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重生水浒之我是方腊 > 第一百五十一章 童贯要招安方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五十一章 童贯要招安方腊

第152章 童贯要招安方腊

出现在西军后方的兵马不是别人,正是昨日夜袭辎重营的林冲、廉明。

夜袭得手之后,二人并未回城,而是游弋在河道上,随时准备呼应扬州,为守军减轻压力。

几千兵马而已,即使回到扬州城,于战局也无足轻重,可如果他们继续在城外,伺机以待,很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今日,刘延庆强攻扬州,战事格外激烈。

就在两军厮杀正酣之际,林冲果断出击,他与廉明商议妥当,一人负责领军威慑,另外一人摇旗呐喊,势必要摆出万余兵马的阵势。

果不其然,西军见状大为震惊,只能仓促退兵。

经过数次厮杀,谁也不敢再小觑太平军。

万余兵马,足以对后军形成巨大的威慑,而后路不容有失!

抱着这样的念头,刘延庆匆忙收兵,同时让各部依序撤退,不可给守军以可乘之机。

然而,等到刘延庆赶至后军,命令王涣主动出击之时,数百步开外的太平军竟然退了!

刘延庆铁青着脸,“继续追!”

须臾,前锋快马来报:“节帅,贼人大部早已离开,留下的千余人马见到我们便逃了!”

事情明摆着,太平军故布疑阵,刘延庆又上当了!

闻听此言,刘延庆险些呕血三升!

“追,将他们尽数杀掉!”

也许只有将这伙贼人全部宰了,刘延庆才能挽回一点颜面。

然而,半个时辰之后,追击的骑军无功而返,“节帅,贼人有战船接应,我们的人马刚一靠近便被弩箭所伤,让他们逃了。”

“蠢货,留你何用!”

刘延庆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他举起马鞭便劈头盖脸地抽打起来。

被打的裨将满腹怨言,却不敢有任何多余的动作。

刘延庆正在气头上,这时候如果嘴硬争辩几句,极可能连身家性命都保不住!

不知道过了多久,童贯身边亲卫纵马而至:“节帅,相公有请!”

刘延庆收起马鞭,脸色阴沉,“头前带路!”

须臾,刘延庆在中军大帐见到了负手而立的童贯。

“刘节帅,入座吧!”

童贯将侍候左右的亲卫赶出帐外,语调低沉,“不知刘节帅对如今战事有何高见?”

刘延庆叹了口气,“事到如今,只能请求朝廷增派兵马了,否则,仅凭这数万人,只怕很难剿灭方贼!”

数日之前,刘延庆也好,童贯也罢,他们都在憧憬着速战速决之后挥师北上,收复燕云。

可现实是残酷的,十万西军非但未能剿灭方腊,反倒损兵折将,连战连败。

这时候再死要面子,只会继续久战无功。

刘延庆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童贯松了口气,嘴里道:“我想招安方腊,你觉得此事可成否?”

刘延庆一惊而起,“相公,若是招安方腊,阵亡的这数万西军将士该如何自处?”

童贯冷冷一笑:“那刘节帅便领军入城,替某取了方腊的项上头颅!”

刘延庆涨红了脸,如果能够攻破扬州,他怎么会待在这里受气?

“我意已决,即刻派人入城,如果方腊有意招安,江南瞬息可定,到时可抽调其兵马攻打辽国!”

刘延庆久战无功,哪里还有话语权?

当下只能沉声说道:“相公是江南招讨使,自可一言而决!”

童贯不置可否,“话虽如此,能否招安成功还在模棱两可之间,就依你之言,向朝廷求援!”

刘延庆窝了一肚子火,“全凭相公吩咐!”

“善,我已使人写好了求援文书,刘节帅在这里用印便是!”

刘延庆匆匆看罢文书,脸色瞬息万变。

信中自然对太平军的战力多有夸大,同时重点描述了因为缺乏水师的缘故,西军久战无功,请求朝廷征调汶上水军、汴京禁军与边地西军来援。

对此,刘延庆并无异议,他只是觉得童贯太过跋扈,只在用印的时候才通知他,事先竟然一点商议的意思都没有。

童贯这么做,自然有他的道理。

十万大军连番落败,肯定要有一个足够份量的替罪羊。

童贯作为皇帝心腹,自然不能是这个替罪羊,那么刘延庆这个保信军节度使、马军副都统的份量就很合适了!

