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学霸穿越大明带木匠皇帝大杀四方 > 番外篇:李三才的“赋税新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番外篇:李三才的“赋税新措”

就在侯平赶往辽东的时候,大明朝廷掀起了一场滔天巨浪。

事情的起因是九月二十五日,南京户科给事中王建中上了一封奏折。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六月报告,说万历九年丈量田土时,该县豪富大户朱灼等人贿赂经理人员,隐瞒田土三万三千五百亩。

这些田都以非法手段寄生在嘉兴、秀水两县。

由于这些隐田都不缴税粮,最终只能让三个县百姓一起平摊赔偿。

嘉善知县查明了事情的真相,请求户部派人下去督促该浙江省巡抚、巡按等官严加查勘,限期上报。

并请求治豪强之罪,以缓解小民被连累赔偿税粮的苦楚。

万历皇帝同意了嘉善知县的请求。

原本这事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有一个人不原意就此了结。

李三才当即上了一封奏疏,痛陈了农民之苦。

收获不多,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反观富商,巧取豪夺,还要逃税漏税。

然后他在奏疏建议提高商税,以平衡日渐萎靡的农税。

随后还附上了详细的商税征收细节。

其中最低的商税比例都达到了十抽其一,比如印刷、米粮之类的生意。

而高的达到了十抽其三的地步,比如字画、古玩、金、银等贵重金属交易。

可是这封奏疏可谓是一石激起千重浪。

朝堂之上吵成了一片。

只是大明朝堂有一个隐性的潜规则,没人敢在明面上为商人发声。

也就是说,如果正面攻击李三才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被扣上一顶勾结商贾的帽子。

可是这么大的事,不阻止又不行。

一但李三才的税收改革真的通过了,这不就要了他们的半条命吗?

都想阻止税改政策,但又都不敢在明面上反对李三才。

怎么办呢?

一时间朝堂之上乱成了一锅粥。

几天过后,万历皇帝下发内阁走流程。

方从哲和吴道南都不敢签。

直到此时,一封八百里加急的书信送到了宫中。

是前任首辅叶向高的来信,信中先是狠狠的肯定了李三才的税改政策。

说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但是这样的政策如果冒然全国推广的话,只怕会引起大的动乱。

因此他在信中建议选一个地方先试,如果确实可行的话,再推广到全国其它的地方。

此一方案立马得到了朝中重臣大多数人的支持。

随后便是要商议试行的地方放在哪里为宜。

朝中大臣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将改革试行地点定在了通州。

众所周之,通州是李三才的大本营。

李三才曾经总督漕运,掌握的是大运河的重要枢纽。

这个位置相当于一个守门人。

有人要从大运河这儿过,要带点什么不好说的东西,都得经过他同意。

同样的他也有权决定,这货物是好是坏。

要致富先修路,掌握大运河,简直就像是坐在聚宝盆中了。

但凡是要过大运河的商人,不可能不讨好他。

李三才为人刚正,但他也不是完全不懂人情世故的人,

交际能力也很强,不然朝中也不会有这许多他的莫逆之交。

也知道在百姓心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获得百姓的爱戴。

而且他的家里人也经商,虽然他自己不怎么参与,但是该有的照顾并不少。

否则也不会传出他家有四百七十万两白银的巨款。

这些钱,绝非他贪污腐败得来的,都是通过正当的商业手段挣来的。

当然,这个正当只是交易正当,内里还是有很多明堂的。

只不过这些事,肯定都不是李三才自己干的。

所以他被认为是东林党,也就是与此有关。

对于李三才本人来说,他本就是一个好恶分明的人。

愿意结交的人,都是那些不贪不腐,有能力的好官。

只是以大明的情况,不贪不腐,又有能力的好官,单凭朝廷的俸禄根本就不可能生活。

所以他眼中的好官大多都跟他一样,自己做官,家里经商养家。

这些人又以江南士族最多。

最终,李三才也就被归入了东林党一伙。

实际上他只是游离在东林党之外的人员。

不过李家的生意的确是在东林党势力的扶持下才能大赚特赚,这点毋庸置疑。

此时所有人都让把试点放在通州,无疑就是想给李三才最大的压力。

而李三才也无所畏惧,通州就通州,他还不相信了,连通州就治不下来。

十月十七日,万历皇帝以及内阁,通过了李三才的税改方案。

“赋税新措”就此在通州开始施行。

在施行后的第三天,李三才就被自己的儿子李元和李仁堵在了公房里。

两人为了让他取消“赋税新措”费尽了唇舌,只是李三才铁了心的要坚持下去。

最终气得两个儿子摔门而去,而李元更是在离去之时,骂了一句:你老糊涂了。

这一刻,李三才只觉得自己心都碎了。

难道自己一心为国为民,真的就错了吗?

泪水,在这一刻奔涌而出,人也似乎在瞬间苍老了十岁,而这,才仅仅是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