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投降不投降也有一些区别,投降的可以更快的解脱,仅此而已。
当然,跳海的越军也好不到哪去,因为迎面开过来了一大队快艇。
近千名南越复国军的弟兄们,同样在照明弹的辅助下,用子弹收割着水中越军的生命。
20分钟之后,战斗全部结束。
因为派出去的哨兵没有发现异常情况,所以沙梓杰就又安排大家打扫战场,然后在港口的一些关键位置埋设了炸药。
“轰——”
随着一连串的剧烈爆炸,岑山港也步了之前那些港口的后尘——废废了!
和之前那些港口不同的是,在岑山港这里有名越军为港口殉葬!
在彻底搞定岑山港之后,沙梓杰并没有急于撤退,而是先让海军上了岸,打扫完战场之后,就由黎复国和牧林风带领大军直奔岑山市区。
和在越南南部时一样,干掉地方军警,以及政府官员,再抢抢东西搞搞破坏。
反正派出去的哨兵没有发现异常,而且南越复国军是6000人的总兵力。
即便和越军一个整编师的主力不期而遇,也不会落了多少下风的。
等弟兄们离开之后,沙梓杰再把直升机、快艇,还有越军的火箭炮等装备全都收了起来。
岑山市归属于清化省,距离省会清化市的距离还不到20公里。
清化市矿产资源比较丰富,这里建有越北地区最大的水泥厂,军工方面也有一家专门生产炸药的工厂。
此外,这里农、林、渔、牧一应俱全,农业十分发达,因而除了建有一处大型粮仓,还有几家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压缩饼干和军用罐头。
去年黎复国在越南当特工的时候,就到清化市来采集过情报。
所以在和沙梓杰进行了汇报之后,沙梓杰就大手一挥,“连夜进攻清化市!”
而且在上了一号公路,但凡遇到桥梁,都会在通过之后布设炸药给炸掉。
……
“你说什么?我们在岑山设下的埋伏被南越复国军识破了?又损失了多兵力?”
“是的,而且还损失了15架武装直升机、70多辆远程火箭炮、18个蛙人……”
“啪叽……稀里哗啦……”
3月23号上午,在黎笋府邸的地下会议室里,听着文进勇汇报的一长串数字,越共领导人黎笋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直接摔了茶杯。
“废物!都他娘的是废物,华国人打进来祸祸一圈没事人一样走了,腾龙同盟军打进来占领了咱们三个省,还被只有几千人的南越复国军这样的小股武装给搞掉了十几万、快二十万的主力,你们怎么还有脸活着?都死去得了!”
对面的黎仲迅、文进勇、黎玉贤、武元甲等军方高层人士,都一脸惭愧的低下了头。
怨不得老大黎笋发脾气,进入1979年之后的这两个多月时间,他们实在是太憋屈了、太倒霉了,喝凉水都塞牙、放屁都砸脚后跟。
自从南越复国军在大叻出现,他们这些人几乎就没过着一天好日子。
除了南越复国军的兴风作浪,华国和腾龙同盟军也趁人之危出兵越南。
别看华国军队没占一寸越南领土就撤回去了,但所过之处几乎全被夷为平地。
有用的东西也全部运走了。
关键是在与华国和腾龙同盟军作战的过程中,越军加在一起也损失了20几万主力。
还好,华国撤退了,腾龙同盟军得了西北三省之后也暂时消停了。
如果他们继续对越南用兵,那即便越南把柬埔寨境内的大军全部调回,也可能无力回天了。
“为今之计,我们要集中所有在柬埔寨境内的力量,加大对民柬残军的清剿,同时,让我们扶持起来的韩桑林政府,也派兵参与,对他们要加强训练,争取在一周之内,调20万人回来,别的不说,河内的卫戍兵力已经严重不足了!”
黎笋说的这些的确都是事实。
包括出师未捷身先死的308师,再加上在岑山港被歼的一万多名越军,都是从河内派过去的。
眼下,保卫河内的总兵力只有不到3万人,的确兵力不足。
“领导,除了兵力,我们的武器装备、油料、物资上的储备也不多了!自从在岘港出事之后,苏联人对我们的援助越来越少,几乎是杯水车薪啊!如果继续如此,仅凭我们现有的储备最多能坚持到五一,前提是这些储备不被南越复国军所破坏!”
出言提醒的是武元甲,因为昨晚南越复国军在岑山河清华两市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和洗劫,所以也着重予以了强调。
“知道了!”
其实黎笋深知会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这段时间他可没少给勃列日涅夫打电话诉苦。
但即便望眼欲穿,也迟迟没有等来苏联干爹的援助。
一方面苏联对上次岘港的事依然耿耿于怀,不但损失了5艘主力舰艇,还造成了1300名苏军被俘的恶性事件。
最后不但出了1300万美元的赎金,还让华国人从中插了一杠子。
另一方面是南越复国军在越南境内大范围的破坏机场、码头,在没有将这支武装力量消灭之前,苏联人也不太敢向越南大规模运送援助物资。
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年前沙梓杰在苏联搞得太狠了,在一定程度上让老毛子伤了元气。
伤元气这种事,只有靠时间去慢慢治愈。
也就是说,老毛子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恢复元气,在这段时间内向外援助那就是在透支。
要知道苏联现在可不止越南一个小弟,还有东欧七国和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等一大堆。
这个给点,那个送点,加在一起可就不是一个小数字了。
而在华国、腾龙自治区出兵越南之后,越南败得一塌糊涂,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这也让一部分苏联人对越南失去了信心,认为他们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是怎么填都填不满的无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