就在刘延庆抵达之前,童贯早已手书密报,快马送往汴京。

可以想象,等到朝廷援军抵达之际,就将是刘延庆羁押入京之时。

面对这样一个马上就要倒霉的武将,童贯自然不想再多费心思。

一炷香之后,原真州通判、王安石之孙王桐在童贯心腹军校刘麟的护送下来到扬州城下。

表面来意之后,城上太平军用两个竹筐将二人提入城内。

沿途间,只见城头物资宽裕、军卒俱是精锐。

这一幕幕场景让王桐心头泛起滔天巨浪。

连番鏖战,就连西军都已露疲态,可城头的太平军却依旧士气高昂,没有一人露出颓废之态!

怪不得童贯想要招安方腊,与这样的贼人交战,确实要耗费极大的力气!

二人下了城头,来到扬州街道。

与想象中冷冷清清的场景不同,街道依旧有行人在采买,甚至还有人在为太平军制作箭矢、修缮武器!

这么说明方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收取扬州民心!

可怕,太可怕了。

方腊到底有何种魔力?

饶是王桐久经官场,见惯了各色人物,一时之间也不由得对方腊好奇起来。

终于,在州府衙门,王桐见到了衣着朴素的方腊。

一番简单寒暄过后,方腊径自说道:“不知王使君入城有何见教?”

王桐直入主题:“我这里有一封童贯童相公的亲笔信,方公看完之后咱们再详谈。”

“可!”

须臾,方腊看完了书信,嘴里道:“童贯想招降我?”

王桐皱起眉头,“方公不愿招安?”

方腊笑道:“王使君此言差矣,我在睦州起事,当时就告诉乡邻,只要时机合适,我愿招安!”

王桐大为意外,“方公可有条件?”

“那是自然,其一,我愿为朝廷永镇大江以南,自此以后,江水以南所有乱事皆由我来平定;其二,我听说皇帝有女茂德帝姬,身为貌美,可做联姻之选!”

王桐皱起眉头,眼下方腊年过三旬,竟然要娶茂德帝姬,而且还想划江而治,真是好大的胃口!

“这两个要求都不是我能做主的,还请方公安心等待,我出城禀报童相公之后再作打算!”

“可!”

等到王桐去而复还,见到童贯之后,将两个要求和盘托出。

童贯闻听之后并未发怒,而是看向刘麟,嘴里道:“太平军尚能战否?”

刘麟重重颌首,“一叶知秋,虽然未能看到太平军所有人马,但沿途间所见所闻,让小人大为震惊,他们令行禁止,战意高昂,毫无疲态,是西军之劲敌!”

刘麟可是西军出身,能让他做出上述评价,可以想象,太平军一定有其过人之处。

“刘节帅,伱怎么看?”

刘延庆怒目圆睁,“方腊狗贼这是在痴心妄想,就凭他也想永镇江南!我皇宋总计二十四路,其中江南便有八路,方贼何德何能也想窃取八路!”

折可存也怒吼高涨,“相公,万万不可答应,茂德帝姬乃圣君之爱女,岂可委身事贼?”

童贯叹了口气,“那就否了方腊吧,这样的条件确实太过苛刻了。”

江南之地向来是大宋最为富庶繁华之地,它们每年都为朝廷贡献数量惊人的税赋。

割让江南,这样的条件就算童贯也不敢贸然答应。

既然招安不成,那就只能强攻了。

可在援军抵达之际,西军根本奈何不得扬州。

无奈之下,童贯终于想到了泾原军刘镇之计:出兵海州,剿灭海州的太平军偏师!

“刘镇,你领一万泾原军即刻北上,务必厘清匪患,还京东路一个太平!”

“诺!”

“王桐,你到城里告诉方腊,他的要求太过苛刻,如果真的有心招安,不如再换两个条件!”

“得令!”

