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春秋鲁国风云 > 第480章 非礼卫国:为什么鲁军向卫国过境却不借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80章 非礼卫国:为什么鲁军向卫国过境却不借道?

公元前505年左右,是春秋史上一个混乱的时期,也是一个大事要事频发的时期。

鲁定公继位都五年了,我们一直在忽略国际大事。

但阳虎不能忽略,他是一个要成就大事业的有志之士。

此时的阳虎,已经成为实际上的鲁国操控者,当然得将国际事务与国内事务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他让三桓摊上事的上佳平台。

刚刚爆发了吴楚战争,貌似无比的楚国居然被小小的吴国给击败,如果没有秦国及时来援,楚国差不多要亡国了。

但越国却趁吴军主力在与楚作战之际,居然偷袭了吴国,吴国也差点亡了国。

晋国一直在忙着与鲜虞国打仗,同时还要分出精力来处理周王室的事,对中原列国诸侯的事实在无力管顾。

晋国、楚国都无力管顾中原,中原小强郑国看到了机会。

公元前504年春,郑国突袭传统世仇许国,一把灭了许国!

许国,是春秋历史上一个经常出现的姜姓小国,是列国争霸中龙套榜排名十分靠前的男爵诸侯。

由于地处中原战略要害地带,与郑国相邻,一直与郑国矛盾重重。

郑庄公时期,郑国就联合鲁国、齐国灭过一次许国。

但在鲁国的强力反对下,最终许国得以保留,但被一分为二,西许就成了郑国地盘,东许则以郑国附庸的身份苟延残喘着。

郑庄公去世后,许国趁郑国内乱,利用郑国内部矛盾,一举收复西许。

许国还宣布,从此脱离郑国控制。然后,许国采取了坚定追随楚国的外交方针,靠着楚国的保护勉强在春秋江湖喘着气。

因为郑国的威胁,许国不断迁国,甚至后来迁到了楚国的叶地。

本来嘛,你许国将国家迁得离郑国远一点,再加上本就没有雄心壮志,只求安稳度日,日子应该可以过下去。

但许国这一次不知哪根筋搭错了,想来想去还是把国家迁回自己认为的祖地荣城,即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约三十里的地方。

这是哪里?

郑国的眼鼻子底下。当然,也与鲁国相邻。

在许国看来,只要自己坚定跟着楚国走,你越来越衰弱的郑国不可能会拿自己怎么样。

但是,谁也没想到,超级大国楚国被吴国打败了,而且败得很惨,连都城郢都都被吴军占领!

郑国乐了,公元前504年1月18日,郑国向刚迁来荣城仅仅三年的许国发起突袭,干净利落地灭了许国。

再见,许国。

之所以说再见,是因为许国虽然被灭了,但史料中还是有许国出现的。

这个不稀奇,因为对一些跑龙套的国家来讲,灭和被灭是常态化的。

楚国看着许国被灭,心生愧疚,于是扶持了一个许国公室子弟在楚国境内延续许国宗祀。

但姜姓许国只延续了二十来年,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封公族子弟公子结为许君,许国从此再也不姓姜,而姓了芈。

芈姓许国最后彻底告别历史,则是在战国时期,楚国一纸命令,废黜许君,亡了许国。

许国很可怜,被本系列春秋故事形容为流浪国家。自春秋开启以来,经常见许国在迁国。

许国这种小国,被灭是必然的。

鲁定公喝着茶看着这个春秋江湖,他很淡定。

因为对于许国被灭这样的大事,他勿需作出任何决策。因为鲁国的重大决策,是三桓集体作出的。

而三桓的集体决定,则是由季氏主导的。

只是,季氏却是在阳虎背后操控的!

但阳虎没有动,许国被灭,表面上看,不干鲁国什么事。但阳虎相信,与鲁国相干的事很快就要来了,许国被灭就是一导火索。

楚国国力折损严重,暂时无力教训郑国。

要教训郑国的,当然是晋国。

晋国早就想教训郑国了,因为去年楚国被吴国击败时,周王室抓住了机会,彻底解决了长达十余年的王室内乱。

当时,晋国支持下的东王周敬王,派出一支特种部队,趁楚国无力保护,刺杀了流亡在楚国边境的王子朝。

王子朝被刺杀,引起了追随者的愤怒,除了周王室那一大批追随王子朝的大夫臣工外,列国诸侯中的郑国是暗地里支持王子朝的。

郑国以此为理由,本着抓紧扩大地盘的战略思路,趁王子朝党羽向王室发起进攻之际,出兵占领了属于王室地盘、但与郑国有着历史渊源的冯、滑、胥靡、负黍、狐人、厥外等六邑。

周敬王向晋国哭诉,晋国很火大。

但由于精力不济,晋国一时没把火发起来。

现在好了,你郑国变本加厉地违反周礼,居然又灭亡了许国,那不好好教训教训你郑国的话,这个盟主无法当了。

晋国祭出了老套路,命令中原列国去讨伐郑国。

这一次,接到命令的,正是鲁国!

