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五十九章

一个消息是大唐在美洲发现了巨大的金矿和银矿矿藏,还找到了一个预计储量超过八百万吨的铜矿。

仅仅是这些金银铜矿便足够大唐未来几百年的货币原料需求。

另一个消息是,琼崖科研所完成精炼铜的电解生产工艺研究,大唐的精炼铜产量将在两年内增加二十倍!

天元四年九月,第一家电解铜厂将在岭南投入生产,大唐将彻底摆脱精炼铜产量不足的困扰,铜制品的价格将大幅度降低。

第一条消息解释了朝廷金库中天量金银的来源。

第二条消息将铜币的稀缺性直接打破,让铜钱失去了作为主流货币的本身价值。

朝廷拥有天量的金银储备便拥有了稳定新币制的基础,即便是强行推行新币,也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新旧货币的兑换,而且还有能力解决官发债券的兑付问题。

精炼铜的增产让琼崖侯府掌握了铜的定价权。

朝廷与琼崖侯府合作,强强联合,铜钱退出货币流通领域已成既定事实,民间想要拒绝新币制已经不可能了。

别的不说,只要琼崖侯府把铜价压到低于同等重量铜钱价值的程度,开元通宝原有的价值就会大幅度缩水,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不管琼崖侯府会不会这样做,提前把手里的铜钱换成与铜本身价值脱钩的新币都是避免损失的最佳选择。

关于铜币与银币不能自由兑换金币的原因,吴正义也给出解释。

新币制是以黄金作为价值基础,如果国库的黄金大量流失,就会增加新币制体系下的货币兑付风险,降低朝廷对货币体系的管控能力。

无论是旧的铜钱还是新的货币,都存在着超发的可能,为了尽可能避免货币超发引起的通货膨胀,新币制必须以黄金来作为最终的货币价值锚定物,朝廷才能以金币的流通判断出市场上的真实货币需求量,稳定住币值与物价,让百姓的生活和商业经营可以健康有序的进行。

至于说货币超发的后果,大家可以参考已经崩盘的债券市场。

人们总结吴正义的话,得出一个结论:

新币制的推行是为了大家好,要是不相信新币制,出了问题我和皇帝可是不管你们,别指望琼崖侯府会再出面收拾残局。

对于新币制,大部分人都在观望。

不过在债券危机时吃过大亏的海商可不管其他,他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没有后顾之忧的新货币体系的支持。

毕竟海贸收回来的很多货款都是各种货物,海商们处理这些货物要自负盈亏,新币制出现,他们就可以用比较稳定的货币参考来进行结算,让运营成本和风险大大降低。

所以银行一开始兑换新币,海商们便积极响应,把手中作为暂时结算凭证的银行贷款票据和取款票据换成了新币。

朝廷宣布,所有朝廷官员和雇员的薪资发放都将是新币。

琼崖商会、长安商会、邮驿司、市舶司和各地府库先后宣布接受新币的商业交易结算、赋税缴纳、进出口结算。

很快,市面上便开始出现了大批的新币流通。

吴氏商行和李氏商行旗下商号更是宣布只接受新币作为交易结算货币。

两家商行,一个握着大唐商业的半壁江山,一个握着大唐六成的粮食交易市场,人们的生活根本离不开它们。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接受新货币,买生活用品和粮食都要先去兑换新币。

年底缴税时,更是人人都要去兑换新币。

在半强制性的推动下,到天元四年二月底,新币在市场上已经占到了三分之二的货币流通规模。

可以说,币制变革已经成功了一多半,剩下的就是等待时间来改变人们的货币使用习惯。

吴正义搞定新币制推行,把李世民、李承乾、李恪、马周、刘席、阎立本、杜构、长孙冲、宋光和黑齿常之等人叫到一起分......不,是开会!

是开会总结讨论债券市场崩盘带来的惨痛“教训”!

至于说为什么两个海外雇佣军团的负责人也来了......当然是两人发布的那些不靠谱的海外开发债券!