“刘延庆,围三阙一,时刻关注贼军动向,如果方贼有出兵的意图,务必第一时间报我!”

“得令!”

……

一条条命令下达之后,童贯依旧忧心忡忡,如今攻守之势易转。

刘镇北上之后,刘延庆麾下只剩下五万战兵。

五万人马,听上去并不少!

可是,再想一想如今太平军占据的地盘。

如果太平军来了援军,与城内守军一道出战厮杀,刘延庆能否守住营寨?

对此,童贯都有些不确定了!

“刘麟,你持我手令赶往周边州府,即刻征召临近青壮,紧急备战!”

“诺!”

……

扬州城内,王桐再度见到了方腊,“方公,能否换两个条件?划江而治,联姻茂德帝姬这两个要求就算童相公也做不了主!”

方腊并未恼怒,“那也简单,起事之处,我也说过,如果睦州府给不了说法,我就去杭州!如果杭州给不了说法,那就去汴京!既然童相公做不了主,他日我自会饮马汴河,面见皇帝,亲口讨封!”

王桐大怒,“方腊,你好大的胆子,真以为朝廷治不了你吗?”

此话一出,厅内众将人人抽刀在手,大有将王桐乱刀分尸的态势。

方腊挥手止住了跃跃欲试的众人,嘴里道:“王使君何必发怒?从睦州起事到现在,仅仅过去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你看,如今我麾下占据了多少地盘?睦州、扬州、歙州、湖州等地尽入我手,太平军敢战之士足有十万之众!几个月之后的事情,谁也说不准,说不定你我还有下一次面谈之时!”

王桐冷冷一亨,拂袖离去,“方腊,好自为之吧!”

方腊不屑一顾,眼下,太平军势如破竹。

吕将、司行方、郑魔君、方七佛在各个方向都有进展,太平军的地盘在急速扩大。

现在,童贯不敢痛下决心,方腊自然有能力让他回心转意!

汴京,皇帝看了通过的求援文书之后,召集王黼、蔡京,嘴里道:“童贯久战未果,倒是找出几大理由,诸位且看!”

王黼接过文书,眉头紧皱。

只见童贯历数了西军的三大隐患:其一,千里行军,军卒疲惫,而且北人不习南人水土,未及交战军卒便有折损;其二,贼人有筒装火箭等大杀器,而堂堂官军就连瓷器铁蒺藜都不足量,无法与贼人对战;其三,西军没有水师配合,在水网密布的江南,寸步难行!

“圣人,童相公所言属实,北军南调,确实有未战先损之前例,而贼人火器威力之大,骇人听闻!”

皇帝心情极差,“那你倒是说说,朝廷该如何应对?”

“其一,增调殿前军郭仲荀,统领二万禁军;鄜延军刘光世,领兵六千八百余人,梁昶担任监军、泾原军姚平仲,领兵六千九百余人,关弼担任监军;河东军张思正,领兵六千六百余人,史珪担任监军,高庆领汶上水军五千,由水路南下增援;其二军器局已然配制出大量火器,其中有一物名曰火器抬枪,威力巨大,亘古未见,可令其南下增援,助童相公一臂之力!其三,着转运使陈亨伯征调各地钱粮,确保前线供应!以上三策,必可让童相公战而胜之!”

道君皇帝听罢之后表情舒缓,脸上的乌云顷刻间散去,“王相公果然老成谋国,可为朝廷栋梁,蔡卿家,可有高见?”

王黼都已经把该说的说了个明白,老辣的蔡京这时候哪里还肯多言?

要知道,官场上自古以来便是言多必失。

说得越多,错的可能越多!

当时,力推童贯南下之人正是蔡京!

如今童贯战事不利,蔡京哪里还敢再担干系?

不过,市井之中已经有对童贯的风言风语。

蔡京还是决定提点一句:“王相公所策切中要害,必可改善江南战局,只是,如今朝廷风传圣君欲对童贯不利,此乃离间君臣之举,还请圣人以正视听!”

蔡京所说的话,道君皇帝自然有所耳闻,其中,未尝没有其推波助澜的意思。

只不过,蔡京说的没错,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拿掉刘延庆已经足够了,不可牵连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