的开关仿佛被触动了,本能的产生排斥。明哲保身的本能让他思维都敏锐了起来,利弊瞬间分清,顿时勃然大怒。

“住口。京师沦陷,此等大事,且不说是否属实。即便京师有难,我朝敬天爱民,定能化险为夷。况且上有六部,下有督抚,哪里轮得到你一个小小县令指点江山。”

其他官员一听,心里顿时清醒。对啊,就算亡国了,那也有的是人顶着,满朝八旗亲贵,六部尚书都没说话,地方督抚还没主张,一个小小的建宁府中,一个小小的县令慷慨激昂,岂不滑稽可笑,俗话说,天塌了有大个子顶着,此时还轮不到他们出头。

刘勇强当即拍案而起:“李吉言!你特么没种就算了,话说的这么好听,救不了朝廷,救不了皇上。我要捐七尺之躯,北上赴难,你不思竭力相助,还在这里说风凉话。你居心何在?”

秦王这杆大旗一树,任谁都得低头。

李吉言面色酱紫,却不敢反驳,只能颤抖着指着刘勇强:“匹夫,竖子,好生无礼!”

接着他气的晕了过去,手下立马将他抬到后衙。

一放下,他立马就活了。

“快准备笔墨。”

当即草草写了一封短信。

“送去福州,交给巡抚、总督手中。要快。”

“走后门!”

刘勇强此时还在前堂慷慨激昂。

“诸位。我愿北上赴死,可有与我同行者否?”

无人应答。

“诸位。我有檄文一封,可有与我共名者否?”

他掏出了一份早就写好的勤王檄。是郑世禄代笔,文采他看不出来,反正骈四俪六,对称押韵。

一群怂货,不但怂,而且滑,他们一个传一个看着檄文,看的很仔细,仿佛真的在认真阅读,传了一圈,眼看要传第二圈了,刘勇强直接一把抢过来。

“既然各位都不愿具名,人各有志,不好强求。”

刘勇强收起来了,不给他们签名的机会了,顿时几个人脸上露出遗憾之色。

这种事,他们其实是在犹豫的。万一成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他们想的更多,檄文上的慷慨激昂,他们不信,能信的只有刘永前要调兵,是不是北上勤王他们都不太相信,也不在乎。京城失陷,外兵赴京,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解救危局,这觉得是泼天的大功,另一个是没救成功,皇帝没了,占了京城,那故事就多了。

这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天大的富贵,赌输了其实也没多大祸患。只是这个成功率让他们很难下定决心,如果这是近在咫尺的河北,倒愿意试试,这里可是福建啊。相隔万里,一路要打穿粤匪盘踞之地,杀穿捻军流窜之所,不说打仗,就是走过去都得几个月,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至于这件事的后果,他们还没想清楚,只想等等看。可现在对方不给机会了,不免有点遗憾。

刘勇强收起檄文,这是一张试金石,他想试试。当然最后肯定要签满了福建官员姓名,现在还不急。至少今天晚上不急,他的兵还在集结,一天之内还无法完全控制府城。

第二天,分散在瓯宁县的乡勇2000人集结完毕,刘勇强还是不急。他的人分散在建宁府六县中,因为实在不好安置,2000普通乡勇,当初都是在瓯宁县周边搜集来的,都是些零散逃亡的小乡村,小门小户壮丁。但一些重要的军官分散在各县中,他们都是通过关系安置在各个地主乡绅家里当护院的,这些人决不能遣散。

等了三天,这批人才全部到位,一共72位军官,集中使用10门12磅、5门45磅炮,是一个独立的炮团,不过他们的团长还没归位,刘勇强暂代。从府城中拉出了封存了半年的大炮开始在城外演练,整日炮声隆隆。

相比城外的热闹,府城这三日显得诡异的安静,官场死水一般,各个官员,各司其职,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城外那么大的动静,视而不见。

反倒是城里人心惶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倒没人担心这些乡勇攻城,因为这些是刘知县的兵,向来比较安分守己,名声非常好,连土匪都信赖他们,后来剿匪的时候,甚至听到是刘大人,很多土匪主动投降。

直到三天后,刘大人的兵营中竖起了勤王大旗,老百姓才渐渐有点明白了,可还是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此时闽西最南边的上杭县,一杆勤王大旗也树了起来,钟宝三振臂一呼,上杭、武平、连城等客家人聚居县的壮勇纷纷响应,短时间聚集起了两万大军向北开进。

从闽西一南一北两头几乎同时发起的这场以勤王名义的军事行动,后来称之为闽西勤王运动,震动整个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