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五年?你这表演的还真像刚从古代穿过来的,元朔五年不就是公元前124年吗?]
[这一年汉朝派大将卫青,还有其他将领等率兵出击,大败右贤王,还俘虏匈奴裨小王10余人,民众1万5千人,牲畜100万头。]1
淡金色屏幕后面的汉武帝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今年!
确实,卫青带领大汉的军队取得胜利,消息传回来之后,他激动的差点没睡着觉。
也是有了这次的大获全胜,他才对接下来对战越来越有信心。
而且这次大汉还有神迹相助,他已经让人秘密研究了火药,火炮,还有各种厉害的武器。
到时候大汉和匈奴之间的战争,就不是依靠人力来堆积了,而是依靠新式武器!
而且让汉武帝更加有信心的,匈奴那边虽然也能看到神迹,但是那边的人居然不能从积分图书馆里面购买书本。
这也是前几天汉武帝无意中得知的,刘彻原本觉得,匈奴那边和他们一起观看神迹,还能买到各种“神书”,以后汉朝攻打匈奴一定比较艰难。
毕竟神迹可是不分彼此,普天之下的人都能看到。
没想到匈奴那边的细作,竟然传来了这么一件令人振奋的消息!
当然,他现在的关注点还在未来的天灾这里,比如今年就发生了大旱,汉朝不少百姓都被饿死,他在痛心的时候也有些无可奈何。
他们汉朝的生产力还是太低了啊!
汉武帝已经熟练的想到了生产力这个词,觉得那些现代人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可不就是因为生产出来的粮食,关键的盐和铁也不充足,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就是一场灾难。
[公元前124年,五年春,大旱。
公元前120年,山东大水,民多饥乏。
公元前117年,雨水亡冰。]
[公元前114年,夏四月,雨雹。关东郡、国四十馀饥,人相食。
公元前109年,上以旱为忧……公元前108年,雨雹,大如马头。]
[公元前107年,夏,大旱,民多渴死。
公元前105—103年,蝗……]
史官们在后面奋笔疾书,汉武帝则是怔愣在那里。
他看着这一年又一年的灾难,已经能够感受到当时百姓们的绝望。
这些看起来不过在史书上有着寥寥几笔的记载,可是真正的发生在现实中,就是用一条又一条性命堆叠的。
若是以前,刘彻肯定不会先想到那些百姓们如何绝望,而是会焦急的思考用什么方法来平复,来镇压这些人。
然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神迹盘点,他是真的把民心这个词,放在了心中。
得民心者得天下,他想要真正的得到这个天下,得到天下百姓的信服,也要把那些人放在心中。
不仅汉武帝,就连那些大臣们也是无声的沉默,因为都想到了这些天灾带来的后果。
“对了,我记得是不是有一本“神书”,上面记载着各种高产作物?”汉武帝突然问道。
那些从积分图书馆里面购买的书籍,汉武帝都命人研究了,他是坐拥天下的皇帝,当然不需要自己出手。
但一些记忆尤深的细节,他还是有着印象的。
当时有一本书里面提到了不少高产作物,比如说红薯玉米土豆之类的作物。
不过那些作物大多都是在明朝时期传入中原的,听说是一个叫做郑和的人,去西洋宣扬国威的同时,带来了很多东西,这些高产作物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那个时候,刘彻并没有把这个当做要紧的事情,他一门心思把注意力放在火药上面,致力于研究杀伤力强大的火药,去对付匈奴。
然而现在看来,哪一方面都不能少,他们大汉在强兵的同时,百姓们也得吃饱穿暖,活下来才行。
只有人口多了,他才有更多的军队啊!
汉武帝想到这里,更加羡慕后世的乾隆了,三亿多的人口,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但是仔细想想,清朝在明朝后面,那些高产作物肯定也传进来了,大清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那些作物。
这么推测,那也能理解。
刘彻意识到这一点,不禁有些心头火热,明朝能够下西洋,他们汉朝也能!
只要找到这些高产作物,一定也可以养活这么多人,让汉朝成为整个世界最为强大的国家!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武帝看着浅金色屏幕上面的倒计时,迅速地翻找着评论区,打算找一找明朝的那两个皇帝。
上次神迹结束之后,他还见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露头了呢,在那里询问如何避免太子早逝的问题。
就算郑和不是朱元璋时期下的西洋,但他就不信朱元璋不心动!
随着手指迅速滑动,他很快就翻到了朱元璋所在的评论区。
明朝。
朱元璋一边看着面前的屏幕,一边听着台阶下面的人报告。
“陛下,逃跑的元顺帝已经被抓回来,元朝丞相也被俘虏,我军大获全胜!”
身穿银色甲胄的将领面色激动,这次连元顺帝都被抓回来,未来的中原就是大明的天下!
不过他讲述完这些振奋人心的喜事,又面色一转,脸上带着悲痛。
“不幸的是,常遇春将军在回师途中病故。”
“不过,常将军说了,他能够见到大明即将崛起,也死而无憾!”
台阶上,朱元璋猛然抬头,面色带着不可置信。
常将军不过四十岁的年龄,怎就病故了!
听到这个震惊的消息,朱元璋好半天都没缓过神来。
跟着他打天下的人,就这么去了啊!
他眼神酸涩,几乎想要流下泪来。
朱元璋似乎还能回忆起伯仁当时来投奔自己的场景。
身高臂长的男子穿着简朴的衣服,眼中带着明亮的光。
“那刘聚只知抢掠和盗窃,没有远大的志向!”
“但我听说将军是位贤明的人,所以我特意过来投奔,愿为将军效死力!”
“以后将军指到哪里,我愿打到哪里,他日渡江之日,愿为先锋!”
然而这个愿为他效死力,愿为先锋的将军,就这么病去了。
“你先下去吧。”朱元璋心中的喜意都去了大半,他无奈长叹一声。
“来人,拟圣旨!赐常将军葬于钟山之下,朕会亲自出奠,慰藉常将军在天之灵……
追封常将军为开平王,谥号忠武,配享太庙……
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2
一声又一声的传唤,在这片大地上回响。
有些听到传唤的将士,霎时间就落下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