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 > 第212章 朝堂险恶,人心难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2章 朝堂险恶,人心难测!

“嗯,此话倒也有理!”

朱元璋微微颔首,神情若有所思。

明朝的卫所制度,是他一手建立的,对情况自然很是了解。

一次性带走五十万,基本等于空国而出。

何况,如果朱祁镇亲征,是临时起意,脑子一热,就不管不顾了。

才几天时间,他是怎么把天南海北的军队,调到身边的?

就靠着两条腿,累死也跑不到啊!

确定了出征人数的大致范围,李善长话锋一转。

“接下来,还要引出土木堡之变的关键人物,宣府总兵杨洪!”

“他能一路做到总兵,主持边关防务,少不了文官的支持!”

“而且,正统初年,兵部尚书杨士奇上奏,提议派文官监军,节制武将......”

“不消说,此举给文官插手军务,和武将混到一起,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杨洪作为宣府总兵,边关武将,平时吃空饷这种常规操作,还有一项兼职,走私军械。”

“包括但不限于:弓弩箭矢,刀枪甲胄,乃至于火器。”

“买家,是和素来和大明不对付的兀良哈!”

“早在正统十二年,朝廷就有人上疏举报,说杨洪打着派人放牧的名义,行走私之实。”

“当时,英宗就派人斥责过,让他收敛一些。”

“但这小子是个惯犯,屡教不改,属于滚刀肉了!”

“无论是吃空饷,还是走私军械,都不是一个人能够办成的,必然有人同流合污,利益相关......”

闻言,朱元璋脸色凝固,久久不语。

此时此刻,他不禁想问天问大地,甚至迷信问一问宿命。

他创立的大明朝,都用了些什么货色?

嘴上忠君爱国,仁义道德。

可背地里呢.......

文官结党营私,欺君弄权,贪墨横行,吃得满嘴流油。

边关武将,也不闲着。

吃空饷就罢了,还里通外国,走私武器给敌对势力。

没把他们千刀万剐,刨坟掘墓,挫骨扬灰,已经是皇恩浩荡,天子最大的仁慈了。

“可话说回来,朱祁镇又为什么要离开京城,御驾亲征呢?”

问及关键,李善长呵呵一笑。

“让英宗决定‘亲征’的,是宣府、大同传来的两份奏报,军情告急!”

“首先,宣府总兵杨洪上书:贼围马营三日,将河水断绝,营中无水。——《明英宗实录》”

“而大同方向,也传来了八百里急递!”

“大同总督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左参将都督石亨等值虏和阳后口败没.......左参将石亨奔还大同。”

“时太监郭敬监军,节制诸将,致覆师,敬伏草间免。”

上述记载,出自《国榷》,也就是和阳之战。

真假姑且不论,但有一点值得怀疑,除了损失将领以外,几乎和土木堡之变一样,没有士兵阵亡的数字。

别说什么史官没顾上,忘了记录。

若兵变属实,这些人有可能是被骗出城去,中了埋伏。

这里,还得提一嘴郭敬。

他是大同的镇守太监,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屹立不倒。

能外放监军,说明对朱家还算忠心。

土木堡之变后,郭敬刚回到京城,就被于谦不问情由,直接下狱,凌迟处死......

作为‘和阳之战’的幸存者之一,这老太监躲在草丛里,应该看到了什么?

否则,要是有罪的话,为什么不走流程,经三法司审讯定罪?

究竟想隐瞒什么,谁也不好说。

随着边关告急,朱祁镇察觉出了异样,决定亲自走一趟。

也就是史书上的,英宗亲征。

当然,说是出征,其实就是巡边查账。

此前,杨洪的所作所为,已经让朱祁镇忍无可忍。

一旦查出真相,水落石出,整条线上牟利的官员,都要跟着遭殃!

不过,所谓瓦剌分三路来犯,边关告急,应该是有人故意为之,放出来的烟雾弹。

当时的草原上,属于三足鼎立,都要争夺蒙古正统。

正北方向,是鞑靼部。

东北方向,是常和大明对着干的兀良哈。

西北方向,才是瓦剌......

先别说也先和英宗的关系不错,各取所需,不大可能主动挑衅。

就瓦剌那三四万骑兵,要分三路来犯,每路才一万多点。

哪怕真来打了,凭这点人马,杨洪手握重兵,居然打不过,还被人家给围了,让局面处于被动......

要么,是杨大总兵能力不行,赶紧退位让贤!

要么,就是谎报军情,另有所谋。

更何况,英宗之前还给他调了三万京军,结果把仗打成这个奶奶样?

趁早歇了吧!

不出所料,英宗要到北边去,大臣们一起上书劝阻。

【兵凶器,战危事,陛下不可亲往......】

结果,英宗不听,一意孤行。

七月十四下的决定,七月十六就率领五六万京军,带着十天左右的粮草,以及半个朝廷的文官杀出去了!

当然,还有他亲爱的王大伴。

东厂提督,兼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

大臣心想,搞这么一出,就是为了让你消停点,别查到我们头上......

既然不听劝,别怪我们给你整个活了。

跟在英宗身边,级别最高的,当数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两个正二品大员。

刚出居庸关,俩老家伙就吵吵累,要求暂住。

从京城到居庸关,拢共才多远,又不用他们步行,能累到哪去?

要说邝埜和王佐上了年纪,行动不便,跟着走也行,大不了速度慢点,照顾下老人家。

可有一次,这俩人抢在大部队之前,偷偷跑出去了,干啥了不知道,史书上没写。

回来时候,就被英宗抓了个现行,在营门前罚跪,王振在一边监督。

这件事,按《明史》的记载,是王振独断专行,嚣张跋扈,欺负到文官头上了。

说句好听的,写史书的那个,估计是把脑袋瓜子落在家里了。

他就不想想,王振一个太监,没有皇帝的许可,谁能让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和户部尚书(财政部长)当众下跪?

而且,那两个老家伙偷跑出去,没准就是心里有鬼,到前边通风报信去了。

总不能是吃撑了,搭伙遛弯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