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 > 第1391章 赋税背后,阁臣忠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91章 赋税背后,阁臣忠心

听得崇祯皇帝说出了其中的内情,朱慈烺已是满脸震惊的说不出话来,脑海中一片混乱。

足足过了十数息时间后,朱慈烺这才逐渐的回过神来。

此时朱慈烺的内心,已是被满腔的怒火所填满,满朝文武官员们一个个的哭喊装穷,甚至吝啬的不愿捐献一点钱粮。

朱慈烺还原本以为,满朝文武官员们是真的家境窘迫,是真的没有多余的钱粮捐献出来,只是靠着朝廷发放的俸禄生活着。

可是如今看来,这样的情况只是很少一部分的,朝廷当中大部分的官员,还是非常的家境富裕,甚至富裕到了比皇室的生活还奢侈。

国朝优待士绅,免去了他们的所有赋税;朝廷不与民争利,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三十税一的商税;各地上缴的盐税越来越少,大半都是落入到了官绅士族们的口袋之中。

还有矿税、关税等其他赋税,也是上缴的越来越少,同样都是进入了官绅士族们的口袋里面。

而这对于朝廷来讲,各种上缴的赋税越来越少,那么朝廷的财政收入也就越来越低,自然无法维持正常的朝廷运转。

这也就使得当今的朝廷国库之中,老鼠进来都得含泪出去,实在是穷的拿不出一点钱粮。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儿臣什么都明白了。”

朱慈烺犹如茅塞顿悟一般,脸上的神情逐渐显得平静,心底的怒火也在慢慢的消散,很好的控制了个人情绪。

足足过了好一会儿后,朱慈烺突然向着崇祯皇帝问道:“父皇,既然您已知道朝廷财政的内中隐情,那么为何没有下定决心进行整顿?”

崇祯皇帝沉默了片刻,而后微叹了一口气道:“朕又何尝不想进行整顿,可是遇到的阻力实在太过于强大了,迫使朕不得不暂停下来。”

“阻力?”

朱慈烺有些神情惊愕,问道:“父皇,您遇到的阻力,是满朝文武官员吗?”

崇祯皇帝微微摇了摇头,说道:“不止是满朝文武官员,而是整个天下的官绅士族,其中还包括了朝中的勋贵士族。”

“而以目前朝廷的实力与威信,又如何能够应对整个天下官绅士族们的反对,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稳定,朕才不得不向他们屈服。”

“父皇,您可是九五之尊,又是整个天下的君父,他们怎么敢与您对立?难道他们不怕父皇治罪吗?”朱慈烺很是震惊的问道。

崇祯皇帝无奈一笑,说道:“朕早已看的明白,在这满朝文武官员当中,真正效忠朝廷的官员根本没有几个。”

“他们所在乎的,是他们个人的切身利益,哪会顾及朝廷的任何情况。”

“这......父皇,难道陈首辅、李御史等人也是如此吗?”朱慈烺有些神色惊疑不定的问道。

崇祯皇帝缓缓的闭上了双眼,神情显得很是疲惫,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对于首辅陈新甲,朕的心里还是比较认同的,但就是有点个人的私心。”

“而李御史为官还是非常正直,是忠心于朝廷,能够为国为民着想,值得信任的。”

“还有户部尚书李侍问、兵部右侍郎张伯鲸等人,也还算是忠心于朝廷......而兵部左侍郎魏藻德、礼部左侍郎陈演等人,私欲之心太重......”

听得崇祯皇帝详细分析着一众阁臣们的忠心,朱慈烺的面色显得很是郑重,似乎一字一句都不想错过。

只听着崇祯皇帝继续道:“......勋贵士族当中,英国公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都已忘记了自身的地位,是从而来的......还有你那外公嘉定伯,更是私心极重,当初朕要求嘉定伯捐献一万两白银,却是故意的装穷卖惨......”

“当今的朝臣中,还有榆林郡王也算得上是忠心为民,但却不是忠心于朝廷。”

“榆林郡王?忠心为民?不是忠心于朝廷?”

“父皇,您的意思是……”

对于榆林郡王刘博源的忠心,朱慈烺感到十分的不解,实在有些不大明白崇祯皇帝话中的意思。

崇祯皇帝没有解释,而是反问这道:“烺儿,你可知道在九边之地的延绥镇,当地的军民百姓们都是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吗?”

“这个……儿臣实在不知!”朱慈烺摇头回道。

“你这见识还是有些少了,朕平常让你多去看看大明时报,可以了解一些皇宫之外接触不到的见识。”崇祯皇帝教育着道。

“是,儿臣明白了!”

朱慈烺很是恭敬的低首应是。

崇祯皇帝欣慰的颔首点头,继续刚才的话题道:“朕从大明时报之上了解到,如今延绥镇的军民百姓们,已是完全摆脱了饥寒交迫的生活,每一名军民百姓都能吃饱穿暖。”

“放眼在整个大明境内,又有哪个地方能够做到这样的程度,就算是在富饶的江南之地,也是比之不及。”

“从这一点也就可以知晓,榆林郡王是真正的为民着想,为民谋福做实事。”

听得崇祯皇帝的话语,朱慈烺越发的疑惑不解,当即向着崇祯皇帝问道:“父皇,既然榆林郡王是忠心为民,那为何又说榆林郡王不是忠心于朝廷?”

崇祯皇帝再次轻叹了一口气,随即解释着说道:“因为在榆林郡王的眼里,我大明朝廷根本就不重要,无论是满朝文武官员与勋贵士族,还有我皇室宗亲,都是不如军民百姓们重要。”

朱慈烺大为错愕,心中很是疑惑的问道:“难道他榆林郡王就不知晓,我大明天子代表的可是整个天下,我大明朝廷代表的可是天下万民,这又如何不是最为重要的。”

崇祯皇帝颇为无奈的摇了摇头,心里哪里知晓刘博源到底是如何想的,又哪里知晓天下万民才是根本。

因为在崇祯皇帝、甚至是在满朝文武官员的认知中,只有大明天子才是天下万民的根本。

至于这一切的认知,都是受了朱程儒学的影响,使得崇祯皇帝与满朝文武官员都已忘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只有天下万民,才是大明的根本。

如果天下万民都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那么大明天子与满朝文武官员们,又如何能够安稳的生活着。

不见每朝每代的灭亡,都与天下万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民富则国安,民苦则国乱,这是一个显眼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