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错充分利用信息不对等的有利条件,在全军大造舆论:
“我等伐鲁有功,却无锱铢之赏。废太子魏申,趁大军出征期间,发动政变,大搞叛乱,弑父屠弟,人神共愤!”
“废太子篡夺王位,因魏错忠心,故必欲见诛。错欲以一人之首级,换全军之安全,自今日起辞去主将之职,自请伏罪,由副将率领诸军,回师大梁。”
这一招发动群众相当见效,魏申当年西河大败、太子被废多年,这些是举国皆知的事实。
在魏军士卒的认知里,魏申上位,唯一一种可能就是篡位夺权。特别是老王与太子先后殒命,就更符合阴谋论的猜想与揣测。
魏错一番以退为进,成功激起了全军的复仇斗志。
再加上忠于魏错的副将、校尉等人的私下发动,众军齐聚军营,高喊口号,要求魏错带领大家勤王大梁,拨乱反正。
魏错几次三番不肯,更将全军的情绪一点一点撩拨得如同野火一般,一发而不可收拾。
关键时刻,魏错终于走出营帐,只见他重甲之外,一身重孝,一副为老王和太子服丧的模样,更使全军的求战之心达到了高潮。
魏错登上营中敌楼,振臂一呼,全军肃静。
魏错进行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说,总结了魏申篡夺君位、残害黎民、祸乱朝政、有功不赏等等等等十大罪状,提出“为先王复仇、为太子复仇”的战斗口号。
副将与众校尉深谙气氛组的重要作用,立即振臂高呼:“为先王复仇!为太子复仇!”
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群体规模越大,从众心理越明显。十万“复读机”的效果非同小可!
当“为先王复仇!为太子复仇!”的口号越喊越响,全体士卒不加思考地参与到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与跟风进程中,几轮口号喊下来,全军热血全部沸腾了!
正当此时,公孙喜派出的使臣迎着魏错军的前锋来到,他不识时务地在营前高呼:“求见太尉!”
公孙喜这招“明升暗降”的鬼把戏,魏错看得清清楚楚,若是贪恋这一点点虚名,他魏错就不会悍然起兵了。
强兵一起,势不可收!
既然使臣来了,也不能不让他发挥点作用,于是魏错大手一挥:“斩,祭旗!”
使臣血淋淋的脑袋被拿来祭旗,也亮明了魏错与魏申伪政权势不两立的态度,更坚定了全军拨乱反正、伐罪平叛的决心。
至此,一场堪称完美的战前动员达到高潮!
魏错面色凝重地站在高处,他那威严的目光扫视着眼前的大军。只见他大手一挥,高声下达命令:“众将士听令!诛逆贼、复王仇,就在今日!”
十万大军,全部戴孝。校尉以上军官,重甲之外,罩素袍;普通士卒则在头上缠一条白色麻布,在戈、矛、戟、殳等兵器上系一缕白色布条。
一眼望去,全军缟素,场面壮观,杀气蒸腾。
前锋抵达鸿沟,鸿沟舟师早就奉令封锁渡口,没收船只,严阵以待。
魏错派出使者,对守卫鸿沟的魏国舟师一番威逼利诱。
舟师守将权衡利弊,揣时度力,自忖不是魏错的对手,更不愿自己的舟师实力受损,于是干脆降了。
鸿沟防线不仅没有发挥作用,而且舟师全力以赴帮助魏错过河,使魏错大军围攻大梁的速度更快三分,令公孙喜备受打击。
十万魏军将大梁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全军缟素的造型,如同一夜之间,天降大雪,人人白头,对城上守军的心理触动非常之大。
公孙喜战前曾制定四策应对。事到如今,使臣被杀,鸿沟被破,前两策未发挥任何作用,已经全数崩塌。
至于第三策,公孙喜曾寄希望于坚壁清野,耗退魏错。没想到的是,魏错全军刚刚伐鲁大胜,从鲁国夺取了大量粮草,掳掠了四万余青壮劳力,根本不受任何影响。
眼下,只能寄希望于第四策能够发挥作用了,希望汉国援兵能够尽快赶到。
当初被公孙喜派向外围的亲信一见大梁被围,立即启动求援计划。
然而,魏国周边,西有三川郡,西北有河内郡、东北有邯郸郡,全部都是汉国新得国土,三方距离都差不多,该向谁求援呢?
公孙喜当初下达的命令是:就近向汉求援,但并没有指明向哪一部求援。
此人与汉国没有打过交道,但对于孙膑却是非常熟稔。因为孙膑曾任大梁守,大梁城就是在他的手中富裕起来、强盛起来,并最终成为魏国新都的。
他曾在大梁城中为官,对于孙膑的仰慕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恰似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于是,自然而然地,此人快马直奔邯郸,求见孙膑,送上了以新王魏申名义签署的求援信。
孙膑一直在关注着魏国局势的变迁与动向,邯郸郡、河内郡军民早就枕戈待旦,全副戒备,随时可以出击。
今天又接到了魏申的求救信,更为出兵的正义性提供了保障。
孙膑认为魏国局势糜烂之快,出乎意料,灭国之战必须尽快提上日程。
孙膑立即飞鸽回报汉王俱酒,提出了自己的一揽子军事计划。
********
长安,未央宫。
汉王俱酒在等一个人,在等一个消息。这个消息不是来自魏国,也不是来自楚国,而是来自汉国内部,来自大司农许犯。
汉王在灭韩之后,利用三国争相求和之机,给了全国、全军一个缓冲期。
为什么?为什么不大举进攻,为什么不一鼓作气、乘胜追击?
因为面临着粮食问题!
战国时代,战争的进度始终与粮食的供给息息相关。
列国之间的大战往往是间歇性的,一直未能摆脱“攒粮——打仗——缺粮——退兵——再攒粮——再打仗……”的恶性循环。
汉国初期的战争,有南郑盆地成都平原的粮草支撑;随后的战争,又增加了河南地垦田粮草的支撑;到后期,又增加了关中平原的粮草支撑。
尽管有这三大产粮地的粮草后备,但仍不能支撑起汉国连续不断地用兵。
究其原因,主要和汉国的征服策略有关。
与历史上传统的“征服、压榨、剥削”套路不同,汉王俱酒为了尽快使被征服的土地臣服,不仅没有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反而是开仓放粮、轻徭薄赋。
这种策略非常有助于被平定土地的安定与归心,但十分考验汉国的国力与储备。
这个时候,汉王就寄希望于扶桑来的玉米、土豆、红薯等种子尽快达产、达效,通过一波粮食品种的大爆发,来应对战国形势的大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