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宣德皇帝朱瞻基为何会选择太监王振,而不是别的太监呢,
那就要说起青年王振的聪明之处,厉害之处。
王振,自幼入宫,先后得到过成祖皇帝朱棣、仁宗皇帝朱高炽和现在宣德皇帝朱瞻基三代皇帝的赏识。
宣德皇帝朱瞻基,认为王振其人有才识,善于使用人。
于是在太子刚满三岁之时,也就是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
宣德皇帝朱瞻基,早早就将王振,安排到东宫太子朱祁镇身边侍奉。
除了照料太子的日常起居,王振更是还担负着给小太子朱祁镇教书授字的职责。
可以说,王振才是太子朱祁镇的第一任启蒙老师。
而王振确实也没有辜负宣德皇帝朱瞻基的嘱托,悉心教导小太子。
王振对三岁太子朱祁镇的教育是严厉的,而朱祁镇对他也很是敬畏。
有一次讲课之时,小太子朱祁镇去西海子,游玩逃课了。
王振就在孙皇后面前告了一状,孙皇后连忙将小太子召回后宫,狠狠训斥了一番,并且还将扈从小太子游玩的内侍们下狱治罪。
从此东宫小太子朱祁镇的一切起居行止,都要先行咨询王振,
甚至小太子朱祁镇晚上去几回厕所这样的小事,王振都告知太子身边侍奉之人必须得报知于他。
若是小太子和哪个宫女,跟她腻歪的时间稍微长久了一些,
王振都要劝说小太子起驾回宫,小心年纪不可亲近女色。
色,乃是穿肠毒药,刮骨钢刀,小小年纪,要以身体为重,不可过多亲近宫女。
王振总领东宫内廷,对侍奉小太子的宦官们要求同样严厉。
有一次,王振吃过饭后去侍奉小太子朱祁镇,远远地,王振就听到了小太子住所传来吹箫之声。
原来是小太子朱祁镇闲来无事,召一名小宦官吹箫解闷。
那个小宦官看到东宫少监王振来了,赶紧转身离开,想躲避起来。
王振追上他,呵斥道,
“你们这些人侍奉太子殿下,应当进谏正言,谈论正事,以辅佐太子。怎么能用这些淫靡之声迷惑太子心智呢?”
说完,东宫内侍总管少监王振下令将这名小宦官杖责二十,以示惩戒。
以此来警告宦官们,要以正能量影响太子殿下,而不是引导太子殿下安逸玩乐。
这一刻,王振跟外廷那些口声导君以正的儒臣们,似乎并无分别。
除了生活方面,王振还在用人方面给太子以正面引导。
有次,有一个内侍因为侍奉小太子起居日久有功,向小太子乞求恩典,
小太子作为东宫之主,想授给他奉御职位,传谕给内侍总管少监王振。
哪里想到,王振并不买账,他对小太子说:“官职是给有功者的,这是微小的侍奉之功,只需要赏赐金银布帛即可。”
最终,王振也没有给那名内侍奉御之职。
在用人行政上,王振给小太子朱祁镇上了记忆深刻的一课。
爱玩是少年的天性,太子朱祁镇也不例外。
对于太子的玩乐,王振可不是像一些心怀叵测的宦官,一味鼓励纵容。
一日,小太子跟小内侍们击球,玩得热火朝天之时,王振来了,玩得正在兴头上的小太子朱祁镇一看,立刻喊停。
王振当时考虑到东宫太子的面子问题,当着众人,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太子准备起床之时,王振突然扑通一声跪倒,脸色庄重地说道,
“仁宗皇帝朱高炽为了击球这个爱好,差点误了天下大事。如果太子您也这样,那社稷江山怎么办呢?”
当时五岁的太子朱祁镇一听,心中愧疚,久不能言语。
这件事之后,更是传到外廷内阁大臣“三杨”的耳朵中,
三位阁臣不约而同地感叹道:“宦官中还有这样的人呀,不错,真不错,太子成才有望矣!”
