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炮身落在花岗石槽中,石槽则平铺在平整后的松软土地上,这样的炮位很难追求精确。

第一炮打歪了。

刘三虎骂道:“都瞎了吗,那么大的大营都打不中。”

刘勇强却当好人:“没关系,继续打。”

看着对面的建宁府城,彻底放心了。一路太平军都没干扰自己的行动,甚至都没去冲击停靠在岸边的水战战船,不知道是因为石达开部返回引起了内讧,还是因为就这么草率。

打过这一炮后,建宁府的人应该能继续坚持下去了,就是在晚一天,他们也撑得住。

现在能给他们的也只有精神力量,让他们知道城外有援军,而且正在救援他们。

太平军的大营沿着溪流之外构筑,两三百米就有一个营垒,一里一个大营。几十座大营将建宁府围的水泄不通,看得出来,去年杨辅清兵败建宁府很不甘心,今年花了大力气,不知道杨辅清本人是不是也在这里。

杨辅清作为太平军的大军头,地位比不上石达开,却也是中高层,石达开部在这里的只是检点和先锋这样的官职,根本压不住杨辅清,但又不给杨辅清面子,矛盾不可能没有。

如果矛盾够深,或许只要轰破围困城南的这些营垒,对方就会主动撤围。

刘勇强还是太消极了,他连一处营垒都没轰塌,太平军就主动撤了。撤退的略显仓惶,整个南边都在撤军。

他急忙返回战船,等待了一个小时,看到营垒中再无一人互动之后,派一个团试探性的去进攻,结果发现已经是空营。

还好这处河口大营够大,只轰破了一段寨墙,战船直接驶进接防。

建宁府之围解了。

可这么大的动静,城里一点反应都没有,刘永前有点奇怪,第一时间带兵进城。

一城人凄惨无比,已经彻底陷入混乱中。街道上连条流浪的狗都没有,似乎是座空城。直奔府衙,包括官员在内,全都有气无力的躺着等死。倒不是完全不能动了,只是懒得动。城外的炮声,如果是太平军的,他们也懒得管,对方进城无非就是一刀。

刘勇强赶紧派人进城,救人先救官,和珅教的。现在府衙、县衙支起大锅,熬煮米粥。

刘知府已经活了,米粥煮好之前,已经跟刘勇强坐在一起谈事。

城里的情况急剧恶化,三天前,连守城士兵的口粮都断了。他本人已经四天没有进食,最后一顿饭吃的还是马的下水。

城里的惨剧他简单描述了一下,白天还好,到了晚上几乎是地狱,成群结队的匪类出没于街道,偷偷摸到谁家,第二天就剩一地白骨。有些人家甚至已经开始偷偷吃人,饿死的老人和孩子,成了活人的腹中食。

刘勇强没有说话,静静听着。

府衙、县衙的官差,衙役们吃了饭,有了力气,官府机构开始最大程度的运营起来。

各个街口架起煮粥的大锅,米香渐渐飘满全城。

夜里刘勇强留了一团士兵,帮着巡逻,总算稳定住了这座岌岌可危的城市的秩序。

一天过去,太平军彻底撤围,北面西面的太平军都撤了,相比撤的仓促的南面,其他营盘临走前都放了一把火。

过了两天,李云梯带队赶到建宁府。

“粮食!”

他跟刘知府会面,探讨战情,刘知府提出困难只有一个,那就是粮食。

刘勇强带过来的那一百担军粮,熬粥也只够全城十几万人吃一天,之后两天的粮食,是从太平军大营中搜集的。

去年太平军扫荡了闽西,今年又来一次,此时整个闽西都很难找到粮食,如果没有外来的粮食补充,就算没有天平军,也有不太平军,天地会,地天会之类的冒出来。

“粮食我来想办法,但银子?”

“我来凑!”

刘知府知道几十万人吃饭,不可能只靠李家,建宁府必须全力应对这次危机。

建宁府其实不缺银子,这里恰好是福建产茶区,下辖的几个县位于武夷山区,都是产茶的好地方。拜吕佺孙所赐,厦门开埠之后,从福建经过江西去往广东的陆路断绝,茶税都是直接在产地开征,这几个县的茶税要先解送到府城,府库中就有几十万两银子。

同安厦门一带是福建沿海几块小平原之一,福建省的粮食也主要是这九龙江、闽江等三角洲生产的,只是那里也人口稠密,粮食紧缺。

李云梯打算从那里买一批,更多的则需要去海外买。越南米粮很多,而且便宜,他决定跟闽浙总督商量一下,必要时动用官方的力量,去越南买米。

刘勇强此时也忙碌起来。

他练兵,打仗,目的从来都不是给谁卖命,也没有曾国藩那种镇压太平天国,护卫儒教的心理动机,他是一切都要打倒的。

来这里五年都没有打出名堂,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一直没有机会。打天下,得有人,有地盘。可他能借助的人和地盘都不是他的,都是李家的,李家有这些东西,是祖上几代人经营的结果,他短短几年还比不上人家几代奋斗。

