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风景无需多美 > 第99章 回到乡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来人正是小五的父亲沈国顺,方宇快步上前,伸出双手和他握了握,恭敬道,“沈叔好,好久不见。”

沈国顺微笑着问道,“今天回来的?”

方宇“嗯”的一声,“刚到没多会,小五没回来吧?”

沈国顺说,“这兔崽子快一个月没回来了。”

谢震插话问道,“老书记,吃饭没?”

沈国顺说,“还没呢,刚去老李头家谈点事。”

江万川客气道,“那就一起去家里吃吧,刚好我妹夫他们都回来了。”

沈国顺婉言谢绝道,“不了,老伴做好了在家等我呢。”

谢伟问道,“沈叔去老李头家为了树苗的事?”

沈国顺“唉”的叹息一声,“单纯是树苗的事倒也好了,他不是拿了人家好几亩地种树了吗,树卖不出去,欠人家钱也给不出来,几家闹了好几次了。”

谢伟说,“他儿子在外面不是做挺大工程吗,这点钱都拿不出来?”

沈国顺没好气的说,“你听他忽悠,就他那儿子能做大工程,恐怕我们全村人都能做了。”

谢震皱了皱眉头问道,“啥意思?合着是吹牛的啊?”

沈国顺说,“可不是吗,在外面混这么多年,连个小工头都不是,开的那辆车都是二手的。”

谢震骂道,“这小子,真是个混蛋,这不是把他爹也坑了吗。”

沈国顺说,“说的是呢,老李头家的情况你们也清楚,他哪来钱?”

方宇沉声道,“现在就算把树全部清理掉,这块地也基本上废了。”

沈国顺说,“谈何容易,清理都得花不少钱。”

谢震说,“老书记啊,这件事你也别管了,不是由村委会吗,当初他们允许的,出了事自然要他们去解决。”

沈国顺摇摇头,说,“胥长明说话他们几家根本不听,跑我家里去让我出面协调协调。”

从大队书记到村支书,沈国顺做了二十多年,四年前退下来,胥长明被选为村支书。

沈国顺退休,镇里给出的理由是年满六十,到了退休年龄,实际上知情人都清楚,他和镇书记邱青松不对付。

沈国顺人很正直,做事尽心尽责,不媚上也不欺下,在村民中威信很高。

反观邱青松,完全是两路人。邱青松今年四十三岁,原是太华乡的书记,五年前调到徐塘镇,虽说是平调,其实挺有讲究,乡比镇的地位低,向上晋升的几率也小。

邱青松好大喜功,喜欢做表面文章,而且虚荣心特强,总想让人前呼后拥,彰显他的威风。来徐塘镇那年,各地都盛行办乡镇企业,邱青松为了尽快做出政绩,一口气上马了八个镇办企业,他还不满足,要求各村都要办企业。

南胜村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办厂并不合适,沈国顺象征性的办了一个面粉加工厂,实际上就是三台机器,给村民们加工面粉、面条和饺子皮。

邱青松当然不满意,非要沈国顺在砖瓦厂和玻璃厂两个项目中选一个。沈国顺觉得两个项目都不合适,顶着不办,把邱青松惹火了,在沈国顺还差半年才满六十的时候,就让人进行村委会改选。

毫无悬念,沈国顺被拿下,胥长明接任。胥长明年轻,那时候才三十六岁,想法很多,所以邱青松说啥他做啥,从不打折扣。

胥长明当书记后,一心想把砖瓦厂和玻璃厂都开办起来,遭到了村民们一致的反对,特别是玻璃厂,对周边环境的破坏太大,胥长明最后没办法,只能选了砖瓦厂,结果开了不到一年关门大吉。

胥长明这么一折腾,在村民中毫无威信可言,用村民的话说,见了面不骂他已经算是给他面子了。

就这么一个人,指望他去协调老李头家的事,真是天方夜谭。现在南胜村的村民,但凡家里有点什么事,依然习惯性的给沈国顺汇报。

小五跟方宇诉苦过好多次,不想让老爷子再多管村里的事,退了就退了,再管就会得罪胥长明,村官也是官,谁也不愿活在前任的阴影下。沈国顺也不想管,但挡不住人家找上门来,难不成你真闭门谢客?

