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 第214章 大明忠臣,也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正统十四年,八月十五日那天......

夜黑风高,吉凶难测!

经历两次分兵,英宗一行来到土木堡,临时暂住。

这里,兵变的三号人物,即将出场。

杨洪之子,杨俊!

他为什么会有很大嫌疑?

土木堡之变结束后,消息传回京城,朝廷里就有大臣上书,弹劾杨俊......

说他放弃边关独石口、马营等诸多堡垒,临阵脱逃,置圣驾(朱祁镇)的安危于不顾!

按《大明律》记载,守将弃城而逃,理当处斩!

然而,顶着掉脑袋的罪名,这小子屁事没有,还tm升官了!

实际上,杨俊大概率不是弃城逃跑,而是把兵力调走,绕道居庸关,对付英宗去了!

事后,土木堡幸存者之一,锦衣卫旗官聂忠回忆中提到:

【十四年,太上皇帝亲征胡虏,回至土木,起营之时,忽南坡有明盔、明甲人马来迎,疑是勇士,哨马不为设备,遂至败军陷驾......】

如此,前后逻辑,就能说得通了。

袭杀朱祁镇的,根本不是什么瓦剌骑兵,就是明军自己人。

因为,只有明军熟悉明军的口令,并且装束一致,能够轻松骗开明军的营门,杀个人仰马翻!

若是也先干的,且不说他如何突破宣府、大同等边关防线,一路奔袭兼中途设伏,先杀带队的驸马都尉,吴克忠兄弟,再败成国公朱勇率领的数万骑兵,大获全胜。

并且,饶有余力,精准确定到英宗的位置,一记重拳打倒!

这么一系列超高难度的动作,简直不能算军事史上的奇迹,应该叫神话!

难不成,仅凭在草原上三足鼎立,实力算不上最强的瓦剌部,比蒙古当年的巅峰时期,成吉思汗还猛?

当然,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

瓦剌骑兵人均天神下凡,勇猛无敌,先打穿了宣大防线,一路神挡杀神,魔挡杀魔,赢就完事了!

那么,问题来了!

假设边关完全失陷,将领和守军或战死或逃跑。

也先抓了朱祁镇后,为什么还要带着他,回到宣府、大同叫门呢?

好家伙,守军起死回生了?

更奇怪的是,这样一场大败,二十万精锐尽丧,明朝方面,居然没有统计士兵的伤亡人数。

史书中的文字,也没出现京城缟素,家家戴孝的情况。

不过,现存的史料中,还是能找到蛛丝马迹的。

【宣府总兵官,昌平伯杨洪言:于土木拾得所遗军器,得馈三千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三百九十余面,神铳两万两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支。】

【提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奏:近奉旨于土木拾所遗军器,得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余领,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铳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

——《明英宗实录》

看见没,按照明军一人一顶头盔算,土木堡士兵阵亡数字,大概在9800人左右。

所谓的二十万大军,纯属谣言!

......

“如此一来,所谓的土木堡之变......”

“朝中文臣和边关武将相勾结,发动叛乱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外敌入侵!”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李善长滔滔不绝,说了半天,不由得口干舌燥。

赶忙灌了杯酒,润润喉咙。

言及至此,朱元璋呆坐半晌,也觉得心惊肉跳,毛骨悚然。

不过,即便是出人意料,难以置信,但联系前因后果,这似乎是相对合理的解释。

但思来想去,内心仍有疑惑。

“老家伙,按你的说法,也未必是天衣无缝!”

“首先,如果土木堡是针对朱祁镇和武官勋贵的阴谋。”

“这么一来,为什么会单独放过皇帝呢?”

“何况,整场事件结束,文官集团虽然得势,可付出的代价,要比武将多得多......”

“以生命为代价,有些太大了!”

李善长闻言,不慌不忙,继续侃侃而谈。

“能够发现这一点,说明你的确用心在听了。”

“关于英宗幸免于难,最终逃出生天,老夫以为,有三种可能。”

“第一,他毕竟是皇帝,就算身在军中,穿得也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面对当朝天子,杨俊麾下的士兵,没人敢动手!”

“毕竟,自古以来,杀皇帝的,都没什么好结果......”

“就算许诺十万两白银,一旦事后翻脸,被推出去顶罪,这钱也是有命挣,没命花。”

“第二种猜想,英宗见势不妙,自己躲起来了。”

“第三种,也是最有可能的.....”

“乱军之中,英宗和身边亲信互换了衣服,躲过了一劫。”

“至于为什么叛军不管不顾,连随军的文官大臣一起杀,就更好解释了!”

“杨洪身为总兵,或许认识朝中的文武群臣,但他派来的士兵们,可不知道谁是谁。”

“总不能出发之前,一人拿着本画像,冲进英宗大营时,挨个认脸,防止杀错了吧?”

“干脆,不分青红皂白,挥起大刀,只顾排头砍将过去,把在场的文官武将一勺烩了,一了百了。”

“客观上,这给后面于谦扶立景泰帝,扫除绊脚石,上位夺权,提供了有利条件。”

“毕竟,侍郎尚书的死了一堆,朝廷里面,除了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等几个有数的老家伙,很少有比他资历更高的了!”

“之前兵部尚书邝埜一死,左侍郎升任尚书,也是名正言顺的!”

更何况,土木堡的事一出,没过多久,身为宣府总兵的杨洪,居然擅离职守,跑到京城去了。

虽然,传言称他和兵部的于谦、吏部尚书王直,是姻亲关系,此事未必坐实。

但难保这些人之间,私下有别的交情。

从京城到宣府、大同一带,拢共没有多远......

于谦身为兵部左侍郎,坐镇京城,不给皇帝提供粮草,导致大军断粮,于情于理,都圆不过去!

仅凭这一条,外面兵变的事,谁敢保证他毫不知情?

如果情况属实,那么性质就变了。

跑来朝贡的也先,以及遭人暗算的朱祁镇,几百年来,背了好大一口黑锅。

千古奇冤,难以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