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我的姑父叫朱棣 > 第二百八十八章 真宰相,徐景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八十八章 真宰相,徐景昌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二百八十八章真宰相,徐景昌朱棣接过了朱高炽的题本,拿在手里,一边看着,一边随口道:“老大说了什么,你觉得可行吗?”

徐景昌道:“陛下,这个臣说不好,问题就摆在这里,要不要下药治病,还要陛下定夺。”

朱棣哼道:“这叫什么话?有病了还能不吃药?”

徐景昌幽幽道:“是病必要治,是药三分毒!”

朱棣又语塞了,徐景昌似乎是说了句废话,有病能不治吗?国家有了弊病,能不解决吗?但谁也不是天生神医,可以三副药保证治好,药到病除。

药方开错了,吃下去病人会死。

治国的办法错了,国家会完蛋。

没有那个金刚钻儿,别揽瓷器活。

如果不能弄得更好,就最好别瞎折腾。

偏偏朱棣是个不信邪的,他看了看群臣,就对着刑部尚书吕震道:“太子说要增设断案官,要负责地方的案件,替百姓伸冤,你怎么看?”

吕震脸色骤变,瞬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他跟徐景昌讲,不同意针对刑名官吏进行考核……道理很简单,如果真这么干了,地方上适用,也必然会扩展到朝廷,然后刑部上下都逃不掉。

他这个刑部尚书,万一通不过考试,那可就糗大了。

所以哪怕他是太子的人,也不能答应。

奈何徐景昌太过分了,他把江西的烂事先抖了出来,层层叠叠,真的要追查下去,他也别想全身而退,搞不好甚至会身首异处。

这就是徐景昌的厉害之处,他坐上了通政使的位置,就能充分利用这个地位,主导议事的流程。

就比如这一次的情况,上来直接讨论朱高炽的建议,江西的事情,就会面临群臣的集体反对。

可现在的局面,让他们投鼠忌器,心中忐忑,想要阻挠,就要替江西的烂事负责,可问题是谁又有八十一颗脑袋?

“陛下,地方上案件积累,数量惊人,虽然有按察使司,但依旧不免疏漏,臣也是苦思冥想,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太子殿下的计策可行,臣鼎力支持。”

很显然,吕震已经没有胆子反对了。

徐景昌笑道:“吕尚书,情况是这样的,你说了地方有按察使司,可州府县城,这些都是由主官一人负责,最多让县丞和主簿等人过问……说来说去,都是取决于主官。偏偏大多数主官科举出身,不通刑名,只能靠着师爷从旁协助。师爷又非正式官吏,这里面的弊端不需要多说。太子殿下主张考试,就是想将刑名大事,专门交给一个负责的官吏。刑部,按察使司,也包括督察院、通政司,我们都有了调阅案卷的权力,可以追查案子是非,不至于说不清楚。”

徐景昌侃侃而谈,已经封死了任何可能,吕震想反驳,也根本无从反驳。

“定国公是明镜,既然如此,刑部无有不可。”

“等等!”徐景昌拦住了他,“吕尚书,伱先别忙……其实我注意到,太子殿下说了,他去乡村走访,发现不管多离谱的说法,民间都有人相信。归结起来,朝廷的力量根本下不到乡下,皇权不下县,士绅管四方。如此一来,就算有好的政策,为了百姓着想,也根本做不到。谈到了刑名这一块,也是老生常谈,就是朝廷官吏不够,又为了宽仁治国,不愿意大肆杀戮,就把许多民间的事情,交给了大户负责,所谓宗法治理,就是这个道理。”

吕震忍着头壳疼,也不得不点头,“定国公所言极是,当务之急,是要怎么办才好?”

徐景昌道:“我是这样想的,考试选人,不可改变。这是个好办法。问题是考试之后,这些人要怎么使用。”

朱棣道:“徐景昌,你又有什么好主意?”

“启奏陛下,臣的意思,凡是通过刑名考试,熟悉大明律法的官吏。授予县丞身份。但是这个县丞不在县衙做事。而是要下到每个乡村,去给百姓解决问题。有什么争端,就在田间地头,把事情解决了。三年下来,能走遍每一个乡村镇子,能处理好民间的争端,立刻提拔为县令,或者升任按察使司。日后要有个规定,刑部官吏,按察使司官吏,七成以上,要有地方的经验。而且表现突出的,还可以升任一方主官,朝廷不吝提拔。”

“好!”

