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明末的边军小兵 > 第297章 人口骤增,粮食危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7章 人口骤增,粮食危机

在绥德城大败流贼后,刘博源婉拒了知州李成忠的设宴款待,当即带着俘获的流贼,急急的赶回威武城。

此战,刘博源共计俘获流贼十万多人。

俘获了如此多的人口,刘博源自然是要急着赶回去了。

不然的话,哪里有这么多的粮食供应这些俘虏的吃喝呢。

在路上行走了三天后,刘博源等人才终于返回了威武城。

回到威武城的第一件事,刘博源便是召集威武城三地的主官,共同商议俘虏的分配问题。

十万多的流贼,以目前的威武城三地,还是难以吃下的。

但刘博源却又不能放弃这些俘虏。

毕竟没有了活路的流贼,其结果要不就是饿死,要不就是再度为贼。

可一下子收容这么多的流贼,威武城三地的压力还是很大的。

本身威武城三地的现今人口数,已经突破了十万人。

加上收容的十万多人,威武城三地的人口数就骤增到二十万人。

人口的骤然增多,压力自然是十分大的。

因此,刘博源才着急的召来威武城三地的主官,商议流贼俘虏的问题。

游击将军府,官厅内。

“大人,目前的清平堡,最多只能容纳四万人左右。若是再多的话,不仅没地可住,且堡内的粮食也是不济!”

李凤娇在思索了一会后,便向刘博源回道。

“马进,怀远堡最多还能容纳多少人?”

刘博源将目光望向了马进。

“回大人,若是扩建好的怀远堡,最多能容纳两万五千人左右。”马进起身,恭敬的回道。

“张旺,威武城还能容纳多少人?”刘博源又问向张旺。

张旺微微思索了一会后,回答道:“回禀大人,目前威武城已有人口五万六千人,最多能再容纳万人左右。”

听完三人的回答后,刘博源眉头微皱。

在之前,他还一直在为人口的事情发愁。

可如今倒好,开始为人口增多发愁了。

“大人,其实不必为此担忧。”

“既然收容的俘虏没地方可居住,那何不重新筑堡垒寨呢!”

李凤娇说出了自己的主意。

听到李凤娇的主意后,刘博源顿时眼前一亮。

对啊!

竟然威武城三地容纳不了这么多俘虏的居住,那何不重新筑堡垒寨,另建房子就是。

而且这十万多的俘虏,就是免费的劳动力,正好可以充分的利用起来。

当即,刘博源对俘虏进行分配。

威武城分得五万左右的人口,打算建造营堡五座,每座营堡一万人。

清平堡分得人口三万,也建造营堡三座;怀远堡分得人口两万,建造营堡两座。

就此,俘获的十万多流贼,算是合理的分配完成。

接下来,威武城三地就进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大建设当中。

方圆几十里,到处都可见军户们忙碌的身影,整个场面十分的繁荣。

......

正所谓有人欢喜有人愁。

掌管后勤的李大勇就是如此。

眼看着人口的骤然增多,粮食的消耗也在呈着直线上升。

原本今年五月冬小麦的丰收,足以支撑威武城十万人口的半年消耗。

另外还有从南直隶购买回来的粮食,更是满足十万人口的半年之需。

可随着十万多俘虏的收容,将军府的存粮只够半年之用了。

因此,这段时间的李大勇,越发的愁容满面。

他每日捧着各种账册,来回穿梭在各大库房内,统计着所剩的粮草物资。

每当看着粮食物资的减少,李大勇的心中犹如滴血。

这好不容易富起来的家底,又开始要亏空了。

思来想去后,李大勇还是决定将这个问题,抛给刘博源解决。

急匆匆的赶到游击将军府时,刘博源正在逗弄着小儿子刘长乐。

已经四个月大的刘长乐,身形及体重在逐渐增加着。

而且其样貌,也越发的像刘博源了。

见得李大勇进来,刘博源将儿子交给了侍女,让其带了下去。

随后,刘博源招呼着李大勇坐下,又命仆人端上茗茶,这才问起话来。

“大勇,急着找我来,可有什么事情吗?”

李大勇急忙回道:“大人,粮库的粮食快不够用了!”

“不够用?”

“我记得上个月刚收获了冬小麦,怎么就不够用了呢?而且我不是还拨出两百万两银子,去南直隶购买粮食吗?”刘博源疑惑的问道。

“大人,虽说今年的冬小麦丰收了,且还有从南直隶购买的粮食,本是足够一年之用的。”

“但最近骤然增加了十万多人口,粮食的消耗自然就大大的增多。原来足够一年之用的粮食,现在最多也只能支撑半年了!”李大勇耐心的解释道。

刘博源听完后,这才明白缘由。

前些时日收容了十万多的俘虏,粮食消耗也就增多。原本足够的粮食,现在自然是不够了。

去南直隶购买粮食,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而且这也只能解一时之急,并非长久之计。

只有自产的粮食够用,才能缓解粮食危机。

但如今威武城三地的屯田,总共才不到十二万亩。

就算是再开垦出屯田,最多也只有二十万亩左右。

因为威武城三地内,能够种植的土地,也只有这么多了。

至于其他的土地,要不就是一些沙石地,要不就是土地贫瘠,种植的小麦根本无法存活。

那粮食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时之间,刘博源也陷入了头疼中。

细想了一会后,刘博源突然想起两种能救济万民的农作物。

红薯及土豆。

这两种农作物不仅不挑土地的贫瘠,而且产量也十分的高,非常适合救急之用。

在大明的不少地方,已经有人开始种植这两种农作物了。

于是,刘博源问道:“大勇,可知道红薯与土豆吗?”

“回大人,属下自是知道,我们延绥镇就有军户种植。”李大勇点头回道。

“不过,这两种农作物的产量,并没有多高!”

这两种农作物的产量怎么会不高呢?

刘博源心下奇怪。

随后,刘博源立即明白。

这两种刚传入大明没多久的红薯与土豆,其产量确实没有后世时的那么恐怖。

也只有到了康熙时期,这两种农作物经过不断的改良及栽种技术的提升,产量才会大大的提升上来。

但是有一点,这两种农作物对于土地的要求确实不高,就算是种植在沙石地中,也能有收获。

这也就可以有效的缓解粮食危机了。

因此,刘博源当即摆手道:“产量低点没有关系,这两种农作物不挑土地,种在贫瘠的土地里都有产量。”

“这正好可以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不再浪费了。”

“大人,这两种农作物真有这么好?”李大勇疑惑的问道。

刘博源微微一笑道:“好与不好,种下了才知道!”

“大勇,这事就交给你来负责了。”

“是,大人!”

李大勇压下心中的疑惑,接下了这个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