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赵云、李乾、曹洪等将杀入城中,发干县内,战事逐渐落下帷幕。
徐将许耽为曹军两面夹击,走投无路下,只得出降。
其余徐州兵士,亦是如此,纷纷请降。
“将军,陶谦带到。”
发干城外。
骑卒许黑亲手将陶谦押来,面带喜意。
火光之下,曹操上下打量着因奔逃半夜而显得狼狈不堪的陶谦。
忽而,曹操冷笑一声,说道。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陶公自恃州富力雄,行事乖张,欲害我父在前,擅侵我州在后。”
“此可谓既无知人之智,又无自知之明。”
“今日被擒,陶公还有何话可言?”
心中大志,尚未实现,便兵败被擒,沦为曹军阶下囚。
陶谦本性刚强,羞惭之下,满面通红,只能别过头去,权作未闻。
这般表现,却是让曹操看的大为满意。
“陶公既不欲言,我也不强求。”
他大笑数声,言道。
“不过,陶公也不要想着回徐州了,且在昌邑安心住下。”
“待我表奏天子,再做处置。”
“哼!”
陶谦冷哼一声,依旧满面不服。
曹操不欲多言,挥了挥手,左右兵士当即将陶谦带走。
曹操望向郭嘉道。
“奉孝以为,陶恭祖该做何处置?”
郭嘉思量片刻,答道。
“陶恭祖自中平五年任徐州牧算起,至今已历六载,州中多为其故吏,地方亦有其拥泵。”
“今徐州无主,而我军尚难插手徐州事,必有野心之辈图谋徐州。”
“将军不妨先将陶恭祖幽囚于我州,待徐州有新主之时,再以陶恭祖置换粮秣、盐铁。”
“如此,徐州必应。”
曹操闻言,已懂郭嘉之意,当即大笑道。
“奉孝这一石二鸟之计,当真妙策!”
“就依奉孝所言。”
天明之时。
发干县中,乱象渐平。
曹操一面使人向昌邑荀彧、茌平鲍信处报捷,一面开始挑选徐州降卒,充为己用。
徐州兵不比黑山、黄巾兵。
其等大半都有家眷在徐州,眼下之所以投降,乃是无奈之举。
短期之内,难收其心。
故而大半徐州降兵,曹操都打算拿来做军屯用,分散于青州兵中,以严法监视。
如此,纵然心存异念,也是无用。
此外,有感于这一战被陶谦攻入腹地之凶险,以及先前对袁本初承诺的割大河以北,八县之地一事。
曹操遂传令荀彧着手迁州治之事,将州内治所由昌邑所迁往鄄城。
东武阳之中的曹军将校家眷,自然是第一批迁往鄄城者。
鄄城可谓三水环绕之地。
其北有大河为护,南面及东面为瓠(hu)子河环绕,更南面还有濮水。
于兖内诸城邑中,乃是是首屈一指的易守难攻之地。
将治所迁至此,可最大限度的保证治所之安全。
同日。
曹军大犒军士,于众军之前,奖赏许黑千金,并将其军职提升三级。
全军将士,亦各有赏赐。
曹军上下,莫不欢颜。
……
朱灵营中。
高览正与朱灵说起归冀州之事。
“文博,曹兖州既已擒获陶恭祖,此地战事已然了结。”
“你我也是时候向曹兖州辞行了。”
朱灵闻言,却是微微摇头,答道。
“子奂欲归冀州,自去便是。”
“灵却是不愿再回。”
高览一怔,不解朱灵之意,蹙眉问道。
“文博此言何意?”
朱灵叹息道。
“灵自从出仕以来,所遇所见之人,不可胜数。”
“但在灵看来,这些人中,却无一人能比的过曹公。”
“想我汲汲半生,所求者,无非是一明主。”
“如今既然遇见明主,又何必想着再回冀州呢?”
高览怔然片刻,终于听懂了朱灵之意。
其人惊坐而起,一指朱灵,口中喝道。
“文博,汝欲背主乎?”
朱灵注视高览,答道。
“良臣择主而事,良禽择木而栖,此古圣贤所教。”
“非止在下,我部将士三千人,也尽仰慕曹将军,不愿归冀州。”
“子奂乃河北良将,若愿与我一同投于曹兖州,将来必可有封侯拜将,留名史册之时。”
“何必在车骑将军帐下徒耗年华,日后兵败来投,悔之亦将晚矣。”
高览闻之大怒,冷笑道。
“大丈夫当事主以忠,岂可另做他想?”
“我已效命于车骑将军帐下,安有转投他人之理。”
“且我家眷老小,尽在邺城,岂可——”
言及于此,话声陡然一顿,心里隐隐有了几分明悟。
“子奂尚有家眷老小可供顾念,当真是极好之事。”
朱灵面无表情,低头言道。
“不似在下,亲眷死绝,踽踽一人。”
“在下去意已决,子奂兄不必多言,以免伤了我二人之情谊。”
高览欲言又止,最终只能长叹一声,言道。
“曹兖州帐下人才济济,良将如云。”
“文博昔日效命于车骑将军时,能将亲眷置之于不顾。”
“今却忽而转投曹兖州,文博自问,如何能得曹兖州信重?又岂不会受人猜忌?”
“在下言尽于此,文博好自为之。”
说罢,高览拂袖而去。
朱灵独自一人在营中沉思良久,终究还是起身,赶往曹营,求见曹操。
曹操与郭嘉正商议征袁术一事。
闻知朱灵求见,郭嘉立有所悟。
曹操令从吏将其放入。
朱灵入得帐中,即行大礼,伏拜在地,口中称道。
“末将朱灵,拜见曹将军。”
曹操见状,面露讶然之色,狐疑问道。
“文博寻操不知有何事?”
朱灵沉声道。
“灵虽只追随将军征战十余日,却已知将军诚然当世之明主。”
“灵不自量,愿领麾下三千部曲,跟随将军,充为将军之爪牙。”
“诚望将军允之。”
曹操闻言,眉头微蹙。
一时未作答复,只是目光上下打量朱灵不止。
多时之后,曹操言道。
“既如此,文博且效命于操麾下。”
“本初那边,操自会去信解释,文博不必顾虑。”
“且起来罢。”
“多谢将军。”
朱灵叩首,起身离去。
待其人走后,曹操忽而望向郭嘉道。
“依奉孝之见,此人是否真心投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