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重启科幻人生,大刘都不敢这么写 > 第87章 只要他心系国家,再怎么优待都不为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7章 只要他心系国家,再怎么优待都不为过!

稍晚一些,华科院材料研究所里,呜呜泱泱挤了一大群人。

这帮人都是从上午会场那边过来的。

本来国家也没打算让这么多人过来,但一番劝说后,只有一部分公职人员因为工作需求,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岗位上。

余下的这好几百人,全都不想错过这有可能见证历史的一刻。

国家对此也没辙,只能紧急调来了几十台考斯特,才把人都运过来。

好在华科院材料研究所规模不算小,还有个大礼堂,勉强装得下这么多人。

但这却把所里的厨子给愁坏了。

这眼瞅着就要到饭点了,突然冒出这多人,长几只手够用的?

万幸国家的组织能力还是很强的,计划有变的同时就做出了安排,午前就派人送了满满一箱货盒饭过来。

要不是这样,那群厨子估计今天就辞职了……

邱睿倒是没吃午饭。

此时他正穿着一身“战袍”,站在实验室里。

电池的充放电实验不需要他,但导电树脂中和毒性的实验,没人比他这个技术创造者更合适做现场指导了。

就这样,时间一晃就来到了下午。

随着一阵欢呼声,从礼堂内显示着实验室事实场景的大屏幕中传出,等待中的众人纷纷打起精神。

是的,绝大多数来访者,都是待在礼堂内等结果的。

实验室可是研究所的重地,轻易不能放外人进去。

再说人数众多,想进也进不去。

只有少数几名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被邀请去了现场观摩。

就在礼堂这边的众人,等的有些抓心挠肝之时,材料研究所的马院士,满面红光地拿着张检验报告单走到镜头前。

“诸位,刚才充放电实验的数据已经出来了,而之所以这么快就能得出初步结果,完全是因为固态电池的充放电速度比传统电池快得多。”

说到这,他顿了下,才高声宣布,“测试结果和邱睿同志说的一样,两块样品的能量密度分别达到了502wh\/kg和510wh\/kg,而且理论可循环次数也比前面那块样品要高,预计能达到六千次以上。”

众人闻言,下巴差点没掉到地上。

我滴个乖乖,这也太难以置信了!

才短短大半个月,那小子是怎么把能量密度提升这么多的?

电池成精的吗?

但随即,他们便意识到了另一个问题。

就算锂硫电池有毒,就算到完全工业化还有一段路要走,就算这东西会对整个传统化学电池行业会带来一次九级大地震,但谁又能拒绝一种每公斤能存半度电的电池呢。

这年头,老米那边最先进的电动车,900多公斤的电池才能存60度电。

可要是换成邱睿的固态电池,只要200公斤就能存100度!

乖乖,正式立项怕是再也没有任何阻力了……

不知是谁起的头,有鼓掌声响起。

顷刻间,淅淅沥沥的掌声便转变成雷鸣般的轰鸣,回荡在会场的每一个角落。

久久不能平息。

……

与此同时,上京太液池的某间会议室中。

比起上午那场千人级别的大型会议,这场会议的规模堪称袖珍级。

别看人数不多,在座人员的级别却高得吓人。

穿军装的,至少是一颗星起步。

而没穿军装的,也都是电视晚7点档和各大报纸上的常客。

此时每位与会者,都在认真阅读着面前会议桌上的厚实资料。

而资料的封面上,赫然印着一行醒目的标题。

《关于新型锂硫固态电池的研制与产业化可行性论证(内部完整版)》

标题下方还盖着个方形“机密”字样的红戳。

显然,和那份为了讨论项目可行性、在组织中层人员间传阅的“阉割版”资料不同,这份才是“原版”。

上面不仅详细描述了固态电池的相关技术以及应用实例,还做了不少有关如何开展工业化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构思。

虽然里面的很多想法,目前仍处于没有验证的概念阶段,但其中的创新思路,却是令与会的专家,尤其是来自工程院的张凤群院士眼前一亮。

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作为大规模机械化生产设计与优化工艺流程方面的专家,张院士没等全看完,就认可了这份资料的工程学价值。

真是天才般的想法!

