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 第三百六十五章 迂腐的效仿仁义,追求道义和稳的诸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六十五章 迂腐的效仿仁义,追求道义和稳的诸葛

曹爽开口道:“可是即便有这样血淋淋的例子在那里摆着,可还是有人去不断的效仿,陈余之流便是如此,

明明知道大争之世用兵是绝对不可讲道义的,可他偏偏还是讲了,真是蠢才一个,要么就是汉军的卧底罢,可若是卧底也不至于在战败之后身死乱军之中啊。”

也不仅仅是宋襄公如此,后世也还在不断有人效仿他在残酷的、你死我活的大争之世中讲仁义,

楚汉争霸时,项羽率领的楚军实力很强,很多王侯背叛汉王刘邦投靠了楚霸王。刘邦派韩信和张耳率领十几万人马,准备突破井陉口,攻击背叛他的赵国。

赵王歇、成安君陈余听说韩信和张耳在井陉口聚集兵力,号称二十万大军,准备攻打赵国,于是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

广武君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的孙子,不但熟读兵书,而且还着有兵书《广武君略》,谋略不比韩信差。

他精确地分析了韩信部队的弱点:“韩信这段时间俘虏魏豹,生擒夏说,血洗阏与,其锋芒锐不可当。

可是,他的部队想攻打赵国,必须经过井陉道,这条路非常狭窄,连两辆战车的宽度都没有,骑兵无法排成战斗队形。

韩信的十几万人会被拉成几百里的长蛇阵,运粮食草料的补给车在百里之外的队尾。

如果拨给我三万精兵,从小路穿插到韩信这条长蛇的尾巴处,突袭烧了他们的粮草,汉军战斗力就大大降低;

同时成安君可在赵国城外深挖战壕,高筑营垒,严防死守,不与交战。

韩信向前不能快速取胜,撤退有我截断他们的后路,部队困在井陉狭道中,抢粮食都找不到人家,十天之内,汉军就会内乱,把韩信和张耳的人头送到将军帐下。”

可是成安君陈余是个信奉儒家学说,死读兵书的刻板书生,他觉得李佐车的方法太卑鄙,他认为赵国是正义之师,打仗要光明正大,用诡计是小人做派,会让英雄耻笑。

然后他又卖弄他所学的兵法说:“以前的兵书上讲,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他们,超过敌人一倍就可以交战。

韩信刚刚打过几场恶战,损兵折将,哪来那么数万军队,估计只有几千人吧,竟敢跋涉千里来袭击我们,到了赵国城下,士兵走路都快累死了。

如果像李左车说的只坚守不出击,等他们的援军到来,如何应付?况且我们一味的防守当缩头乌龟,诸侯们会笑话我们胆小,以后赵国咋在诸侯国中混。”于是不采纳广武君的计谋。

李耳原本就是赵国人,在赵军安插了暗探,把陈余不采纳李左车计谋的事详细地汇报一番,韩信听了吓出一身汗,这个李佐车太厉害了,多亏陈余没听他的,要不死无葬身之地。

知道了赵国的作战策略,韩信大摇大摆地领兵像长蛇一样穿过逼仄崎岖的狭道,在井陉口安营扎寨。

第二天一大早赵军趁汉军阵形未稳,打开营门突然出击,韩信、张耳的部队假装准备不足,抛旗弃鼓、丢盔卸甲,仓皇逃回河边的阵地,

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一部分士兵追逐乘胜追击,一部分人收拾汉军丢弃的装备。

韩信、张耳的部队退到河边阵地,后面是河,无法再后退,只能掉转屁股与赵军殊死拚命。

与此同时,埋伏在山上的两千轻骑兵看到赵军倾巢出动,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换成两千面红旗。

赵军发现汉军背水一战在玩命,一时不能取胜,就想要退回营地,结果扭头一看,被火红的旗帜惊呆了,怎么和变戏法似的,转眼间大后方被占领了?

难道赵王已经被俘虏?军心大乱,无心恋战,四散逃命,赵军将领砍杀逃兵也不能禁止。汉兵前后夹击,一战解决了赵军,成安君陈余死在乱军中,赵王歇被活捉。

其实韩信如此布阵打仗也是事出无奈,按照兵法,行军布阵应背后靠山,前面或旁边临水,这样才能居高临下,抢占战略优势。

但是韩信的精锐部队多次被他那个流氓主公刘邦抢走,战事又多,没有时间训练新兵。

韩信又信奉“多多益善”的招兵原则,队伍里大多是新入伍的新兵蛋子,就好像是“赶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一样,

于是他活用了兵法中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背水列阵,只留给士兵向前冲锋立战功的机会,不给他们任何为逃命的想法,打仗没有什么仁义道德可讲,逼着大家去打仗,而且必须打胜仗。

成安君陈余也是熟读兵书的人,但他不但照本宣科,还受儒家思想毒害,打仗还想着讲么道义,怕别人笑话,迂腐的思想毁了赵国,害死自己。

而诸葛亮亦是被道义所束缚,遇到刘备之后被刘备的“仁义”所束缚,不能直接从刘表手中夺荆州,

而在刘备驾崩后的蜀汉政治环境,蜀汉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刘备生前一直重用诸葛亮,使得诸葛亮在蜀汉政治中具有极高的地位,但也不是事事依着他,

而刘备驾崩后,蜀汉政治权力的重心发生了变化。

刘备的儿子刘禅继位,但实际上,蜀汉政治的实权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这使得诸葛亮在政治上的地位变得更加尴尬,他不仅要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还要面对同朝权臣政治上的压力,更多的顾忌自己在朝臣中的名声。

诸葛亮之所以难打胜仗,主要是因为他过于重视道义,忽视了实际的战争需要。

诸葛亮首次北伐曹魏之时,名将魏延提出的计谋:效仿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魏延亲自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快速赶到长安,一举拿下长安和潼关,而诸葛亮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潼关,两军异道会师于潼关。

魏延给出的理由是长安太守夏侯楙并非将才,若是以奇兵出子午谷就可以杀他个措手不及,咸阳以西唾手可得。蜀汉剑锋可以直指洛阳,将来统一中原甚至平定天下。

诸葛亮一向用兵谨慎,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此后魏延向诸葛亮多次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计,可是诸葛亮都不予以采纳。

后世有人认为诸葛亮过于谨慎,不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是大大地失策,错过了绝好的时机;也有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的原因是,诸葛亮根本不打算攻打长安,他的目标应当是先取凉州,然后步步为营、逐步蚕食曹魏。

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收益也极高,是个典型的博胆策略。企图用五千精兵突袭长安,进而一举鲸吞整个关中,达成“还于旧都”之愿,可谓极有气魄,极为冒险,但也很值得一试。

在曹爽看来,诸葛亮在战争中过于讲究道义,导致他在战场上的决策往往过于保守。这使得诸葛亮在战争中失去了很多良机,也使得蜀汉军队在战场上处于劣势。

曹爽想了想又继续道:“有一句说得好: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无论放在何时亦是有一定的用处的,若是仔细品味之必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若是当初诸葛亮选择听从魏延的建议兵出子午谷,说不定我大魏如今已经不在了,可惜诸葛一味追求道义和求稳了。”

柏灵筠温柔的点头道:“夫君说的是,在这乱世的丛林法则中若是过分看重道义而不是利用道义来为自己服务,那必然是要为其所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