历史上,鲁国与郑国交战,几乎没有赢过,恐郑病十分严重。

这一次,依惯例,鲁国应该嘴上应允着,但行动却缓慢着即可。

等晋国将列国联军组建起来,再一起打郑国就是。

但此时的鲁国实际掌控者是阳虎,在阳虎的指示下,季孙斯在鲁国卿级班子会议上提议提高对晋国命令的执行力,迅速出兵讨伐郑国。

打郑国,鲁军名义上的统帅是鲁定公,出面的却是季孙斯和仲孙何忌,幕后主导的当然是阳虎。

在阳虎的授意下,季孙斯和仲孙何忌按阳虎划出的行军路线,命令全军迅速进发。

阳虎的行军路线没有错,打郑国,鲁军得经过卫国。

经过卫国,鲁国得办一个借道手续。

但阳虎把眼一瞪,对季孙斯道:“都什么年代了,都什么时候了,借毛线道?卫国是鲁国最可靠的盟友,会为了这一丁点事就和鲁国翻脸吗?

军情紧急,半刻都耽误不得,唯有快速进军,打郑国一个措手不及才有可能取胜。一旦打了败仗,晋国责怪下来,谁承担责任?”

那就不借道吧。

正如阳虎所说,卫国没有意见!

在卫国看来,鲁国是卫国最可靠的盟国,历史上两国关系非常铁,再说鲁国这一次是奉晋国命令行事,而且又是事关天子的事,行大事不讲小节。

阳虎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正如阳虎所料,由于鲁军这一次进军实在太快了,郑国根本来不及反应,重镇匡邑就被鲁军拿下!

阳虎命令,在匡邑插上晋国旗帜,这意味着虽然是鲁国攻占了匡邑,但这是奉晋国命令而拿下的,应送给晋国。

阳虎很清楚,这个年代,唯有将晋国马屁拍好,自己所图的大事才有可能成功。

想当年,季孙意如正是将晋国马屁拍足了,不但没被追究驱逐国君之罪,还令鲁昭公最终客死他乡。

所有鲁国人都对阳虎很佩服,连季孙斯和仲孙何忌都觉得阳虎确实有几把刷子。

此次出兵郑国,看来阳虎的整个战略战术都很正确。

不向卫国借道,卫国表示了理解。

然后,阳虎快速进军突袭郑国重镇匡邑,并一举占领了匡邑,取得了鲁郑交战史上难得的一场胜利。

接下来,阳虎将匡邑送给晋国,使晋鲁关系铁上加铁。

阳虎的命令又来了,迅速撤军。

这一招令季孙斯和仲孙何忌又不得不佩服:见好即收,既完成了晋国的命令,又保护了军队。

一切按阳虎命令行事。鲁军迅速撤出郑国,走的是回头路。

回头路,当然又得经过卫国。

阳虎对季孙斯道:“主公,挟得胜之兵威,过卫国之境,定能让主公荣耀无比。

臣建议,主公与孟氏各率一军,自卫都城南门入,东门出,定能引起卫侯对主公与孟孙的赞誉与欣赏。”

季孙斯与仲孙何忌哪有异议?阳虎虽然蛮横霸道,但这一次倒是切切实实在为自己考虑的。

率军作战得胜,是自己带的兵;将匡邑送给晋国,是以自己的名义作的决定;在卫国展示荣耀,也是把光荣留给了自己。

季孙斯和仲孙何忌依阳虎之计,各自率军在卫国都城绕了一圈,最后出了卫都东门而去。

卫国国君卫灵公真的对季孙斯和仲孙何忌非常欣赏并表示了赞誉?

卫灵公听说鲁军两位卿大夫各自率军在都城耀武扬威了一把后走了,气得将桌上的竹简都摔到了地上,大声吼道:

“简直是欺人太甚!立即点兵,随寡人去教训鲁军!”

幸亏卫国不少大夫劝住了卫灵公,卫灵公这才作罢。

但从此,卫灵公对鲁国就没了好感,尤其是对鲁国执政上卿季孙斯以及卿大夫仲孙何忌恨得牙痒痒的。

这是为何?

原来,这正是阳虎之计。

阳虎一开始就唆使季孙斯与仲孙何忌不借道而通过卫国,目的正是惹卫国生气,从而破了鲁卫同盟。

但卫国从大局出发,未对此予以计较。

阳虎仍旧采取同一计策,再次唆使季孙斯与仲孙何忌在回军时又不借道而经过卫国。

如果说,卫国一开始容忍了鲁国的非礼之举,那是鲁国正在迅速执行晋国命令,且又是为了周王室之事,再加上得看两国历史上的同盟友好关系。

但这一次鲁国又不借道而过卫国,这说明鲁国完全不把卫国放在眼里,这如何令卫国不火大?

如果卫灵公真的直接出兵进攻鲁军,那鲁军猝不及防下肯定遭受大败,季孙斯和仲孙何忌极有可能因此而战死!

只要这两人一除,那阳虎就可以在鲁国为所欲为了。

哪怕,两人因此而不战死,鲁卫两国开战绝对可以让鲁国人认为,堂堂鲁国两位卿大夫,连基本礼仪都不讲,结果被卫国打了,这完全可以让两人在鲁国的声望降至冰点。

阳虎欲行大事,他更需要剪除三桓的外部依靠力量。如今,卫国对鲁国有了意见,那阳虎的目的就达到了。

一箭三雕,至少阳虎收获了一雕!

这,就是阳虎第一次欲让季孙斯和仲孙何忌摊上要命的事的整个谋划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