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进关之后,皇太极不仅向天下宣告了自己的新名字,还做出了不少举动。

京城已经成了馄饨皮里的那点肉,被满清铁骑全面包围。

西面,皇太极派出多尔衮阻止洪承畴,南面的山东河南交界又派出豪格坐镇,至于往东的所有城市,则已经全部投降了。

这次为以身殉国的官员,不多……

满清没入关,这些官员都知道,他们来了也会走,自己防不住,就是失职,殉职者多。

而如今呢?防不住的,清军马踏中原已经成了必然发生之事。

不少人心中,已经从抵触转变为接受了。

况且,如今的清军,不但没有开展辫子活动,反而清剿官员士绅财富,并将土地任由百姓耕种。

从皇太极行事的章法上看,他对进关的臆想已经不止一两天了。

百姓头上虽然多出了一位位的剥削者,可至少眼下,生活确实好了一些。

除了部分觉醒了民族意识的起义军,其余的百姓,大多从了清人。

给大明交租是交,给大清交租也是交,大清还不收以往的欠税。

相当一部分百姓,心里对大清的喜爱程度已经超过了大明……

京城之中,崇祯看着杨嗣昌,不知第多少次问出这个问题,

“杨卿,大明恩德广播四海,义军定然遍地,再加上勤王保驾之臣,京师会无恙的吧!”

杨嗣昌嘴皮颤抖了下,然后点了点头,坚定称是。

京师的情况,并没有杨嗣昌所说的那么好。

而到了此刻,杨嗣昌无比庆幸,自己当初做了那么个决定。

眼下的京师,杨嗣昌已经百无禁忌,几乎以软禁了大部分官员的姿态行事。

保卫战之后,他是必定要死的了,这是已经注定的事。

京师守军,算是京营的农奴军,大概有七万五千人,看似很多,可是铺在城墙上,也没有多少。

若非皇太极攻城并不算太猛烈,恐怕九门已经血流成河了。

当然,这并非皇太极想让大明喘口气,而是他珍惜手下的将士。

他的招数,恶毒得多!

他派人往城中射信,全部都是鼓动城中百姓开城门的信,以及恳请大明皇帝开门,容忠臣进京的信。

如果他开始杀戮,两相仇寇,京师慢慢也会同仇敌忾,反而抵抗更强!

可是他这样攻心,谁受得了!

短短几天,已经有许多官员和将士试图开门了,若非杨嗣昌对京营还算了解,恐怕京城早已易主。

至于水和粮食的问题,更是令他焦心不已。

大明冗官严重,平日里行政效率低下,如今被杨嗣昌扣了那么多官员,其实影响不大。

可是百姓不管你这个啊!

如今,民间已经开始有人散谣,传播杨嗣昌是上天派下来的妖怪,目的就是饿死,渴死京城百姓!

而且,即便是官员不发国难财,发国难财的百姓也难以阻止。

这时节,没人敢说自己家有粮食,可是卖水,大家还是敢的。

有井的人家,已经把价格开到了一两银子一桶,还只收天启年或者崇祯年南京的官银,别的官银都不要!

遍地乱象,可见一斑!

杨嗣昌要考虑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从京城百姓的饮水问题到和满清是否议和,几乎所有的事,都落在他的肩膀上。

此前,他提出过和满清议和然后极尽全力清除中原寇匪的想法,泄密之后,他差一点被满朝官员活活喷死!

可是,现在满清围城还没有二十天,满朝文武已经达成了共识。

议和吧!

什么汉人尊严,大明祖宗法度,脸面全都不要了。

以前不议和,死的都是大头兵,现在不议和,那可说不准。

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官员选择遵从心的意愿。

而杨嗣昌却又觉得,议和的机会渺茫。

确实,前宋,前唐,前汉,都有过议和的先例,这不能算什么,顶多是违背成祖的豪言壮志。

关键是,匈奴、突厥、辽都是没有能力占据,也没有野心占据。

而这两点,皇太极应该都不缺。

要想达成议和,全要依仗城外的人,

他们必须要打一场狠仗,打得皇太极觉得大明不可欺,又攻之不下,这才行。

这两样之间,达成哪一个都难如登天,现在要杨嗣昌完成两样,难啊!

正月二十七夜,杨嗣昌在忙碌了一天的事务后,又进宫中,接受了崇祯的问询,之后才出皇城休息。

崇祯那一日选择留下,是因为突然想起了要做皇帝时,那些个侍讲和翰林们说的话,想起了祖宗们的壮志豪情。

也是因此,他才把大明的未来送了出去,自己选择留下,死战到底。

可是,闭城不到十天,他便有些受不了了。

此前,他从未关注过自己吃的饭,自己喝的水。

闭城之后,哪有泉水给他喝,哪有时蔬给他吃?

骤然改变的生活,令他开始怀疑死战到底这个选择,到底对不对?

以往也有过几次京城保卫战,可是那时候往往都是早早的就有了清军消息,皇家的所有储备都是充足的。

这次皇太极来的突然,以至于崇祯的生活质量也骤然下降。

现在的他,已经在考虑其他的选项了……

当然不是投降!肯定不是!

不过,先投降,对皇太极称臣,等到皇太极他们退出关外,再坚持抵抗,这样也行吧……

送走杨嗣昌后,崇祯坐在殿中胡思乱想,没个结果。

没过多久,突然有太监过来通报。

“陛下,成国公朱纯臣有事相奏。”

崇祯和杨嗣昌一致认为,朝堂众臣不可信,至于勋贵,杨嗣昌说起他们都是在指南方刘孔昭之事,但崇祯认为,这些人还是可用的。

都是大明的勋贵,离了大明,他们又能做什么呢?

因此,即便是刘孔昭和魏国公徐弘基投降了,崇祯仍然认为,这是张国维的锅。

应该是这位南京兵部尚书的问题更大一些。

因此,城中武将勋贵,虽然大多是除了权,但还掌握着一定的自由。

例如面见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