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钟宝三接到刘勇强的私信,附带着一份洋人的报纸,这东西出现没几年,他也没见过,甚至没听过。

看着刘勇强翻译出来的只言片语,他知道北京陷落了。他带兵多年,官场或许不懂,军事颇为精通。

知道确认一下情报的真假,只是他已经信了半分,因为刘勇强不可能拿这种事骗他。

他迅速派人分头去厦门、福州甚至广州打探消息,一些做生意的族人专门为他冒险跑了一趟。从厦门的回来的人告诉他,洋人洋行中确实再传英法联军打进北京了,洋人都相信,联系了好几家买办,其中还有熟悉可信之人,都说听到了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的消息。福州的消息也证实了这一点,在福州他有几个官场上的朋友,都确认了北京有事的情况,但当官的没有一口咬定北京失陷,广州的消息还没回来,他已经等不及了。

刘勇强让徒弟带口信,如果他不敢捐躯报国,以后就穿女人衣服。这种激将法确实起了点作用,但就算不激将,他原本也打算这么干的。只要他想得到,他就会去做。只是他未必能想起这么干,从福建千里迢迢去北京勤王,他缺乏这种想象力,但刘勇强剿匪的时候点了他,给他埋下了这样的种子。钟家深受皇恩,怎能不思报国。他之前确实意志消沉,但从没把恨意投向皇帝,一定是皇帝被人蒙蔽,是富勒兴、王懿德那样的狗官沆瀣一气,针对他。

消息确认后,他的族人再一次反对他。就像当年他爷爷死了,留给他大内侍卫的要职,他爸爸也死了,留给他边关武官的要职,所有老头子都希望他去北京任职,甚至给他扣帽子说,不去给皇帝当侍卫就是不为国尽忠,要抄家灭族的。当时未满十八的钟宝三,单人单骑骑了一匹马就直奔广西,他要先报父仇,再报国恩。

这一次他要起兵勤王,为国尽忠。这群老头子又反对他,说福建千里迢迢,带人北上没有成功的道理,反而要连累家族,这是不孝。这一次他还是没听这些老头子的,哪怕他们拄着拐杖追着他打他,骂他。

招兵旗竖起,私信发到各地好友手中,年轻的客家富家子弟全都动了起来。各项的壮勇颇有血性,迅速云集在他的麾下。

家族迫于无奈也只能支持,他的家族先入股,捐助了大量钱财,各县的客家士绅不断慷慨解囊,开拔的军饷有了。

招募壮勇,打造兵器,这一系列行动,都没人阻止,官府保持了诡异的沉默。一些文官此时异常恐慌,钟宝三聚集的力量太大了,两万客家壮勇,人人练武,这让他们不由想起了太平天国的那批广西客家人。这要反了……

各地的官府信件雪花一般飞向省城福州,但省城也是诡异的平静,闽浙总督和福建巡抚回了一些信,但在信中只委婉的强调各地要维护地方,对于勤王两个字只字不提。

钟宝三筹集到足够的军费后,也收到了刘勇强的第二封来信,要他带两千精兵赶赴延平府汇合。

刘勇强这边的军费更是不缺,他竖起勤王旗的当天,建宁府各地的大乡绅就已经聚集到了府城。

显然这是刘勇强的个人行为,依靠老丈人的帮助,将各地有名乡绅串联了起来,相当于召开了一次建宁府乡绅大会。大会并不是很正式,在一座酒楼举行,在会上,刘勇强才告知了北京陷落的情报,其中半数以上的乡绅震惊,但有极少数并没有表现出惊讶,显然他们也从各个渠道听到了消息。

刘勇强表态,他要北上勤王,向乡绅募捐,同时再次拿出那封檄文。这些本地的乡绅,跟外地的官员相比,相对没有那么谨慎。

“我签!”

老丈人蒋举人带头签名,瞬间跟他交好的十几个乡绅纷纷举名。

气氛烘托到这了,总计一百多个大乡绅纷纷签名,大多数都是主动乐意的,毕竟勤王这种事,成了是大功,败了又没罪,他们相比官员们还有一个心态:法不责众。在场人多,又有人带头,给了他们勇气。

“就是还缺开拔的军费。”

“我捐一千两。”

还是老丈人带头。

众乡绅纷纷慷慨解囊,大有一副共襄盛举的架势。多的一千,少的一二百,普遍是五六百的样子。最终筹集军费近十万。

刘勇强的部队也算集结完毕,兵不多,只有两千,还是那批建宁乡勇,甚至有十多个没来的,找不到人了,不知道是没通知到位,还是什么原因。社会太复杂了,人员的流动无法控制,许多士兵返乡半年后,已经不在原籍,甚至有不在人世的。

能动员到这两千宝贵的精兵,刘勇强已经心满意足,他的预期是能来一半。

他也只带了一半人,赶去延平府,要跟钟宝三汇合。剩下一半人,由刘三虎带着,在建宁府招募乡勇。这批建宁府乡绅,不但要出钱,还要出人。只有把他们的人都拉起来,刘勇强的利益才算跟他们彻底绑定。

有些乡绅是真的心动了,非常积极,回到乡里不但召集乡勇,还让自己亲儿子带队。一些谨慎的,只出了几个人应付。大致上,刘三虎正在集结的是一支地主子弟率领的宗族制乡兵部队。把这批人练起来,哪怕以后散居乡里,刘勇强的影响力也能渗透进建宁府的每一个乡村。所谓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彻底成为建宁府最大的地方领袖。