现在一个机会摆在面前,闽西再次受到冲击,旧有的秩序崩塌,亟待重建,这给了他巨大的行动空间。

天下不乱,李家这种有人有地盘的豪强也得被压制,社会秩序崩塌,就给了野心勃勃的豪强机会。太平军,天地会可以,刘勇强也行。

他忙着跟城里各路势力周旋,很主动的拜会了在城里避难的一些地方头面人物,上次见过的蒋举人、江贡生等地方势力,提出请他们动员乡兵,跟自己一起出去安抚流民的建议。

他们很积极的配合。

于是刘勇强带兵四处出击,在这些地头蛇的带领下,找到了大批躲避战火逃难的人群,有的躲进了山里,有的四处流浪,都已经陷入了绝境,缺衣少粮。

每找到一个难民据点,刘勇强立刻提出招兵。招兵的硬性要求有三个,第一是光棍,这种人无牵无挂,没有任何社会背景,脱离旧秩序最彻底;第二是没有大家族依附,中小家族都能接受;第三才是年轻力壮,最小十八,最大二十二。

连续扫荡了十几天,遇到太平军自然要打一架,剿灭了一些小股太平军,缴获不多,全都分给了手下,这是他们跟刘勇强不断出击的最大动力。

流民太多了,十几天时间,在刘勇强的苛刻条件下,依然细选出了两千人,全都带回了建宁府,在城外大营整编。

他能大胆去做这些事,自然是得到了李云梯和刘云樵的支持的。

李云梯还需要他继续立功,希望能收复更多失地,这几天他已经跟王懿德达成了协议,保举他就任建阳县令的奏折都发出去了。建阳县位于建溪中游,在府城建安县上游,此时还被太平军占据,地方都在太平军手里,有王懿德的保奏,朝廷应该不会不许,所以他还得带兵去收复自己的辖区,他可不会打仗,兵法倒是可以说的头头是道,但他的家族更想转入文官体系,所以还得靠刘勇强。

刘知府则是因为两次太平军围城,彻底被吓怕了。刘勇强从衢州一路打穿太平军防区的壮举,直接折服了他,他太需要一支能打的部队帮忙防守建宁府。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他可能还要在这里当很久的官,不是他不想走,而是朝廷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让他走。咸丰五年的时候,王懿德这个滑头署理闽浙总督都辞官了,借口是有病,希望调换一个京职,咸丰直接不许,强行将他按在福建职位上。闽浙总督都走不了,他这个知府就更走不了了。所以他手里必须有一支能保护自己辖区的力量。

两位大佬支持,这支以建宁乡勇为名的军队就应运而生,建宁乡勇,自然是以建宁府的士兵为主,至于是哪个乡的哪个村的,刘勇强就有操作空间了。

钻了这个空子后,这只没有很深的社会背景的社会边缘人物,就成了他的人。因为他们总要依附于一个势力的话,只能依附于刘勇强。

有李云梯的支持,他有了两千支线膛枪和二十万发子弹,李云梯给的更多,他给了四千杆,因为刘云樵希望能练出四千乡勇,这样才有勇气去收复建阳县。只是刘勇强挑人过于严格,导致只挑出了两千人。

两个文人不断催促刘勇强尽快招够兵员,刘勇强不是不想,实在是符合他要求的都已经在手里了。

半个月后,压力很大的他开始把主意打到了天地会身上。

何名标手下的两万天地会武装这段日子过的并不舒服,战战兢兢,生怕官兵屠杀他们,毕竟他们可是资深的反贼,太平天国起义之前,他们的反清复明才是造反的招牌。

这些人不一定可靠,但这些人可敢造反。许多底层都是逼的活不下去的人物,没人比他们更边缘。

只是李云梯和刘云樵不太支持刘勇强收编天地会的人,对这些人的成见极深。

刘勇强反复做工作。

“如果不收编他们,这些人万一再反,贻害无穷。不如编入勇营,变害为利,让他们为朝廷立功。”

终于成功说服两人,李云梯提供枪支,刘云樵提供军饷。

至于天地会那边,没有不同意的。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何名标现在见了刘勇强这些人,只能装孙子。

官员不信任他们,刘勇强是唯一一个对他们态度相对真诚的。都是人精,李云梯那些人不管怎么安抚,何名标还是能看出来他们对天地会充满排斥,只是引而不发。刘勇强则洒脱一些,对他们相对亲和。

“实不相瞒。在下是小刀会的。”

刘勇强亮明了身份。

何名标大惊:“黄元帅的小刀会?”

小刀会在福建也是有年头的组织,跟什么红线会,千刀会一样,都能算是天地会分支。

“没错。在同安投了李伯爵,改邪归正。”

身份上的认同,立刻让何名标对刘勇强更加亲近,这是他唯一能抓住的稻草。

他现在已经知道了刘勇强的壮举,从衢州一路打回建宁府,对投降越来越没有抗拒,投降这么一个人,不丢人。只是突然为刘勇强有些不值,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才是个教头。放在太平天国那边,怎么都得是个指挥。

“大人。你立下如此殊勋,为何没个一官半职。”

“你有所不知,我的功劳都卖给李家了。这人啊得认命,我们这样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得靠贵人提携,你知道曾国藩吗?”

刘勇强开启了依靠庞大知识储备的悠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