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下旬。
泰山太守应劭,接到曹操手书之后,即将郡事交予几名亲信大吏,轻身离开奉高,赶往卢县。
济北国与泰山郡相邻,因而奉高与卢县相距并不算远。
两日之后,其人便至。
应劭半点也未拖延的做法,无疑是教曹操极为满意。
投桃报李之下,曹操亦对其人表示出极高的礼遇。
不仅携郭嘉及帐下众吏出城相迎,更是邀应劭同车而坐。
应劭受宠若惊。
此时鲍信病情已大有好转,曹操忧虑尽去,遂于济北郡府之中特为应劭设宴,倾意相待。
寒暄数句后,曹操笑道。
“奉高地处兖州之东,与鄄城相隔甚远。”
“仲远因此与操平素少来往。”
“今操难得与仲远一见,仲远若有所求,尽可言之。”
“操必当应允。”
“多谢明公。”
应劭起身,面有恭敬,言道。
“前番刘玄德趁明公西征,寇掠泰山,劭本极为忧心。”
“未料明公短短月余时间,便尽有陈留一十七城,战功赫赫。”
“刘玄德闻讯,即仓惶南退,再不敢北顾。”
“明公威震中原,赖明公之威灵庇佑,鄙郡极为安定。”
“因而公事之上,劭实无所求。”
“哈哈哈——”
曹操抚须大笑不止。
应劭之言,无疑是正搔到其人痒处。
“仲远所言太过矣。”
“操之威灵,岂至于此?”
摆了摆手,曹操笑意吟吟道。
“卿既言公事无所求,想来是私事当有所求。”
“仲远不妨明言之。”
“操亦当应允。”
“多谢明公。”
应劭面露感激,开口言道。
“劭有一子,名玚(yang),已至志学(15)之龄。”
“此子好文学,擅作赋,奈何鄙郡文教不兴,文学荒芜。”
“劭闻鄄城州学之中,多有博学儒雅之士,允章积善之贤。”
“劭故有此不情之请,欲为此子,向明公求一入学之名额。”
郭嘉神色微动。
应劭之子,似乎正是‘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词、文赋名传后世。
曹操笑道。
“人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仲远爱子之情,正是如此啊。”
感慨一声后,曹操继续说道。
“不瞒仲远。”
“前番行县之时,操便已于州学诸人前明言。”
“州学之中,先论师生,后议君臣。”
“纵然是操,亦不好违矩,否则定招人非议。”
“操可为卿子写一封荐书,至于能否为州学讲师认可,则要看卿子才学究竟如何了。”
应劭闻言大喜,起身称谢道。
“能求得明公之荐书,劭愿偿矣,岂敢另做他想?”
……
宴席结束,众人陆续退去。
应劭却依旧未走。
曹操心知应劭定然是有所私言,遂是示意郭嘉留下。
三人转入一处偏院,典韦在外把守。
应劭开口道。
“先前堂中人多口杂,劭有一言因而不好开口。”
“何言?”
“明公。”
应劭拱了拱手,面色一肃,言道。
“鄙郡苦泰山贼之患久矣。”
“贼人不服于王化,逃避赋税,并常有劫掠地方百姓之举。”
“劭每发兵征讨,其等便遁逃入泰山之中,郡兵难以追索。”
“地方无赖子,恶少年等,见郡府剿贼不利,竟然也纷纷效仿。”
“这种风气,莫非可以任由其滋长么?”
“劭欲请明公发州兵数万,效仿袁本初昔日犁扫太行之举,清剿泰山,去除贼患。”
曹操闻言,一时蹙眉不语。
应劭等了片刻,见曹操依旧面有沉思,遂是问道。
“敢问明公。”
“莫非劭言语有失?”
郭嘉见状,遂是说道。
“泰山贼患,明公自是知晓。”
“唯独此事事涉数郡之地,切不可操之过急。”
“想琅琊臧霸与泰山群贼关系甚厚,并常于此地招募兵马。”
“其人若见我州大力清剿泰山,必当生疑。”
“臧霸若疑,则兖东势必生乱,一旦乱起,死伤必以万计!”
应劭闻言,一时默然。
臧霸有盛名于泰山,常有贼人赶去依附,并且时常遣人来此募兵。
以此而论,若州府大力清剿泰山,郭嘉所言的臧霸届时将会生乱之事,大有可能发生,绝非胡乱猜测。
郭嘉见之,继续说道。
“再者。”
“袁本初清剿太行之时,不分老幼,一意诛杀,杀戮过盛。”
“其人虽然略定南太行,但却也因此引得北部黑山贼视其为死敌。”
“以嘉之见,本初或可诛除公孙伯圭,却难彻底平定黑山张燕。”
“殷鉴在前,我军又岂可行这等犁扫之举?”
应劭叹了口气,看向郭嘉,问道。
“若依军师之意,莫非是对其等放任不管么?”
郭嘉摇头,笑道。
“应府君曲解嘉之意了,嘉非是言放任不管,而是说未到其时。”
“所谓事有轻重缓急之分。”
“臧霸未除之前,我军暂不可于泰山大动干戈,以免徒惹强敌。”
“待平定徐州,诛除臧霸,届时方才是治泰山之时。”
应邵神色一松。
郭嘉又望向曹操,说道。
“明公。”
“严冬之际,贼患最是猖獗,的确不可不防。”
“不如令子修、曹安民、子和(曹纯)三将,领三千兵马,巡视泰山。”
“不必深入山中,巡视平地城邑即可。”
“若见贼人来犯,则纵骑杀之,如此,贼人必当心生忌惮,也可减轻贼患。”
曹操闻言,微微颔首。
郭嘉之安排,在其看来,极为妥当。
曹纯本部有两千骑卒,用来巡县,一旦发现贼踪,自可及时追上。
而曹昂、曹安民也可趁机立下军功,积累战阵之经验,以备将来。
曹操遂是朝应邵道。
“操这便传书于子和,令其引本部骑卒入泰山,归仲远调遣。”
应劭大喜,伏地拜道。
“多谢明公。”
此事就此议定,三人离院而出。
便在这时,北方忽有一星,其大如斗,倏忽之间,即划过天际,却未坠于地表,消匿于不可知之处。
曹操一时惊疑,想起前番诸事,急忙顾视郭嘉,问道。
“奉孝。”
“此象乃是主何兆?”
郭嘉往北面细看数眼,沉思片刻后,说道。
“明公,北方大变。”
“刘幽州将死矣。”
郭嘉言罢,应劭、曹操皆是面色大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