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哪个时代,权力总是关乎利益,争权夺利是常态。
权力在前,利益在后。
有权力才能有利益。
所以,权力分配一直是历朝历代的政权焦点。
纵观中国历史,权力只在两者间分配:王(帝)、相。
二十四部中国史,根本上来说,就是记录王(帝)、相争夺权力的历史。
秦朝以前,“王礼先于相,王权平于相。”
王即国王,相就是丞相。
秦朝以前,丞相不是由国王居高临下任命的,而是“王拜相、相受权。”——这中间的礼仪,非常郑重。
此外,周礼明确规定:国王、丞相在道上相遇,都必须停车;丞相先下车,对国王之舆行礼;国王也必须下车,对丞相还礼。
朝堂上开会,无论是丞相先到还是国王先到,后到一方进来时,礼仪官就高喊一句:“某王到”或“某相到”,先到的那方,必须起身。
同理,会议结束,原则上国王先走,礼仪官高喊“恭送某王”,大伙同时起身相送。
但如果因某些原因,丞相先走,礼仪官必须喊:“某王送某相出”,意思是让国王起身目送。
那个时代,也有法条。
但法的概念较弱,远低于礼。
至于法学、法家,那是很晚的产物。
礼之外,丞相的权力非常大,可以与国王抗衡。
嬴政当上秦国国王后,对相权很不满意。
他为了削弱丞相权力,强势推出三公制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太尉管军队,御史大夫监察百官。——用这套安排把丞相权力撬走两块。
与三公制度配套的是九卿制。
也就是:丞相虽然不管军队、无权撤换官员了,但他手下九个部门的头头得听他指挥,是谓“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由这些官员权责可以看出,除了军队事务和弹劾官员,其它事都是丞相说了算。
这套制度历经秦朝及汉朝的前几位皇帝:秦始皇、秦二世、汉高祖、汉惠帝、吕后(前后少帝)、文帝、景帝……
到汉武帝继位时,这位与秦始皇强势有得一比的皇帝,决定对丞相权力开刀。
当时丞相是田蚡,朝廷上至2000石、下至400石的官员都是田蚡任命的。
一天,汉武帝当着满朝臣子们的面问田蚡:“丞相,你想提拔的人安排完了没?还有空位的话,我想安排几人。”
汉武帝故意摆出这样卑微姿态,立即得到臣子们的同情。
加上对田蚡的强势,许多人早就是敢怒不敢言。
田蚡知道众怒难犯,不得不退让。
——于是,汉武帝继秦始皇之后,对相权进行史上第二次削弱。
汉武帝决定:在太尉、丞相、御史大夫这三公之外,另设一个内朝,原来的三公成为外朝。
皇帝的意思,通过内朝向外朝传达。
内朝设三个职位:尚书令、侍中、常侍。
尚书令原来属于少府寺。其手下有六个种类的“尚”字头职官:尚书、尚衣、尚冠、尚食、尚浴、尚席。——其实就是负责皇帝读书、衣、食、住、行……等日常事务的贴身服务员。
侍中就是时不时过来伺候一下皇帝的意思;常侍就是经常伺候在皇帝左右的意思。
这三个职位级别都不高,也就是六~四品不等。
但他们有个特权:可以随时进入禁中,面见皇帝。
汉武帝的搞法是:在九卿之中或九卿手下,挑选自己信得过的官员,给他们加“尚书令、侍中、常侍”这些官职,使他们随时可以觐见皇帝,成为皇帝的情报员和传令官。
这样改革以后,没过多久,丞相权力就被内朝架空、接管了大半。
汉武帝在位后期,丞相的决策权逐渐被皇帝收走,丞相成了皇帝命令的执行者。
内朝、外朝制度到了东汉光武帝时期,又有变化。
光武帝改置尚书台,自己亲自管辖。
尚书台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成为决策和执行机构。
