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着,天空中飘起雪花,不过片刻,路面却不见积水。
顾清满脸惊奇,指着路面说道:“诸位快看,寻常土路遇雪积水,泥泞难行,这水泥路却丝毫不受影响。”
镇远大将军李霄,缠着厚厚的绷带,坚持跟随前来。
他看着路面,大笑道:“赵首辅,我这手伤得太值了!有这水泥路,往后行军运粮,再不用为道路泥泞犯愁,打起仗来如虎添翼!”
随着李霄爽朗的笑声落下,现场气氛愈发高涨。
陈右山上前一步,目光在路面上久久停留:“赵首辅,依我看,这水泥路除了利于行军、方便出行,对排水系统的长期维护也大有裨益。以往石板路和土路,每逢雨雪,泥沙俱下,极易堵塞排水渠道,而水泥路表面细密紧实,能大大降低杂物堆积的可能,延长排水渠道的使用年限。”
户部尚书摸着胡须,点头认同:“此言甚是。陈侍郎这番话,倒让我想到,因路面平整,车马行驶损耗降低,往来运输成本也会随之减少。长此以往,商税、货税等收入都有望增加,充盈国库。这水泥路,当真是兼具民生与经济双重效益。”
太监李安也惊喜道:“陛下,这水泥路走起来真瓷实,您要不要下来试试看?”
皇帝在众人簇拥下,缓缓走下銮驾,靴子稳稳踏在水泥路面上。
他微微俯身,伸手轻轻摩挲路面,手指划过,触感冰凉却平整光滑。
寒风卷着雪花扑来,皇帝却浑然不觉,脸上满是惊叹:“这水泥路不但行车平稳,连触感都如此特别,比起石板路来,更显紧实平整。”
皇帝不住点头,目光转向赵云川,龙颜大悦:“爱卿,你主持研制水泥,修筑此路,实乃大功一件!不仅解决了当下雪灾难题,更为大景的千秋万代奠定了根基。”
赵云川恭敬谦逊道:“陛下过誉,这都是臣分内之事,也是诸位同僚和工匠们齐心协力的成果。”
皇帝龙颜大悦:“赵爱卿谦虚了,众爱卿对这水泥路赞誉有加,足见你推行此物,乃是利国利民的大功一件。
朕意下,不仅灾区重建要大规模使用水泥,京城的主要街道,乃至通往各郡县的官道,都按此标准铺设。”
赵云川听闻,赶忙叩谢:“陛下圣明!臣定督促工部,尽快拟定详细计划,调配人力物力,让水泥路遍布大景朝的每一处角落。”
一旁的礼部尚书躬身进言:“陛下,水泥路如此利民,其他国家肯定会羡慕我们的,我们还能把水泥卖到其他国家去。”
御史台监察御史林泉也上前附和:“礼部尚书所言极是。此举还能促进贸易往来,带动相关物资的出口,创造更多收益。”
风雪渐大,却丝毫浇不灭众人的热情。
李霄望着绵延的水泥路,豪情万丈:“有此神器,大景朝的疆土将更加稳固,四方蛮夷,定不敢轻易来犯!”
皇帝听后,放声大笑,銮驾继续前行,众人的身影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向着京城的方向缓缓而去,而有关水泥路的种种佳话,也在这雪幕中,悄然传遍大江南北 。
雪幕之中,众人的热议渐渐转向了赵云川。
人群里传来一阵低声议论,一位资历颇深的老臣感慨道:“赵首辅年仅三十,便能位居首辅之位,今日一见,果真是有经天纬地之才。”
另一位年轻官员附和道:“是啊!此前听闻赵首辅推行新政,推广高产作物,减轻百姓负担,本就令人钦佩。今日这水泥的问世,更是解了雪灾燃眉之急,还为大景朝长远发展,铺就了一条坦途。”
这时,顾清微微皱眉,小声说道:“虽说赵首辅能力出众,可如此年轻便位极人臣,难免遭人嫉妒。往后行事,怕是要面临诸多阻碍。”
镇远大将军李霄听到这番话,虎目一瞪,大声说道:“顾郎中这是何话?赵首辅一心为国为民,所作所为皆是为了大景的江山社稷。若有人心怀不轨,故意刁难,我李某人第一个不答应!
再说了,做首辅又不是靠年龄,靠的是实力好不?”
李霄的话音刚落,众人纷纷点头。
皇帝坐在銮驾之中,将这一切都听在耳里,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掀开轿帘,目光看向赵云川:“赵卿,众爱卿对你赞誉有加,望你日后继续殚精竭虑,辅佐朕治理大景,开创太平盛世。”
赵云川听闻,立马拱手道:“陛下放心,臣定当鞠躬尽瘁,不负圣恩,不负万民期许。”
回宫之后,消息迅速传遍京城。
街头巷尾,百姓们也在热议这位年轻的首辅。
茶馆里,一位说书先生正口若悬河:“诸位,这赵首辅可是天上文曲星下凡!年纪轻轻,就想出这等妙法,造福百姓。有他在,大景何愁不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