方宇看着沈国顺,说,“沈叔在村里威信高,大家都愿意听。”

沈国顺自嘲道,“不行喽,我一个糟老头子,要权没权要钱没钱,怎么做人家的工作?现在没人愿意听你讲大道理,也没人跟你谈感情,要解决问题,最现实的办法就是拿钱来。”

谢震说,“这是老李头家的问题,也不能指望村里出钱解决啊。”

沈国顺叹了一口气,说,“老李头说当初种树的时候胥长明支持的,现在就是希望村里帮他想办法。”

方宇说,“就算是支持也没说是兜底吧?如果村里开了这个口子,其他人家也效仿,出了问题找村里,这不乱套了。”

沈国顺摇摇头,有些无奈的说,“我问胥长明当初怎么跟老李头说的,他支支吾吾不说实话。”

江万川说,“他不说实话让他拿钱出来解决啊。”

沈国顺“切”的一声,说,“他自己都半年没拿到工资了,家里的婆娘跟他三天两头吵,他还拿钱出来。”

谢震说,“村里现在都穷到这程度了?”

沈国顺说,“现在根本没钱,我和我老伴的退休工资都大半年没拿到了。”

方宇诧异的说道,“阿姨的退休工资不是教育局有专项拨款吗?市里也有明文规定不得拖欠教师工资。”

沈国顺摇摇头,说,“没用,我听说都被镇里挪用了。现在的情况是,上半年等市里经费拨下来了还上一年的欠款,下半年接着欠。”

谢震说,“可是我看那些镇领导过得很潇洒,该吃吃该喝喝,一点都不耽误。”

方宇问道,“镇里的几家企业效益怎么样?”

沈国顺鼻子冷哼一声,说,“还效益?除了水泥厂和石子厂,其他都要关门了。”

江万川说,“现在城市改造,房地产开发,水泥和石子的需求量很大。”

沈国顺说,“是啊,盖房子、修路都要用,企业效益还算不错,其他什么化工厂、工艺品厂,简直就是头脑发热,跟风上的项目。”

谢伟哈哈一笑,说,“邱青松喊出的口号是工业强镇,现在看就是一个笑话。”

谢震正儿八经的说,“老书记,你再出山得了,我看南胜村只有你能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沈国顺摆摆手,说,“你可拉倒吧,你怎么不出来。”

谢震说,“我可不伺候那帮孙子。”

沈国顺说,“那不就得了,只要邱青松在,队伍就好不了,现在很多村干部对他都有意见。”

谢震说,“他来了也快六年了吧?”

沈国顺“嗯”的一声,说,“五年多快六年了。”

谢震说,“快滚蛋吧,徐塘镇原来在市里一直排前面的,这两年都排中游了。”

沈国顺“哼”的一声,说,“他最近上窜下跳的在活动,想法蛮多。”

谢震说,“就他?”

沈国顺说,“你别小看他呵,领导面前表现好着呢,听说祝洪勋和胡海华对他挺器重的。”

江万川玩味的说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沈国顺喟叹道,“他们为了当官搞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倒霉的还是老百姓。”

谢伟说,“胥长明跟邱青松跟的很紧。”

方宇说,“那也没用,胥长明当村支书这么几年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

沈国顺说,“没政绩也没关系,别整些乱摊子出来啊,看看这么多树,怎么解决?真头疼。”

江万川说,“我回头问问我一个亲戚,他在东海做道路施工的,看看有没有绿化上的业务。”

沈国顺说,“那感情好,只要能把这片林子消化掉,哪怕便宜点也行,能收回多少是多少。”

江万川说,“我问一下,尽量不要让村民们亏,不过,路远,运输费用会有点高,所以也别指望赚大钱。”

沈国顺大手一挥,“你放心,我来做工作,还想发大财?做梦,能卖出去就烧高香了。”

谢震认真的说道,“老书记,说实在的,大家还是很怀念你当书记的时候,那时候风气好,心也齐。农村人纯朴,见识少,想法也简单,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很容易被带偏。”

方宇说,“南胜村可以在水产养殖和有机蔬菜种植方面做做文章。”

沈国顺说,“是,因地制宜嘛,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都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只是现在开始做这些事难度较大。”

方宇问道,“沈叔担心人的问题还是销路问题?”