“我想知道,这份资料是谁写的,里面的产业化思路又是谁想出来的?”放下手中的资料,老院士有些激动的问道。

科技部一把手看了眼坐在会议桌最前方的那位老者,见其微微点头,才开口答道:“您刚才所问的,其实都是同一人,也就是这次锂硫固态电池的创造者,邱睿邱同志。”

这下不仅张院士,在场的专家全都愣住了。

啥?

“你是说这个邱睿,不仅研发了全套的固态电池技术,还对工业化生产做出了细致的部署,但这可能吗?”

张院士的这番话,也是在场诸多专家的心声。

单单是一块固态电池,就涉及了材料科学、电化学、能源学等多个领域。

就这还是没有细数分支领域与交叉领域。

多少学者穷其一生,都未必能在这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上取得多少建树。

但这小子可好,不止能玩得转,还能涉足工程学。

这不是扯淡是什么,聊斋志异吗?!

“我们向他询问过,比较合理的解释是,他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相关技术的研究,现在只是厚积薄发而已……”说到这,科技部一把手也不知道怎么说好了。

原因很简单,作为一名曾经也是奋战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这位也不怎么相信邱睿的鬼话就是了。

但事实又摆在面前,由不得他不信。

这时,一位两颗星绿色军装好奇开口,“哦?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大了去了!

知道这位中将不懂技术,张院士耐心解释道:“以当今科学体系的复杂程度,一位科研工作者需要经过至少十几年的系统化学习,才有可能在单一领域上取得一定成果。”

“可他才18岁啊,就算是打娘胎里开始搞学术,也不可能有这种水平吧?”

“不,张院士,我问的不是这个。”那位中将顿了下,继续问道:“我的意思是,他的这份可行性论证,有什么问题吗?”

张院士愣了下,苦笑着摇头,“不得不承认,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可行性非常高。”

其他几位专家也一样,纷纷从自己所在的领域给予了充分的认可。

中将点点头,沉吟了一番又看向坐在桌尾的那位与会者,“那么,他的这些技术有没有可能是国外势力给我们挖的坑?”

桌尾那位同样摇头,“我们安全部门调查过,确定没有这种可能。而且境外目前也没有这种级别的技术,所以不存在用来做局的可能性。”

“这不就结了。”中将双手一拍,发出“啪”的一声,“既然这些技术本身没问题,来路也没问题,那就算有些一时难以弄清楚的小瑕疵,在我看来也构不成问题。”

“重要的是,他愿意把技术拿出来,这就够了。”

听到这番话,众人想了想,是这个道理哈!

坐在最前方的老者闻言,也是陷入了沉吟。

就在这时,几声敲门声传来。

“进!”

一名警卫员走进来,敬了一礼后,放下一只文件夹便恭敬离开。

老者好奇翻开一看,眼前瞬间一亮。

见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老者笑着说道:“来,给你们念念。”

“下午2点左右,华科院材料研究那边传来喜讯,确认邱睿同志的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了500wh\/kg,循环次数预计超过6000次。”

“而就在刚刚,由邱睿亲自参与的毒性中和实验,测试结果也出来了,证实为泄漏后无毒!”

念到这,老者抬起头扫视一圈在场众人脸上的兴奋,做出总结性陈词。

“刚才韩司令员说的对,不管这些技术,真的是这个天赋过人的孩子自己研究出来的,又或者是从什么其他途径得来的,只要国家有益,我们试试又何妨。”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

老者见他们没提出任何异议,缓缓站起身来,神色郑重。

“那好,我谨代表此届班子宣布,批准立项!”

掌声雷动过后,老者看向科技部一把手。

“付部长,你们科技部和那孩子接触最多,就由你们负责对接好了。”

“要尽最大努力满足那孩子的要求,其他部门也要全力配合。”

“记住,只要他心系国家,再怎么优待都不为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