虽然朝廷不追究了,但是他们依然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会议上,吴正义的态度十分嚣张,把李二骂成了老而不死的贪心地主老财,一脚踹翻了李承乾的椅子,把从头到尾没有露过头的阎立本骂的狗血淋头,一把年纪的马周、宋光和黑齿常之在他口里成了屁事不干只知道裹乱的猪队友。

李恪、杜构和长孙冲就更惨了,被吴正义揪着耳朵训了一个多小时,耳朵差点被薅掉。

可即便是吴正义如此嚣张,但是参会的人却都是兴高采烈,没有丝毫生气的样子。

没办法,吴正义他给的实在是太多了呀!

多到两个皇帝都要肝儿颤的程度。

等吴正义撒完泼,李世民才开口说正事。

“表弟,咱们这次赚了多少?”

他眼中充满着期待。

吴正义横眼道:“着什么急,还能少了你一个子儿是怎么滴?”

“朕只是想知道你搞得这次金融战战果如何。”李世民笑道:“你知道的,朕多年不打仗了,参与一下你这个新战场,难免好奇嘛!”

“参与?表哥,你从头到尾都在外面旅游,你参与什么了?”

吴正义一句话把他给堵了回去。

见他脸色变了,吴正义对坐在一旁打瞌睡的黄善崀道:“老黄,把分配名单给表哥看看。”

他又对李世民道:“表哥,总数你就别关心了,反正你只要知道,皇家再有钱也没弟弟我有钱就好。”

李世民不愿意搭理他,接过黄善崀送上的单子看了一眼,脸上的不爽瞬间消散:“表弟呀,你果然是咱大唐的财神爷!”

“这下,大唐的经济算是稳了!”

吴正义摇头:“事情还没结束呢。”

李世民不解:“账目都理清楚了,怎么还没结束?”

“我说的三件事只完成了律法制定和新币制推行,还有最难的产业升级没做呢!”

吴正义看向其他人:“我决定向内陆做第二次技术扩散,但是这些技术已经超出了其他地区太多,我不希望这些技术扩散到大唐以外,尤其是倭国、天竺还有大食。”

宋光起身,正色道:“师父放心,只要弟子在天竺,我们大唐的技术就算是流出去,弟子也能追回来!”

黑齿常之也起身:“某可以保证,朝廷说让某做什么,某就做什么!”

李承乾皱眉,问道:“表叔,您的意思是?”

“你想的没错,火药和坩埚炼钢的技术已经传到了大食,具体的传出途径现在还不清楚。”

闻言,在坐众人都是一怔。

李世民担忧道:“技术封锁太难了,表弟,你公开授学,很多知识根本无法杜绝流向他国。”

吴正义却是很轻松,笑道:“火药和坩埚炼钢法只不过是初级的不能再初级的技术,只要有心,总能从我编写的课本里逆推出很多技术原理。”

“不过这不重要,知道技术原理和转化成实用产品中间还有很大的距离。”

“火药虽然用穷举法就能试出最佳的配比,但是没有配套的材料生产和机加工技术,大食人最多是有了一种攻坚的武器,而且还不一定好用,这一点我倒是不担心。”

“坩埚炼钢法也是一样,大唐现在的钢铁产量早就不是其他国家的人能想象的,对我们没什么影响。”

“说句大话,就算是我的学识全都传出去了也不要紧,他们没有时间建立起琼崖的完备体系。”

李承乾问道:“那表叔是在担心什么?”

吴正义笑道:“我什么都不担心,只是怕大唐会承受不了产业调整带来的冲击。”

众人心中稍安。

只要大唐的优势在,他们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产业调整,还能出什么大事?

不过与吴正义深谈过此事的李世民却显得忧心忡忡。

“表弟,连你也没办法控制吗?”