听到这里,朱棣都不由自主拍起了巴掌。

这个办法属实太好了。

推行刑名考试,通过之后,去地方当三年断案官,根据政绩提拔重用,从下往上,替换官吏。

而且这么干,并不会增加多少行政开支。

最最关键,能把县令的刑名师爷省去了,司法权力,自上而下,如臂使指。

这么干的精髓还在于让官吏走到乡村,到老百姓中间。

朝廷不再是天高皇帝远,官吏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大老爷,他们到民间,就在百姓身边断案,给百姓讲解法度,明白大明律。

这事情能产生的影响,怎么高估都不过分。

“定国公,你这次用心了。”

朱棣情不自禁赞扬,徐景昌谦虚一笑,“陛下,臣这也是纸上谈兵,殿下亲自去民间查访,属实不易。臣想着太子殿下都能去,别人还比太子殿下更尊贵?此事由太子而起,还要由刑部而成。现在的担子都在吕尚书身上。”

朱棣把目光落在了吕震身上,此时这位尚书大人是上不去下不来。

还是那句话,他不愿意按照徐景昌的想法折腾,可是平心而论,徐景昌的这套办法,属实有可行性。

也不说别的,三千太学生,还有各地的官学,能有一千人通过刑名考试,到地方上担任审案官,也就够了。

这些人要深入乡村,替百姓排忧解难,又宣讲法令。正好抵消士绅大户的影响力,拿回地方的掌控。

吕震扪心自问,如果他是朱棣,也会怦然心动,无论有什么阻力,都要试一试。

“陛下,臣记得当年朝廷开恩科,就是给了不少师爷机会,让他们正式入仕为官,天子恩泽,人尽皆知,百姓感激涕零。”吕震道:“这一次的刑名考试,是单独拿出来,还是跟恩科合并?”

吕震也耍了个心眼,最好还是放在恩科里面,这就不光是刑部的事情,要倒霉大家一起倒霉。

事情谈到了这里,礼部尚书黄观终于站了出来。

也由不得他不站出来。

自己这位女婿属实了得,以一人之力,力敌朝臣,还能做到游刃有余,除了他,就没有第二个。

方才这一段,更是直接把朝臣吊起来打,堪称经典。

而且在公布方案的时候,徐景昌还把刑部推到了前面,让吕震替他冲锋陷阵,这一套进退有据,游刃有余。

哪怕是他,也学不来三分本事。

但是此时此刻,提到了科举事项,他也有了说话的机会。

“陛下,所谓恩科,乃是天子加恩,方才能有。自从上次恩科之后,已经拖延了好些日子。臣以为不如改动科举的策略。除了进士科之外,再恢复诸如刑名等科目,效仿唐制,也未尝不可。”

朱棣笑着点头,“这个主意不错,只是要改动科举,会不会影响太大,不方便操办?”

黄观道:“这倒不会,更何况利在朝廷,臣等也是在所不辞。”

朱棣大喜,“好,很好,诸位卿家,你们要都是和黄尚书一般,勇于任事,朕又何至于忧心忡忡,食不甘味!”

大家伙还能说什么,就在诸臣再一次准备品尝失败果实的时候,徐景昌又道:“陛下,法令落实,朝廷管理地方,接下来就要在财税上面下功夫。江西损失了那么多商税,是不是要想办法追回?”

球一下子落到了夏原吉的脚下,老夏着实心惊肉跳。

其实吕震的问题还不算什么,真正要命的在他这边。

江西积欠税赋,走私太多,商税损失,更有官吏侵吞赈灾粮食,兼并土地,中饱私囊……这些事情,只要拿出来一样,都能让他这个户部尚书锒铛入狱。

但是徐景昌没有继续追杀,只是说江西的情况特殊。朱棣也没有急着拿户部开刀。

这就是说,要给户部一个机会。

他们也都清楚,盲目换了夏原吉,没准继任者更不行,问题的核心就不是这个。

“启奏陛下,臣以为应该给各个税区总督安排相应官吏。所有内河航道,都要派人监察。凡是走私逃税,一经发现,严惩不贷!”

徐景昌立刻道:“夏尚书,财税乃是一国命脉所在,丝毫马虎不得。不知道夏尚书有什么改进之法,能约束百官,不至于糊弄朝廷,欺瞒陛下?”

徐景昌是真的半点没有疏忽,丁是丁,卯是卯。

老夏只能道:“定国公所言极是,我看这样吧,有关征税的部分,不光要纳入吏部考评,还要请刑部制定相应的法令。”

徐景昌笑道:“夏尚书着实高见,过去官吏都是以轻徭薄赋,爱惜民力,积欠税款,糊弄朝廷。如果今后再有这样的官吏,只怕要按律治罪了?”

夏原吉顿了顿,笑道:“这事怕是还要问蹇尚书的意思。”

蹇义也没有跑得了,他只能硬着头皮道:“陛下,江西官吏属实无能,辜负圣恩,辜负百姓。臣的意思,要命令巡抚胡俨,严查到底,罢官革职,充军杀头,不能含糊。”

朱棣心满意足,徐景昌笑道:“既然大家伙都有了明确建议,稍后把建议交给通政司,奏请陛下核准,就可以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