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就算是沙龙他们把耶路撒冷掀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坦克、装甲车的影子,甚至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发现。
与此同时,由于以军大张旗鼓、不计后果的缉凶,以至于圣殿山附近3个以军基地遇袭的事情很快便人尽皆知。
于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一幕出现了。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于4月11号对外宣布,是他们策划并实施了这次针对以军三个目标的袭击。
正当全世界都信以为真的时候,黎巴嫩真主党也站了出来,宣称巴解组织说谎,真正的袭击者是他们。
在这之后,几乎所有的反以武装都跳了出来。
不是宣称自己是袭击者,就是宣布对袭击事件负责。
这种行为用二十一世纪的说法就是蹭热点。
毕竟一次性消灭7000名以军可是天大的战绩,这会让那些反以的阿拉伯青年们热血沸腾,说不定就会大举加入他们。
对于组织的发展和壮大意义非凡。
可惜的是,巴解组织也好,真主党也罢,都只能耍耍嘴皮子,没人能拿出切实的证据。
所以时间一长,谎言便不攻自破。
那么真正的袭击者沙梓杰呢?
此时的他已经去了特拉维夫。
针对第7装甲旅和毒蝎飞行中队的袭击,都发生在9号晚上、10号凌晨的这段时间。
具体过程没什么好说的,就是人员全部消灭,东西挑好的、有用的收了一箩筐。
对幽灵特战旅的袭击,实际上从9号下午就开始了。
没错,使用的招数就是水塔投毒,所投的还是屡试不爽的砒霜。
因为水塔被伪装成了大树,所以即便是光天化日,身穿吉利伪装服的沙梓杰也能顺利的爬到水塔的顶部。
向蓄水池中投放的砒霜也绝对“量大管饱”。
这样一来,只要这里的以军士兵晚上吃饭喝水,就肯定会被毒翻在地。
天黑之后,沙梓杰先是把外围尚未换班的哨兵都清理掉,接着又把电话线剪断。
这才逐个营区进行检查,毒发身亡的自然置之不理,没中毒或者中毒较轻的,就用消声手枪干掉。
还好,没吃饭没喝水的毕竟凤毛麟角,沙梓杰没费几发子弹,就完成了清场。
确认幽灵特战旅的这两千多人都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幽灵”,沙梓杰才将这里的武器装备和物资搜刮一空。
然后扬长而去。
令贝京、沙龙等人想不到的是,沙梓杰其实是在以军对耶路撒冷封锁之后才离开的,还是光明正大离开的。
他以希曼·白兰度的形象,持希曼·白兰度的美国护照,开着一辆偷来的凯迪拉克车,顺利的通过了数道以军的哨卡、检查站。
于4月10号下午抵达了特拉维夫。
不过在抵达后,沙梓杰就直接找了个酒店,痛痛快快的洗了个澡,再痛痛快快的睡起了觉。
在特拉维夫,沙梓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目标。
首当其冲的就是到地中海沿岸的维赫尔庄园,把以色列600多吨的黄金储备给捞到手。
再有就是把手里的28亿以色列谢克尔给花出去,要么换成美元等其他货币,要么换成粮食、机械等物资设备。
就是都买废铁也合算。
除了这两个和钱相关的目标,沙梓杰在特拉维夫还有两个政治上的目标和一个军事上的目标。
两个政治上的目标都很简单,那就是要把美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和英国驻以色列大使馆给彻底炸掉。
里面的人员当然也全部消灭掉。
军事上的目标也不复杂,那就是要将位于特拉维夫和拉马特甘之间的一处以色列大型军火库,以及一旁的一座军工厂给端掉。
炸美国佬和英国佬的大使馆,沙梓杰出于几方面的考量——
一是为上一世华国驻前南大使馆被炸报仇。
二是破坏以色列的国际环境。
三是进一步激化该地区的各种矛盾。
矛盾越激化、冲突越激烈,到时候他来搞事情就会越顺利。
英国佬是巴以乱局的始作俑者,是他们在这里殖民的时候让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的。
所以,沙梓杰也将英国驻以色列大使馆列入了袭击的目标。
至于军火库和加工厂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在削弱敌人的同时壮大自己,绝对是一件爽歪歪的事情。
目标是有了,但实施的顺序却要讲究策略。
于是在满血复活之后,沙梓杰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28亿以色列谢克尔都花出去。
如果先搞别的,势必让特拉维夫乱成一锅粥,到时候再想花钱可就难比登天了。
不过花钱这件事,显然也不宜公开进行。
毕竟在耶路撒冷将这些钱捞到手没几天,这个时候大张旗鼓的往外花,完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
等于在告诉以色列军警:“事情是我干的,来抓我呀!”
所以只能暗地里花,但前提是要么找到黑市,要么是找到靠谱的中间人。
不过这两个前提也都挺难的。
好在沙梓杰并非凡人,还有催眠技能加持,仅仅用了两天就找到了靠谱的门路。
因为以色列常年战乱,国内的一些有钱人常常会在大战前往国外跑,安定的时候再回来。
这些人经常有大额兑换外币的需求。
而且这里也有许多靠战争发财的人,三教九流的都有,很多钱也是见不得光的。
这些人经常有洗钱的需求。
于是,在以色列的经济中心特拉维夫,就有专门从事兑换外币和洗钱的公司和个人。
同时,沙梓杰还找了几家外贸公司,大量购买以色列的蔬菜、水果,还有药品、服装鞋帽。
鉴于全球约60%宝石级钻石都是在以色列加工的,沙梓杰也购买了一些钻石。
就这样多管齐下,折腾了一周的时间,沙梓杰总算把这28亿以色列谢克尔全都花了出去。
其中的三分之一被换成了美元、英镑、法郎、马克、里拉、瑞士法郎等可国际兑换的货币。
剩下的三分之二则被换成了各种商品、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