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到了这个环节,接下来的事情,就得由几位专家学者亲自上手了。

毕竟这个木盒在小橱柜里放了多长时间,谁也无法知道确切的数字,万一因为时间太长,他们操作不当而导致风化破损的话,那可就麻烦大了。

所以还得是经验老道的几位老同志来处理最后部分。

这个小木箱是上下闭合制的,同时在箱体这边还有一个锁扣,不过比较幸运的是,盒子并没有上锁。

因此在拉开锁扣之后,两名老教授一左一右,动作无比轻微的将盒盖拿了起来。

动作沉稳,幅度微小的把盒盖放到边上的桌面上之后,众人顿时把目光投向了盒子内部。

“诶?”

“这里面放的居然是书!”

罗教授有些疑惑的嘀咕了一句,显然他没想到,这个这么大的木盒里面居然放了会是书籍。

本来按照罗教授的猜测,这个小木箱里面可能会是什么金属制品,比如小鼎之类的。

结果谁曾想到居然是书。

不过这问题不大,是书更好!

单纯一件物品的话,不论是金属制品还是玉制品,又或者是木制品。

只能承载一定量的信息,可能本体价值非常高,但是能够帮助他们还原的历史就较为贫乏了。

但是书籍不一样。

尽管本身材质价格不高,但是里面记载的文字内容,很可能对于龙国而言具有千百倍的增幅。

考虑到书籍本身是非常脆弱的,如果胡乱和沾满了灰尘的桌面进行接触,搞不好会导致封面或者里面的内容出现大量损坏。

因此罗教授赶忙让工作人员递过来一个托盘,接着动作非常轻柔地,从小木箱里面拿出了最上层的一本书,平放在了托盘上。

这时候罗教授等人身边已经围了不少工作人员了。

之前去其他几个方向进行探索的研究员,也纷纷因为没有收获而重新归队。

目前可以确认的是,除了这个木盒里面的几本书,以及上前没有探查过的那张床铺之外,其他一概啥也没有。

在所有人的目光注视之下。

随着罗教授的双手离开,最上层的这本书,其封面的内容也呈现于众人眼前。

这是一本做工较为精良的线装书,表面封皮采用的是全黑色,而且看起来材质较硬,不是那种易破易碎的纸。

在封面的右侧位置,有四个用小篆书写的文字,笔意笔锋较为犀利,很明显书写这几个字的人具有一定的书法造诣。

“秦书五卷”

还没等众人问起,罗教授就主动把这四个字给念了出来,他可是语言文字类的顶级专家,像这样的古文字自然是一眼识别。

而听到罗教授所说内容的众人,顿时心中为之一动。

光是这个封面上记录的书籍名字,便已经透露出了一些信息。

首先是五卷,这说明这个小木箱里面最少有五本书,而且整体是呈一套的。

同时这个秦书,虽然不能够断言确认其所指的含义,但想来应该和汉书、唐书之类的意义相近,可能是记录秦朝时所发生的一些事情的书籍。

脑海中琢磨的这些内容。

在场的专家学者以及工作人员们,自然是纷纷打起精神,哪怕此刻精神再怎么疲惫,都丝毫不放松的将目光盯准了这本书。

如果能够验证确认这所谓的秦书五卷,是记录秦朝时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套书,那其所代表的意义和价值就不菲了。

当然作为这种记录书的话,还得看记录者的身份,以及其所拥有的权威性和正统性。

就好比同样是进入某一个朝代的历史,朝中史官以及后世朝代编写的一些信息,无论如何都要比民间野史记载的,要拥有无与伦比的正确性与权威性。

哪怕历史有可能遭到篡改,哪怕记录历史的史官会受到朝廷指派的任务。

那也比野史要强。

那种民间野史是真的大概率胡说八道,写小说写故事的性质更强一些。

所以他们眼前这套书虽然取名为秦书,但究竟拥有多高的可信度,这还是尚未可知。

随着疑惑渐上心头。

罗教授并没有让大家等待太久,而是在让工作人员把封面拍摄下来之后。

就立马左手轻柔的翻开了第一页。

与大多数古线装书籍一样,在翻开封面过后的第一页,一般就是序言之类的东西。

古代那些文化人一般着书立说,都会在序言位置讲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说说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又有一些怎样的感想。

这样方便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同时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别人。

而眼前这秦书五卷的第一卷,首页同样是序言,依旧是写满了整张纸的小篆,书法水平看起来相当不凡。

其实在看到封面以及这序言首页的小篆之后,罗教授等人心中就已经有了一定的猜测。

关于这本书的作者的猜测。

首先他们探索的这座桃花源遗迹,主要成分是传说中的长生者徐福的隐居之地。

而除了徐福本人之外,还有一些跟随他进入桃花源躲避乱世的农民。

但在这些人当中,拥有高文化水平的,恐怕只有徐福一个人。

况且那些跟随进来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很多东西也不了解,根本不可能去撰写什么有关秦朝的秦书。

所以综合来看的话,拥有这种编撰书籍的条件,同时也具备这样的能力,恐怕符合的只有徐福一个人。

所以他们目前看到的这五本秦书,搞不好就真的是徐福写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

那这几本书的可信度以及价值,恐怕要再度提高一个档次。

不过怕就怕张成明在编掼这几本书的时候,附着在其中的个人情感会太过浓重。

从而导致本应该偏向于客观记录的史书,带上了浓烈的个人情感,到时候会产生左右偏向,可就不太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