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景朝中央官制有点类似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
中央主要设一相六尚书九小卿外加一个御史台管理朝廷事务。
若是遇到皇帝年富力强勤于政事的,这相位就是一摆设,真正实权还得看六部六尚书。
此时大景正是这一局面。
赵相为人中庸,属实老好人,不然也坐不上这位置,对皇帝把他摆在这位置的用意也门儿清。
平日里遇到朝廷大员争得面红耳赤的,基本上也是他来和稀泥。
这不,县太爷韩大人让人快马加鞭上奏的折子,皇帝大喜过望,心里想的是若整个大景税赋收得足足的,大景国力岂不是大大提升了?
便想着那折子上有一个算一个,统统来个大封赏,不料皇帝刚表了个意,又掀起朝廷大员们唇枪舌战了。
“启禀皇上,下官以为,若照折子上所言,能充实国库三成,那绝对是天大的功绩。但是区区一个什么沤肥堆肥,就能让庄稼收成涨上三成,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荒天下之大缪!请皇上三思。”吏部侍郎黄大人出列。
宰相肚的成国公端肃躬身站在一众官员前面,闻言略微颔首。
“黄大人此言差矣,折子上白纸黑字,不仅注明了同期使用不同肥料庄稼收成,还注明了不同年份同一块田地使用不同肥料的收成。黄大人是不识字吗?”户部侍郎出言讥笑道。
“看张大人也不是三岁孩童,难道别人写什么就相信什么,没有自己的一点判断吗?”黄大人反讽回去。
“那按照黄大人的意思,就是所有地方官员递上的折子都不能相信吗?”张大人挖坑。
“张大人此言过了,针对不同的折子,咱们要辩证地看,如同韩大人上的这道折子,明眼人一看就觉得不可能呀。”见黄侍郎差点掉坑里,一旁的礼部侍郎出言帮腔。
“刘大人……吧啦吧啦……”站韩大人这边的官员相继出列争辩。
大清早的朝堂上,官员们你一言我一语辩得不可开交。
吵得皇帝脑壳儿疼。
坐在皇位的皇帝朝老神在在站在百官之首的赵丞相看了一眼,赵相心里一个激灵,马上心领神会。
“各位大人,请听本相一言。”赵相一出列,满朝文武也知道皇上要表态了,一时间停止争辩,齐刷刷看向一脸和善笑容的赵相。
“启禀皇上,如今马上便要进入秋耕了。依下官之见,不如让工部的大人们按照折子中所言进行土法沤肥,待秋收之时便可一辩真假。
“如果属实,那对咱们大景国力是大大的提升,到时再论功封赏有功之人,彰显大景奖罚分明。请皇上定夺。”
皇位上的皇帝眼神幽邃深黯,看了底下躬身静立的文武百官。
“准奏!”
“皇上圣明!”
……
远在南阳县的县令韩大人可不管朝廷里的波诡云谲,待使人快马加鞭上奏折子后,韩县令马不停蹄地把发布诏令,让南阳县域各家族管家、里正等人到县衙学习土法沤肥方法。
同时还重金聘请了徐家村里正徐大鹏以及徐海春作为主讲人,给各地管家、里正仔细讲解土法沤肥堆肥以及施肥要点。
羡煞了徐家村一众人。
徐家村村民与有荣焉,不过就是吕婆子万氏,妒忌得天灵盖都快要冒火了!
恨不得立马到徐海春家放一把火,把徐海春家给烧得一文不剩!
妒忌扭曲的心灼烧着万氏的心,想到娘家那边一些游荡不务正业的青年,万氏一时头脑发热,和吕婆子扯了个借口,拎着个布袋子便往娘家方向去了。
而县里的韩县令等了差不多半旬,才等来了自家大伯户部尚书派人送来的信儿。
“稍安勿躁!”四个大字力透纸背。
韩县令毕竟也是在官场摸爬打滚十多年的人,稍一思索,便知道肯定是朝中成国公他们下绊子了。
不过真金不怕火炼,韩县令信心十足。
待得了自家大伯的信后,便把此事丢在脑后,接下来的日子紧抓农事生产。
几个月后秋收了,到年底收税的部门一核算,整个大景十三州府四十八个县,唯独南阳县早早便把赋税收齐上缴国库。在大景那是首屈一指,令人瞩目。
当然此是后话,暂且不提。
而徐家村这边,因为徐海春不仅要到县衙教习各乡镇大族管家里正讲解土法沤肥,还被一些大族管家重金请到他们那儿实地指导堆肥手法。
当然,明月也提前和徐海春说了,因为现在夏天天气太热,土法沤肥时长可以缩短三分之一时间。
当时呈给县令的帖子上也注明了不同气温对应的沤肥时长。
六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明月一时间无所事事,便开始琢磨弄点啥新鲜菜色了。
不然,这嘴里吃着五花肉焖酸笋、豆皮炒五花肉、水煮肉片等都觉得没新鲜感了。
妥妥一枚“喜新厌旧的渣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