沈国顺说,“都有。你看啊,现在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要么上学走了,要么出门打工了,像谢伟这样的掰着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你到几个村里去看看,大多数家庭都是老的老小的小,农忙的时候都看不到几个年轻人回来。再说销路,东西出来了总的有人去卖,谁去卖?”

江万川说,“说来说去还是人的问题。”

方宇严肃道,“可以试试,如果水产养殖和有机蔬菜种植搞起来了,年轻人应该会有愿意回来的,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何必跑大老远去打工。至于销路,想办法和宾馆饭店菜市场合作,不要用零售的方式。”

沈国顺颔首道,“说得有道理。回头我跟胥长明说说,在这些方面多动动脑子。”

正说着,方琳走了过来,喊道,“哥,阿龙哥来了。”看到沈国顺也在,赶紧礼貌的叫了一声,“沈叔好。”

沈国顺笑呵呵的看着方琳问道,“琳琳啊,什么时候让沈叔吃喜糖啊?”

方琳脸一红,抿嘴笑了笑。

方宇转过头看见田玉龙,微笑道,“你还挺快嘛。”

田玉龙说,“路上车少。”

方宇给大家做了介绍,田玉龙和大家客套几句后,问道,“两个鱼塘吗?”

方宇看着谢震,说,“舅,你介绍一下吧。”

谢震把鱼塘养殖鱼类和产量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

田玉龙略加思索后,说道,“这两个鱼塘的鱼我包了,我再提点建议啊。”

谢震说,“你说。”

田玉龙看了看方宇,说,“那我就斗胆说说我的想法。”

方宇笑着说,“你就说吧。”

田玉龙严肃道,“我建议两个鱼塘不要全部养鱼,毕竟现在的养鱼场太多了。把大的鱼塘分割成两块,一半养虾,一半养蟹,另一个鱼塘养小龙虾。”

沈国顺一听觉得有道理,插话道,“这位小兄弟挺懂行,我倒是建议干脆另外找个鱼塘,把虾和蟹分开,南胜村最不缺的就是河和水塘了。”

田玉龙说,“其实现在外地都有在水稻地里养鱼和蟹的,我只是农村没地了,要不然我都想养殖。”

方宇拍了拍他的肩膀,说,“这事好办,这里交给你了,你们好好商量。”

田玉龙嘿嘿一笑,说,“行,你老大,听你的。”

方宇看着沈国顺说,“沈叔,阿龙和我、小五我们都是好兄弟,做事踏实靠谱,您多支持。”

沈国顺拍了拍自己的胸脯,“没问题,我一定支持。”

田玉龙笑着说,“沈叔,您多指教。”

沈国顺谦虚道,“指教谈不上,经验还是有一点。”

“说什么呢这么开心?”这时,方宇的父亲方振山走了过来。见到沈国顺,笑着说道,“老书记也在呢。”

沈国顺说,“振山回来了。”

方振山说,“回来看看老头老太太,走吧,吃饭去了。”

沈国顺说,“你们去吧,老太婆在家等着我呢。”

方振山一把搂着沈国顺的肩膀,不由分说道,“什么等着,打电话让她也过来,好久不见了,一起热闹热闹。”

方琳说,“要不我去叫吧?”

沈国顺执拗不过方振山,说,“闺女,别去了,她这会应该自己吃完了,不管她了。”

中午的谢家可是热闹,左邻右舍都是谢家人,方宇的表舅表舅妈表哥表姐们得知他们回来都陆陆续续过来串门,从来不吸烟的方振山光给来人发烟就发了一盒。

酒自然少不了,方振山对沈国顺一直心怀感激,中午两人放开喝了一顿,结果,沈国顺酒量略逊一筹,喝高了,话异常的多。听得出来,有骄傲,也有遗憾,有想法,也有失落。

方宇非常感慨,这就是最基层的干部,质朴、善良、真诚,可惜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更多的是邱青松胥长明之辈,投机、钻营、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