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过,刘裕传位长子、太子刘义符时,对几位托孤辅政大臣信任过了头,导致宿卫军六大营中,直接负责皇帝安全的左、右二大营掌握在谢晦手上。
结果,三位托孤辅政大臣联手最强外军首领檀道济,发动政变,行废黜皇帝之举。
当逆军冲进皇宫时,禁卫军无人对其进行阻拦。
皇帝刘义符亲自提刀自卫,最终受伤被擒。
刘义隆继位后,册封刘劭为太子时,为了避免他重蹈大伯覆辙,下特旨给太子,允许他在宿卫六大营之外,单独组建一个太子府特别甲士大营,编制是两营、各5000军士,共一万人。
从此以后,这一万甲士的装备,都是宋国军队里的顶级配置。
太子卫队首领称为太子卫率。担任过这个职位的人包括裴方明、刘康祖、臧质等等。
每当刘义隆发动重大军事行动时,他就会将太子卫队抽调出征。
这支军队在历次战斗中的表现也是非常抢眼。
比如刘康祖以8000人硬抗拓跋羯儿的8万骑兵,直至战死,就是例子。
刘义隆每次抽调太子府卫队时,都会同时下令太子重建卫队。
所以,刘劭虽然没有亲自上阵杀过敌,但他手下的太子卫率以及东宫甲士,在刘宋军中可是有响当当的威名。
第二次北伐失败后,东线前敌统帅萧斌被撤职,被南平王刘铄招揽,成为南平王府长史。
刘劭与刘铄关系亲近后,向这位四弟开口,把萧斌要到自己手下,让他担任太子府中庶子一职。
太子府中庶子就是东宫甲士首领。手下有太子左、右卫率二人,分别统帅左、右二营各5000人。
左卫率是袁淑,右卫率是张超。
以下将领还有:太子中书舍人殷仲素、太子积弩将军王正见、参军陈叔儿、詹叔之、任建之等。
袁淑不同意弑杀皇帝,刘劭命张超杀之,并代位左卫率,殷仲素递补右卫率。
元嘉三十年三月十六日,也就是公元453年3月16日。
一大早,皇帝刘义隆与朝廷三位宰相徐湛之、江湛、王僧绰,在皇宫含章殿密商大事。
太子刘劭带着太子府中庶子萧斌、太子左右卫率张超、殷仲素,指挥王正见、陈叔儿等将领,率八千甲士,进攻台城。
台城即皇宫别名。因为皇宫四周有一圈围墙,状如城堡。
羽林军首领卜天率皇宫卫队阻拦,不是太子府卫队敌手。
一部分皇宫侍卫被杀,一部分缴械投降。
叛军杀进皇宫,包围含章殿。
刘劭、萧斌分守含章殿前后大门,张超等人冲进殿内。
刘义隆、徐湛之、江湛、王僧绰早已听到外面喊杀声,大概也知道发生何事。
王僧绰上前,对着张超怒喝:“张卫率,你想谋反吗?”
张超也不回答,手起刀落,将王僧绰脖颈劈开,鲜血喷洒满地。
张超挥手,有几人上前砍死了徐湛之、江湛。
张超走到刘义隆跟前。
虽然刘义隆一直多病,身体柔弱,性格也不刚烈,但他身为战神刘裕之子,并不是贪生怕死之辈。
刘义隆死死盯着张超,沉声道:“让太子来!”
张超早就得到指令,不能废话。
他咬紧牙关,双手执刀,眼睛一闭,将长刀捅进皇帝胸口。
大殿里头有那么几息时间,镜头定格住了。
所有甲士纹丝不动,大气不出,眼睁睁看着皇帝倒在血泊中。
一代盛世皇帝,就这样崩殂。
……
刘劭走进后宫,找到潘淑妃,一剑斩之。
随即,刘劭下令封锁皇宫,将皇帝刘义隆和潘淑妃盛装入殓。
清理完战场血渍后,刘劭亲自书写诏书,盖上国玺,派人拿着,到江边去接始兴王刘濬入宫。
接着,刘劭任命萧斌为散骑常侍、尚书仆射、领军将军,都督扬州、南兖州、南豫州诸军事,接管京城所有防务。
任命张超为中军将军,统帅禁卫军七大营,负责皇宫安全。
然后,他命人去“请”录尚书事刘义恭、尚书令何尚之入宫,逼迫他们承认现实,配合处理善后事宜。
之后的事,就是召回文官,准备登基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