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恪率军将突厥劫掠商队的骑兵,一扫而空后。

原以为会被颉利可汗狠狠报复一番。

因此还猫在河套地区,谨慎戒备了好几天。

做好随时溜走的他,却始终没有发现突厥的动作,加上他在这边也耽误了不少时间。

加之在改封朔方后,很多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安排。

于是,他便收兵回到了胜州城。

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在李恪误打误撞的来到朔方,立下一系列的功劳之后。

封地由蜀地改封到朔方,统辖的地盘,也由原先的七州之地,扩充到了现在的十州之地。

只不过,在册封到了新的地方之后,也伴随了许多新的问题。

其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都护府的选址,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成为了一件亟待解决的问题。

李恪明白,若是往后没有什么太大的政治变动,未来数十年,这里将会是他的安身立命之所。

这不仅关乎到自己的性命,更关乎到整个北方的稳定与发展。

所以,在经过慎重的思考中,李恪想到了某位五征漠北的征北大将军。以及前世认知的影响。

李恪便下定决心,将大都护府设立在幽州城。

毕竟,此时的幽州,乃河北平原北端陆路交通的大枢纽,隋大业四年的时候,还大力开发了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北达涿郡,“涿郡”就是现在的幽州。

隋大业七年时,他那个外公...还乘坐过龙舟,自江都经过黄河入永济渠,至涿郡。

后来,又动用江淮以南的民夫和船只,运黎阳、洛口诸仓米至涿郡。

由于永济渠的凿通,运河的终点涿郡,自然便成为了北方水陆交通的中心。

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且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人口,足以支撑起大都护府的运作。

就算是统御全国......想到这的时候,李恪及时的掐断了一些不太好的想法......

然而,这个决定,却出乎意料的遭到了唐俊悟等一众属下的反对。

他们认为,幽州城虽然地理条件优越,但毕竟是一个胡汉混居的地方,民风彪悍,治理难度太大。

他们更希望将大都护府,设立在夏州或者其他的汉人聚居较多的地区。

只不过,拥有大预言术的李恪。

一想到沟通南北。

二来若是将来李治大帝和长孙无忌继续发难,他还是可以学征北大将军“奉天靖难”。

若是没有打过,东边就是大海,退一步海阔天空,凭借着自己掌握的知识,也可以去其他大陆,打下一大片国土。

他们不知道就算了,自己可是知道,后来的辽、金、元、明、清,五朝之帝都,都是幽州。

所以,他第一次反驳了所有人的建议,独断专行的选择了幽州城,作为他的大本营。

而他的最终决定,自然而然的也就促成了这次幽州之行。

不过,李恪坚信,通过恰当的治理,彪悍的民风,也可以转化为社会的活力与进取心。

毕竟突厥就在眼前,这可是真正意义上的近在咫尺。

所以在李恪眼中,这不是缺点,而是加分项。

要知道,现在的突厥虽然遭遇了一系列的困境,但仍然拥有相当的军事实力。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颉利可汗,仍然控兵十几万之多,依旧是大唐最大的对手。

现在李恪分封到这里,站在了对抗颉利的第一线。

那么他自然要将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运用起来。

更何况,这里的民风之所以彪悍,完全是因为他们长久以来生活在战争的边缘,为了生存和保护家园,不得不展现出强悍的一面。

这种彪悍并非仅仅是为了好勇斗狠,更多的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

一行人率领着庞大的队伍,花了近五天的时间,才从胜州赶到了大唐的北边重镇“幽州城”。

在护卫的拥护下,满身风尘的他,带着一丝疲惫的微笑,走出马车,出现在等待已久的幽州百官面前。

身为军事重镇,幽州城内的消息自然比一般的地方要灵通一些。

经过这么多天的发酵,圣人第三子蜀王李恪,配合右卫大将军柴绍拿下夏州城,收复朔方的消息,也断断续续的传到了幽州。

只不过在通信主要靠口口相传和书信的年代,就算幽州城中,消息灵通之辈,短时间内,也得不到完整的消息。

前面也说了,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胡汉混居的地方,深受游牧文化的影响,民风彪悍,对于外来者并不友善。

尤其是当幽州城的本地官员们,看着眼前这位年轻的过分的皇子后,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就是这样一个还没马高的皇子,就能帮柴绍夺下了夏州城?

骗傻子去吧!

所以,当李恪这位节制十州的幽州大都督,出现在迎接他的幽州官员面前时。

幽州本土的权贵和地头蛇们,心中无不充满了轻视。

尽管李恪为了正式一些,还为此特意穿上了蟒袍。

但李恪不知道,这些地头蛇,仍然将他看作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

在他们的眼中,这三千骑兵的威慑力似乎远远超过了这位年轻的统帅。

他们互相交换着眼神,心中已经开始策划如何将这位年轻的皇子排挤出幽州。

毕竟如果李恪若是将都护府定在幽州,势必会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影响。

这些人除了刺史李灵夔外,大多都是幽州土生土长的人,彼此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虽然不能说包庇徇私。

但是彼此之间,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形成了固定的利益共同体。

“哈哈,蜀王殿下,真是让人期待啊!一收到胜州送来的文书,得知殿下今天要来,幽州城的文武官员、乡绅士子都自发地出来相迎。”

幽州城的刺史李灵夔,是李世民的亲信。他深得李世民的信任,被委以重任,负责管理幽州的军事和政务。

然而,他来到幽州两年,那些本地官员,自恃在幽州土生土长,拥有深厚的人脉和家族势力,对于这个外来者始终抱有警惕和排斥的心态。他们表面恭敬,但背地里却始终阳奉阴违,让他束手束脚,做不成任何事。

要不是他还拥有兵权,早就被这些本地官员联合排挤,赶出幽州了。

现在一看到李恪的到来,刚一下车,就满脸堆笑地迎了上来,那模样,简直比夏天的太阳都要热烈。

“见过蜀王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