“可以控制,以我的身体状况,大唐有三十到五十年的时间来应对资本的野蛮生长。”

李世民松了一口气。

吴正义看向李承乾:“皇帝,这次的经济危机就是我给你和朝廷打的样,你要记住,不管涉及到的利益有多大,涉及到的人有多少,只要是不健康的失控出现,你都不要手软。”

“我现在唯一担心的就是到时候你下不了手。”

李承乾沉思片刻,说道:“表叔,您的话我记住了,不过我还是不太明白您说火药和坩埚炼钢技术流失是为了什么?”

“居安思危!”

吴正义言简意赅,坐下之后不再言语。

接下来,黄善崀将几张大额兑换单分给了在场的人。

李恪代表民部,拿到了一百二十万金币和三百五十万银币。

长孙冲代表市舶司,拿到了三十九万金币和四十二万银币,以及五十万两的现货白银。

阎立本代表工部,拿到了七十万金币、三百万银币和两千万枚铜币。

杜构代表邮驿司,拿到了十万枚金币、一百五十万枚银币,以及武德、贞观两朝的纪念金币各五千枚。

宋光拿到了军费银币五十万枚和铜币一千万枚,还有价值十万银币的各种面额的辅币。

黑齿常之拿到了军费五十二万枚银币、铜币三千万枚,各种面额的辅币价值十五万银币。

李世民拿到了金币三十万枚,银币十万枚。

剩下的钱是李承乾和吴正义平分,两人分到手的财富数量没有注明。

但是在场的人都知道,那绝对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天文数字。

只是两个对钱没什么概念的人完全没有把这些钱财放在心上,把钱往大唐银行的金库里一堆,就去各忙各的了。

朝廷和琼崖侯府到底在这次的经济危机中赚到了多少钱没人知晓,但是人们发现,朝廷各部突然就抖起来了。

民部一口气兑付了价值一百七十五万银币的官发债券。

吏部给朝廷所有官员和雇员加了薪资。

礼部开出丰厚的报酬,邀请各地的大儒、史学家到长安,编写完善新的礼典和武德、贞观两朝的史书。

兵部大手一挥,完成了全部一线部队和二线的装备升级,还给开始给士兵发补助了。

司农寺豪掷万金,宣布在大唐东南西北五个季候区新建立九个完善的育种实验基地。

蓝田教学城第一次从朝廷拿到拨款,老旧的校舍开始翻新。

朝廷向各地学校拨款七十万银币,减免学生的课本费用。

邮驿司宣布再次分家,将旗下的医疗业务交给太医署管理,并宣布将新建一条金城直通大宛榷场的长途电报线路。

工部最牛,结清了之前所有的工程款和材料费用,成为朝廷唯一一个没有亏空的部门。

朝廷大笔花钱,市场自然跟着受益。

刚刚走出危机阴影的大唐经济逐渐恢复活力。

大唐再一次恢复平静。

当然,这个时代本就不平静,貌似除了大唐,其他地区都是纷争不断。

在边境上与西突厥耗了几年的大食终于是耗不下去了。

在大唐的调停下,大食与西突厥、吐谷浑握手言和,双方撤兵,将边境附近二十里的区域划为缓冲的无人区,双方关起门来各过各的,老死不相往来。

大唐和大食商议,在大宛榷场开辟了一个货物进出口的快速通道,两国的货物可以免检相互输出,两国的关系逐步正常化。

而大食之所以暂时放弃东扩,原因很简单。

打不下去只是一个借口,实际原因是一些从大唐游学归来的大食人在逆推出火药配方之后,深知拥有庞大火器部队的大唐根本不是大食可以挑战的,两国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尖锐矛盾,大食完全没有必要与大唐争夺什么利益。

而且拥有了火药制造技术的大食有一个亟待解决的大敌就在自己背后,与其和看着很近,实则很远的大唐纠缠,不如打掉这个阻碍大食数十年的大敌来的更紧迫。

就这样,大食的战略出现了转变。

大唐则是瞅准了时机,开始往西方大量运输货物,坐等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