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么快就有带兵的机会,这是刘勇强没想到的。

几个消息串联起来之后,他迅速明白发生了什么。

咸丰死了,这个皇帝虽然有点刚愎,年轻气盛,但他毕竟是正经皇帝,牢牢压着曾国藩一头,他死了,现在清廷已经压制不住地方军阀。曾国藩的各种请奏,几乎没有不准的,现在清廷甚至有点怕他。

两江总督,手握重兵,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清廷则是京师沦丧皇帝死,八旗精锐全军覆没,正是清廷最虚弱的时候。

取代咸丰的是顾命八大臣,为首的是肃顺,这是一个声称‘旗人是混蛋’,更欣赏汉人大员的满清权贵。制衡八大臣的是慈禧、慈安这两宫太后,咸丰给两个太后留下了印章,凡是没有她们两盖印的旨意,都无效。皇帝则是一个六岁的孩子。本身主弱国疑,皇权就变得虚弱,还搞两套制衡的体系,等于帮助了八旗权贵的手脚,让他们在面对汉人大佬的时候,实力对比更加微弱。因为八大臣和两宫都需要汉人大佬的支持,自然不敢限制他们,而是要纷纷拉拢。

这种形势下,刘勇强一个福建小地方的乡下土团练,已经无法引起上层的重视了,此时有人提起他,病急乱投医的清廷什么猛药都敢喝。

为什么不喝近在咫尺的曾国藩这碗药呢?因为曾国藩不去救援。曾国藩盯着安庆呢,杭州危急的时候,安庆之战已经到了最后阶段,这时候皇帝都使不动曾国藩。左宗棠呢,他在衢州,听说被包围了。

刘勇强没有追究细节问题,接到总督命令后,即刻启程。从厦门装载了一批军火,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建宁府。

同样的流程,这次快速拉起两千乡勇,让刘三虎带领出击,走海路支援杭州。交代了他很多事情,不要进城死守,他的部队武器先进,训练科学,野战攻击力强,防守分散兵力,反而暴露人少的劣势。

刘勇强则开始派出信使,联系各个太平村,这些人该动一动了,再不动,别使唤不动他们了。

太平村自咸丰九年剿匪后,一直保持联系,但没有调动这些人。将两千江西乡勇打算,一开始一队人分驻一个村,到了汀州的时候,一个村已经达不到十个人,只能五个人一队,分散驻扎。这些老兵从咸丰九年末,一直到现在的咸丰十一年十月,整整训练了两年。一直进行步伐训练,轮换着学会了射击,但他们手里枪不多。

这两年,208个太平村,一直按照刘勇强的设计进行运转。忙时开荒种地,开辟茶园,闲时集结训练。生活过得十分艰苦,第一年有当地官府提供的粮食,第二年开始,只能靠开荒收入。

所有人一直处于赤贫状态,仅仅能够吃饱饭,生活质量非常差。赤贫状态下的人们,保持着对改善生活的强烈渴望,帮刘永强开辟茶园,是不多的,甚至是仅有额外收入,仅能换取到必须的食盐。

但他们训练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训练的时候,队长们会管饭。刘勇强用一顿饭的成本,维持着一支曾经从江西杀进福建的太平军残部士兵的基本军事习惯,让他们继续过着军寨式的生活。养兵成本如此低廉,放在大清朝估计也没几家。

当第一批太平军村走出深山的时候,看到他们的人以为看到了逃荒流民,他们大多还穿着三年前的衣服,破衣烂衫,形同乞丐。身体普遍瘦弱,比两年前进山的时候,还要清瘦。

一支支叫花子军团朝建宁府集结,路上当然引起了一些事态,都被刘勇强派人带去总督手令化解。

刘勇强在建宁府城外大营每天摆开流水席,每天都有新兵抵达,一个村100出头,标准配置是110人,但总有意外,所以大多数都差一两个人。

进入军营后,生活水平立刻跨越了阶层一般,每天都能吃饱饭,三天还管一顿肉。别看一个个身体瘦弱,士气却格外高涨起来。

来一队,整编一队。工作起来难度不大,每个村的壮勇都已经跟刘勇强派去训练他们的士兵一起生活了两年,朝夕相处,已经形成了新的类似乡村社会的纽带关系。

一个村分10队,五个村编成1营,十个营编成1团,一团1500人。他模仿了一下湘军,左宗棠告诉刘勇强,500人一个营是非常合适的,刚好可以独立战斗,也容易集结。这是打太平军,还是按照跟太平军战斗最有经验的湘军来编制更合理。