可以说,在劝谏君王上,王振做得不比任何一个文官逊色。
王振不仅善于劝谏,也讲究方式方法,有时候能巧妙地解决一些棘手问题。
张太后信佛十分虔诚,她经常去寺庙上香,有时候就在寺庙过夜,不当天返回宫中。
那时候五岁的太子朱祁镇,经常陪同祖母一起在寺庙游玩。
王振认为后妃到寺庙游玩并不是盛典,更何况明初洪武皇爷朱元璋规定,女子不能到寺庙进香礼佛,以免遭遇不测,坏了名节。
可是张太后是宫中女主,王振又不能犯颜直谏,但是这也难不住他。
他秘密下令在宫中铸造了一座极其精美的佛像。
然后王振让太子跟太后进言:
“太后对孙儿的爱护之情,关爱之情,祖孙情深,孙儿无以为报,知道皇祖母十分信佛,喜欢去寺庙上香,但寺庙路程有点远,皇祖母年纪大了,不宜长时间走路,已经命人将佛像一尊请到功德寺后宫,以报答皇祖母对孙儿宠爱之恩德。”
张太后听后,非常高兴,就答应了,命人书写佛经藏于东西二房之内。
因为房内放置佛经,为了表示敬重之意,不能在此就寝,从此之后,太后再也不出宫了。
王振确实在这方面也做得不错。
跟那位一门心思劝导皇帝吃喝玩乐、不读书的唐代权宦仇士良相比,真可谓判若云泥了!
王振面对皇帝朱瞻基的嘱托,能全心全意辅导太子为正,能以灵活的为人,所接受的方式劝导幼时的太子朱祁镇,
同时以正确的治国理念影响幼时的太子!
这一切都为太子朱祁镇日后的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六岁的太子朱祁镇,小小年纪就能有如今的知书达礼,跟王振的启蒙教导之功是密不可分的。
相比之下,“三杨”那些老夫子们板起面孔,满口大道理的教育方式,才会让小太子“敬而远之”。
这也是,年轻时的东宫内侍总管少监王振,能被宣德皇帝朱瞻基钦点为辅助太子朱祁镇读书太监的直接原因。
如果升迁为太监的小青年王振可以一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忠心辅佐太子朱祁镇。
那可以预见,在一代“大儒”青年王振太监和“三杨”的共同辅助下。
登基为帝的朱祁镇,其治下的明朝必定经济繁荣,政局稳定,会依然沿着仁宣之治的轨道前行,将大明推上又一个盛世。
但人是会变的,尤其是骤然获得大权之人。
一代青年大儒—太监王振,终究还是没有能躲过权利欲望的侵蚀。
开始在权利的欲望下,慢慢迷失了自我,逐渐黑化。
但这和雍亲王朱祁镛没有多大关系,至少是现在来说。
与朱祁镛有关系的是,他明天就要到国子监读书了。
同时,还得想办法自己解决母亲胡善祥,姐姐朱祁茗和他自己三人在内的“雍亲王府”日常开销问题。
说起这事,朱祁镛就气的不轻,
两天前,自己去内务府领这个月的例钱。
谁能想到,内务府主事太监说,什么三人的例钱,早已经花完了,现在还倒欠内务府5000两银子,这辈子都别想从内务府领钱了,
说完,还有模有样,拿出一个账本,一笔一笔的指给朱祁镛看,
这里新改造雍亲王府,砌墙花了多少,那里安装匾额花了多少,改造厕所花了多少等等,一大堆的开销。
算了半天,还真是朱祁镛三人,倒欠内务府5000两。
最后说什么5000两,也不用还了,就当是恭贺雍亲王乔迁之喜了。
朱祁镛好说歹说半天,硬是一个子都没有要到。
之后三人来到雍亲王府,一看,
就是尼玛,一破二进的小院。
牌子确实是新换的,也是新挂上去的,
但那牌子,你猜是怎么回事?
尼玛,也不知道是那个缺德鬼,从城外乱坟岗,把谁家的祖宗牌位捡来。
划掉后,写了个“雍亲王府”,四个小字,挂上去的。
如此一幕,差点把朱祁镛气疯!!!
还是母亲胡善祥看得开,拉住了想要找事的朱祁镛。
这个小院,是小了点,但到底是汉王朱高煦曾经金屋藏娇的之所。
外面看,确实是不咋地,但打开院门,走进后,内部还是不错的。
关键是位置也好,属于京城的内城,离国子监不远。
如此,朱祁镛,胡善祥,朱祁茗,三人当天搬离宫内景仁宫,彻底在“雍亲王府”安定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