至此,三公成为完完全全的荣誉虚职。
到了曹魏时期,魏文帝改“尚书台”为“尚书省”,另设“中书省”,并掌机要。
这套机制发展到南北朝时,又多出一个“门下省”。
南北朝时,中书省负责制定政策;门下省负责审查中书省的议案;尚书省负责执行经皇帝同意的门下省决策。
这一系列体制变化,本质是皇帝削弱相权,并且一直在不断演变之中。
南朝宋国朝廷体制就是三省制。
三省之上还有六个品秩更高的职务:太师、太傅、太保,司马、司徒、司空。
——这六个职务都是荣誉性质,除非他们另兼具体部门首脑。
中书省是政策起草机构,长官称中书令。
徐湛之就是中书令。不过他已被杀了。
门下省负责审查中书省的议案,长官称侍中,一般置二人。
此时,门下省首席侍中是江湛,另一人是年幼皇孙刘子业,挂名的。
江湛已被杀。
刘子业是三皇子、武陵王刘骏长子。
刘骏并不受皇帝刘义隆待见,十来岁就外放任职,其母路惠男淑媛同行。
可能正是因为不受待见,这位三皇子,却成长为刘义隆儿子们中文武双全的一个。
刘骏担任江州刺史,有地盘、人口、军队,实力很强。刘义隆便让其长子刘子业挂着侍中之名,留在建康。
对外说是喜欢皇孙,其实有点质子意思。
刘劭派人把刘子业也“请”到皇宫。
尚书省负责执行皇帝决策,长官称尚书令。
此时的尚书令是何尚之。他对皇家事务有自己想法,认为那是人家家务事。对皇帝、太子之争,一向不予置评。
刘劭仍然留用他。
但尚书令之上,还有录尚书事职位。通常由王公贵族担任,是名副其实首宰。
自从刘义康失势被黜,录尚书事职位一直由江夏王刘义恭担任。虽然他从不实际履职。
刘义恭是刘劭五叔,此时正在建康城。
刘劭便派张超过去,把叔父刘义恭和他的十二个儿子,一起“请”到皇宫来。
刘义恭此时的官职,除了录尚书事,最重要官职是大将军,手中掌握着国家兵符,也就是军权。
他很识趣,主动向刘劭交出军权。
刘劭授刘义恭为太保,让他跟在自己身边。
至于十二个堂兄弟,刘劭命人安排他们住在皇宫里,好吃好喝招待,就是不许他们离开。
二皇子、始兴王刘濬也已过江,来到皇宫,与太子会合。
此时在京城建康的重要人物,还有一位:四皇子、南平王刘铄。
他本来一直担任豫州刺史,驻扎江北三大要津之一的寿阳。
前阵子,皇帝刘义隆下诏调他任淮南大都督,驻守盱眙。
但不知怎地,刘铄离开寿阳到建康述职时,刘义隆忽然改任他为散骑常侍、领军将军,让他替换太子刘劭驻守石头城。
他刘铄在寿阳时,自领一军,一万人。手下有几大将军,军队不少。
到建康述职时,他只带了一千精兵。
所以,此刻驻守石头城的刘铄,身边只有一千军士。
皇宫里发生的事,刘铄自然清楚。
只是,只有一千军士的他,可不敢对太子刘劭指手画脚。
刘劭派人去请刘铄入宫,后者只能乖乖就范。
京城里的五品以上官员,重要的也被请到皇宫。
江夏王刘义恭,以首宰身份主持朝会,亲自对王公贵族、臣子们宣布:
因为对储君人选有分歧,皇帝刘义隆遭到叛臣徐湛之、江湛谋害。
太子率军平定叛乱,诛杀两位逆贼。
太子刘劭继位。改年号为太初。
新皇太初帝刘劭发表的第一道诏书,是任命诏书:
任命六皇叔、南谯王、荆州刺史刘义宣为中书监、太尉,仍领司空、侍中。
任命四弟刘诞为安东将军。改浙东五郡为会州,刘诞任会州刺史 。
任命六弟刘铄为护军将军,南兖州刺史。
任命臧质为征虏将军、丹阳尹。
任命萧思话为使持节、徐兖二州刺史、都督徐青兖冀四州军事。
……
至于那些被任命的人是否接受诏书,就等他们答复了。
他们的答复也将决定新皇座位稳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