整编,发枪,集训。

然后就是等待消息,他相信求援还会继续,因为整个浙江糜烂的危局,不是两千人能够解决的。那两千人紧急支援过去,大概可以暂时保住杭州。

没让他等多久,他才刚刚集结了2000太平村乡勇,命令就来了,让他再招两千人。

刘勇强也了解了情况,饶廷选现在是浙江提督,正好配合王有龄防守杭州,他知道刘勇强在建宁府能招到乡兵,而且很能打。所以向王有龄提建议,病急乱投医的王有龄连洋人都求助了,怎么可能不接受这样的建议。第一批乡勇过去就帮了大忙,当时饶廷选的绿营已经被打崩溃,杭州岌岌可危,这两千人可以说帮忙稳住了大局,尤其是其中的一个炮团,用太平军从未见识过的火力密度,将他们轰出了杭州城后,一连三天都没敢靠近。

两千,两千,又两千。

一个月三次让他招兵,一次比一次催的急。

刘勇强一次一次配合,原因很简单,他们给的太多了。

第一条就让刘勇强无法拒绝,他们给报销武器弹药,这还是头一次。一杆枪良心价五十两银子,双方都觉得对方良心,一门炮不分大小统统五百两。

这还不算,还给军饷,兵5两,村长10两,营长20两,团长50两,一级级翻番,刘三虎以副团总身份拿100两,刘勇强没去杭州,人家一个月都给发200两。

不得不说,逼急了的浙江人是真有钱!

要是他们肯这么撒银子给湘军,估计曾国藩和左宗棠早就平趟过去了。曾左之所以不救浙江,都是钱闹的。

曾国藩兴兵以来,军饷从来没有阔绰过,不是国家掏不起钱,很多时候都是各地督抚在背后使绊子。这尤为让曾国藩生气,闭关之前,没少为这种事跟各地督抚打官司。深感自己只挂着一个兵部尚书空衔,根本没人买账。上折子跟包括他老家湖南在内的地方官互喷过。

闭关之后,想开了,不再为这种事动气,也懂得派会来事的官员去催饷,各种潜规则做到位,虽说银子还是不宽裕,关键时刻不至于断粮。

跟浙江的矛盾就来源于此,甚至结下了很大的仇。

湘军军饷全靠各省接济,称之为协饷。江浙是财赋重地,古来富饶,因此分担的军费很多,每月多达八万两。各地督抚经常克扣协饷,浙江也不例外,尤其是前任浙江巡抚何桂清担任巡抚期间,浙江供应湘军军饷经常借故扣下,但每月供应江南大营的十几万两,却总能如数凑齐,明显是有意为之。或许是因为曾国藩不会做人,不懂得某些潜规则,或许是两人互相看不顺眼,总之在此处产生了矛盾。

也不是大矛盾,克扣湘军军饷的省份多了,曾国藩恨也恨不过来。但发生了一件事,何桂清因为表现出色,胜任两江总督后,巡抚位置被湘军集团拿下,在胡林翼手下的藩台罗遵殿继任浙江巡抚,湘军集团占了这个位置,军饷总算正常供应了。可李秀成为了破解江南大营,迂回偷袭杭州,当时只是为了调动江南大营援军,所以并没有强攻杭州,但因为军事行动快速隐秘,杭州空虚,被攻破了半座城,只剩下城中的八旗驻防营没有攻破。但巡抚罗遵殿可进不了八旗的满城,在外城被杀。

而江南大营派出的援军本应该能够顺利抵达的,事后发现,总兵张玉良在苏州耽误了两天。留下张玉良的那个人是江苏藩台王有龄,巧合的是,罗遵殿死后,何桂清立刻推荐王有龄接任浙江巡抚。这事就变得蹊跷起来,出现了何桂清指使王有龄拖延救援,导致罗遵殿被杀,借刀杀人,然后争夺浙江巡抚这个重要位置。

传闻未必靠谱,因为何桂清和王有龄不可能神机妙算到救援不到罗遵殿一定会死,但事后立刻安插王有龄去浙江,就很明显存在何桂清集团和湘军集团的政治斗争。

于公,双方是政敌,于私,经常被克扣军饷,就算没有罗遵殿这件事,曾左也肯定不想去救援。

而且浙江巡抚这个位置,是曾国藩看上,想交给左宗棠的。他请左宗棠出山时就表示希望将浙江军务交给左宗棠,他则专心攻略南京。

这些小道消息,都是这段时间驻扎杭州的刘三虎写信告诉刘勇强的,是不是真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何桂清集团是这么想的。王有龄明显对湘军有气。

以刘勇强对曾国藩的了解,他觉得曾国藩纯粹是出于战略原因,他连北京都可以不救,更何况杭州呢。左宗棠已经以救援的名义进入浙江,驻扎在衢州,但周边被李世贤部包围,湘军从来不是一支快速机动部队,因此乐于守城,拙于机动,刚刚成军的左宗棠,保守一点是合理的。

听着这些八卦,刘勇强渐渐明白王有龄为什么这么大把撒钱,除了逼急了之外,或许还有看不惯湘军,也希望能抓住一支能打的军队的目的。

这是个可以合作的潜在政治盟友啊!

刘勇强看出了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