为什么要去延平府汇合,因为延平府还有一支他需要动员的军队,四千同夏乡勇。这里也有一个他必须要拉进来的人,李云梯。他已经不在建宁府当官,他又升官了。今年前半年剿灭了全省匪患之后,刘勇强只混了一个县令,而他却因此从建宁通判升到了延平府同知,正六品升到正五品,升官的速度跟坐火箭一样。

他一个建宁府地方势力出头,号召力能震动周边两三个府,加上钟宝三,大概能影响到整个闽西,但如果李云梯肯出面,整个福建就能动起来。

可是这些天,刘勇强多次写信,李云梯一封信都没回,他知道李云梯很谨慎。他不是一个人,身后是一个庞大的李氏宗族。但他太重要了,李伯爵家亲王,代表了权贵。就像隋朝大乱,一些官员、士绅、土匪不管多大势力,都不如李渊这个唐王造反的号召力大。

但这恰恰也是李云梯谨慎的地方,一个地方伯爵,在京师失陷的情况下,在边缘的地方要兴兵勤王,这太敏感了,容易让人猜想。

所以他不动,也不给刘勇强回信。

“你到底想干什么?”

当刘勇强带兵赶到延平府,钟宝三还没赶来会合,见到李云梯后,他第一句话这么问。

“我能干什么。起兵勤王啊!”

“胡闹。这里是福建。”

“我知道是福建。我们一起兵,自有忠臣义士跟随。况且福建又如何,精兵疾驰,一日四十里,百日即能抵达京师。”

李云梯长叹一口气,他的样子仿佛老了十岁。刘勇强和钟宝三一南一北这么一动,整个福建现在都知道了京师失陷的情形,人心惶惶,官员,士大夫之间不断信件往来,交换着看法。地方上一些野心勃勃的人蠢蠢欲动,匪患也有些抬头。

“闽兵北上,粤匪入寇又该当如何?”

李云梯问道。

刘勇强道:“我只带一万精兵,不会影响大局。李大人,该下决心了。如今两江粤匪之势复张,山东捻匪横行无忌,满蒙八旗遭受重创,能赴京之兵,近者唯有山西、河南,两地绿营多南下剿匪。天下之兵,能动者,唯福建,陕甘。”

这还是无法说服李云梯。陕甘能动,就让陕甘动,秦兵自古耐苦战,出潼关也更快捷。

刘勇强游说了李云梯三天,他走了,以有病为由,回泉州去了。

刘勇强有点郁闷,但也不受打击,这件事离开谁都可以继续。无非是声势大一些,声势小一些罢了。

钟宝三终于赶来汇合,也在延平府竖着勤王大旗,上书‘北上勤王’!

“你这旗不行啊。改一下。”

刘勇强树立的是‘建宁勤王军’五个字。

“我觉着挺顺眼,有气势!”

“也对。那就多打几杆大旗。”

“几时出发?”

钟宝三一副十万火急的样子,刚刚抵达延平府,大营都不准备扎,就要出发。勤王在他看来,确实是十万火急的样子。

“不急,先跟我去一趟北大营。”

北大营驻扎着王二带领的同夏乡勇,刘勇强在建宁府被逼着裁军,李云梯在延平府,就没人让他裁军,人与人的待遇差别太大。

王二这两天一直在煽动士兵跟他勤王,不知道出于什么动机,王二这次格外积极。或许渐渐成长的他也意识到他的地位尴尬,根本管不了手下的士兵,这些是李云梯的人。李云梯有令,他们才会听王二的。王二试图借这次勤王的大义,鼓动士兵跟随他。

刘勇强来到营中,让苦闷的王二将所有队长召集起来。

“怎么,勤王你们不去?”

“李大人交代大家安生着。”

李云梯果然有交代。

刘勇强大声一呼:“勤王乃大忠之事。这位钟宝三大人,不远千里,带兵从上杭赶来勤王。我们同夏乡勇难道没有血勇之气,不懂忠君之道。李大人有李大人的难处,现在李大人不是走了吗。愿意跟我同去北京勤王的,将来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只要能救了皇上,没准大家也能赏个伯爵!”

李伯爵家有多富贵,没人比同夏乡勇清楚。良田万顷,家宅无数,李伯爵能生二十多个儿子,是因为有几十个小妾,谁不羡慕?李伯爵能当伯爵,不就是当年跟海盗拼命吗,拼一把荣华富贵。这话如果王二说,影响力就那样,可刘勇强说的分量就不同了。这就是威信,刘勇强带他们时,从未失信过,包括战死的兄弟,一个个也都领到了安家费。

一番鼓动,顿时不少人心动,可李大人的话犹在耳边。

这时候军营中聒噪起来:“又有人来勤王了!”

延平府城南开来了一支大军,高举着勤王大旗,上书‘邵武勤王军’。

建宁勤王军从北面过来,上杭勤王军从南面过来,西边的邵武也派来了勤王军,就剩下延平府了。

这种形势立刻就影响了延平府驻扎的同夏乡勇,下午‘同夏勤王军’的大旗终于树立在营中。

至此,闽西四府全都亮起了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