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侯府子科举 > 第70章 树下教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此章可跳过,主讲孝道和知行合一)

众人互相看了一眼,都是不说话,李儒见场面有些尴尬,忙是推了一个清秀少年。

少年年约十五六,身穿长袍,头戴玉冠,应是富贵人家出身,少年上身一趔趄,回头一看,见是训导,忙是转头起身施礼道,“学生王朝和,见过大老爷”。

见秦浩峰面色和煦,便继续道“‘礼记-祭义中,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学生不能解,望大老爷指点”。

秦浩峰点点头,笑着朝他摆摆手道,“坐下说,我不过入道早些,义理或是解得深刻些,前面便说切磋,尔等不要以为本官是虚言,都不要拘紧,坐,坐”。

秦浩峰的一番话引得众秀才都是大感惊讶,又是大感喜悦,深感秦浩峰平易近人,心下都是松快了些,却是越发知礼,坐的更加端正。

秦浩峰见状也不多言,笑着问王朝和道,“你作何解?”

王朝和忙要起身,秦浩峰抬手虚按,“坐,坐,又不是在衙里,都松快些”。

王朝和红着脸坐下,作揖回道,“学生以为,孝有三,最者遵循父母之教导,须臾不敢背离,次之应护父母尊威不使之受辱,再次之则能给与饭食养,而不使父母有饥困之忧”,说罢看了秦浩峰一眼。

秦浩峰思索片刻后,“诸位以为如何?”众人在王朝和释义的时候都是默然思考,听他释义都是赞同,如今秦浩峰问,便都点头应是,纷纷言说,解得对。

秦浩峰有些疑惑的看了李儒一眼,心中暗思照邑的教学水平这么疵吗?

李儒见秦浩峰看他,面色似有不满,不知出了何事,赶紧起身,紧张的问道,“大老爷,可......可是解得不对?”

众秀才见李儒紧张,都是赶紧起身不知所措,秦浩峰见状苦笑一声,“都坐,都坐”,众人带了不解慢慢坐下。

“倒也不是,若是单纯释义解得也算在理,可若是乡、会试做论,又谬之千里”,顿了顿,见众人不解。

继续道,“此话乃曾子所言,后又有‘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君子之所为......安能为孝乎?’”

见众人听得细心,秦浩峰解道,“此后段为曾子门生公明仪问何为孝道,释义前段曾子所言”。

“曾子言说承志而后谕于道,直养,安敢称孝?”

见众人有些呆愣,哪里不对吗?

秦浩峰继续解道,“孝经有‘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圣人为曾子师,圣人之教,曾子安敢忘?”

“所以做论主旨应解为,承亲高志,继先贤遗愿,应和天道,知其为,知其所不可为,进而谏之,此方乃孝道”。

(简单解释下:所谓父母之命不可违并不是孔子原意,孔子意思是做人子女,若是父母有错,就要谏言,不谏言枉从才是不孝,后面曾子便解释了此话,先意承志结合起来理解,个人认为是领会先贤的精神,继承他们的意愿,遵从孝的大道听从父母的安排,如果唯命是从,唯唯诺诺,只保证父母衣食无忧,怎么能是孝呢?

当然这是笔者个人理解,有些偏颇,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诸位同父母间还是要友好协商,若是不成哄着些最好,总归大多数的父母不会去害孩子,可能会因为见识不够等等原因制约父母的眼光,慢慢说服吧。)

见众人有些迷瞪,秦浩峰轻笑几声,“文昌孝经有云,‘乾为大父,坤为大母,含宏覆载,胞与万有,群类咸遂,各得其所。赋形为物,禀理为人,超物最灵......父母生子,不劳而劳,自字及妊,自幼迄壮,心力所注,无有休歇......’”。

“我等为人并不是天生地养,乃应天地之道,父母孕和而生,体身发肤受之父母,安敢轻毁?安敢不孝?”

“母生父养和天地大道,子长,敬养父母百年身,此乃孝之始也,及逝,披麻戴孝,泣声哀哀,入土长明(埋棺点长明灯),尽父母遗愿,孝之终也”。

(解释:这段话是为了解释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当然不是要人愚孝,后面会有专门解释)。

“先生为何是孝之终也?”一秀才突然起身问道。

秦浩峰一瞧,这秀才约有二十年纪,穿了件旧袍,打了几个补丁,脚下是双青布面草底的鞋子,面色坚定。

“后有祭祀、烧黄,又有焚香迎灵,不都是在怀念先人,祭奠父祖先辈吗?孝有终乎?”这秀才虽是面色有些红,却仍然问道。

秦浩峰面带喜色,站起身,指了指这秀才道,“你是何人?几时中试?”

众人见秦浩峰起身,以为他生气,都是吓得站了起来,不过打量几番见秦浩峰面带喜色,知是误会,又是暗暗羡慕那秀才得了秦浩峰青眼。

秀才施礼回道,“学生王家庄张乃近,中试(秀才)已三年,学生实是不解,大老爷......”。

秦浩峰知他后面的意思是别以为他找事,真的是想知道为何是孝之终。

秦浩峰哈哈笑了几声,“孟子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我有一言尽信师不如无师亦”。

又是指着张乃近道,“很好,你很好”,说的张乃近脸色越发泛红。

“疑,不知也,论语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何以知之?”

“先有疑后有知,若无疑何来求知?前辈圣贤岂是生而知之?非也,有疑而致知,何以致知,唯格物也”。

秦浩峰越说越兴奋,“疑,心所想,知(求知)亦是心所想,何如?格物!”

秦浩峰取下直刀,拔出长刀,指着刀背和刀刃道,“便如这把刀,又是如何制成呢?”

也不待众人回他,秦浩峰继续道,“我少时见雁翎刀,便觉得不便,心中存疑,有时会想难道不曾有更好些的?”

“我便寻铁匠来问,他曾言唐时有横刀,可斩千人不伤刃,今已不得见”,众人听秦浩峰讲起刀来,都是听得聚精会神。

秦浩峰将直刀的制作、改进、成品过程讲给众人听,最后道,“有疑方会求知,求知则或是问道于人,或是问道于书,得识为真乎?谬也。”

“我也说与你等听过,便是这刀,我也多方实验才成,便是作废的也有千余把,最后方成,故而格物方能出真知”。

“心中默想千遍,不如行动一遍,至此才算是我辈读书人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