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历史军事 > 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 第一百五十五章 蜀汉朝议(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五十五章 蜀汉朝议(上)

清晨的气息还未完全洒满成都,蜀汉在成都的大小官员,今日正好是十五,在成都的、凡是九品以上的都要参加早朝,只有每逢每月的初一、十五方才需要九品以上的官员全部来上朝,不像平日里只有五品以上以及一些特定的官员才能参加早朝......

今日的朝会规模大也不代表的所有的官员在朝堂上都有发言的资格,通常也只有四品以上官员能够有资格与皇帝直接对话,后面的也就是来看看、凑个数的。

半个时辰之后便有不少朝臣已经到了宫城南门青龙门外候着,在鸡叫头遍的时候朝臣们便要起床穿衣洗漱,鸡叫第二遍的时候便要出门去往皇宫了,就在这个时候女官蓝萱便进寝殿去将陛下唤了起来,想必这也是帝王的一项特权,可以比臣子们晚一点起床,和其他女官、黄皓一起帮陛下洗漱,然后和皇后殿下一起帮陛下戴冠冕、穿衮服,这是皇帝在正式场合,比如在宫殿上召见群臣,或举行什么盛大的活动都必定要穿戴的,

冠冕,就是皇帝的帽子。冠冕的样式大体是这样:先用上等好玉制作一块长七寸、宽二寸的长方形冕板,不过前面稍圆一些。然后在这块冕板的前后两边各装上十二道旒,旒是用白玉珠串成的,冠冕通常为黑色。

不过伪魏明帝曹叡喜欢和祖制作对,没事就在礼法制度上搞创新。他可能嫌白玉珠不好看,平时喜欢玩弄女人装饰的曹叡将白玉珠换成了珊瑚珠,颜色上可能更亮丽一些,而自视为继承汉统的蜀汉的刘禅是不会这样做的,他在穿戴方面不喜欢折腾,就老祖宗传下来的这套便已是很好了,

这种前后挂着二十四串珠子的冠冕戴起来非常麻烦,看不清眼前的东西不说,叮叮当当的也闹心。除了冠冕之外,还有一种大裘冕,就是没有珠帘子的玉板,大裘冕戴起来比较舒服,今日朝会参加的人较多,还是正式些更好,刘禅便任由女官们柔软洁白的手在身上下折腾,

衮服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称“衣”,下半部分称“裳”。关于衮服的颜色,一般是赤黑色的上衣、大红色的下裳。衮服和冠冕是一个整体,合称“衮冕”,不能分开穿戴,否则就要闹笑话,都穿戴好后,张晴替刘禅梳理了一遍冠冕前后两边的十二道旒,黄皓也早早的便让人唤来了软舆在殿外等候,替陛下做这些事他早已是很熟练了,

皇帝大多数时间还是在皇宫里的,宫内殿阁林立,坐车不太方便,那就坐轿子。在这个时代的轿子称为“舆(软舆)”,其实这种舆就相当于一张床,床下有洞,将杆子横竖插进去,由人抬着前行。一般这种舆都是有靠背的,皇帝可以半躺着,上面还撑着一把伞,用来遮阳或挡雨。

在公鸡长鸣第二遍的时候,钟声响彻云霄,鼓声震天动地。接着,宫门开启,禁军出城巡逻,并大声高呼一些口号。

而蜀汉大臣们早已按照班次等候在宫门外的御街上了——青龙街。然后进青龙门,先到偏殿脱鞋,除剑,后踏陛上殿,等着皇帝临朝。

而曹魏、东吴也差不多是如此,只不过曹魏的更有些特立独行,曹魏用的还是古法,听鸡叫而定。在嘉福殿里头养着很多很多鸡,显然是报晓用的,让公鸡在“鸡栖树”上鸣叫报时,特地在嘉福殿种着皂角树(皂角别名鸡栖子),现在曹魏的朝会在太极殿举行,在那里养几只也没什么的,当然也不可能养在正殿,也就是在偏殿旁弄些鸡舍,然后由宫人照料着,

以曹魏为例,曹操、曹丕时代前期,常朝在洛阳宫建始殿的前殿(承光殿?)大朝在建始殿正殿;曹丕时代后期、曹叡时代,大朝在崇华殿(后改名九龙殿)大朝在嘉福殿(即崇华殿前殿)太极殿建成后,朝会地点就改到太极殿了。大朝、常朝办公地点的变化,反映了曹魏三代人建设洛阳的历程。曹操、曹丕进洛阳之初,洛阳还是一片废墟。他们在东汉旧宫的断壁残垣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一系列宫殿建筑。

而蜀汉则是在新修建好的议堂殿,虽然修的没有曹魏的太极殿大,但也是足够威严气派的,容纳蜀汉朝臣朝议也是绰绰有余的了。

这个时代的公卿在朝会时一般穿的是深衣,不分上衣和下裳,相当于袍。

根据季节的不同,公卿朝服分为五种颜色:春天着青色、夏天着红色、夏秋之际着黄色、秋天着白色、冬天着黑色,不过通常情况下,都以着黑色为主。而现在是夏天穿的便是红色的朝服,蜀汉的朝臣在大将军费祎的带领下,依次上了议堂的坡道,在偏殿解下佩剑,脱下鞋子。

“仲达,我听说汝病了好几个月,如今看到汝来上朝我便放心了,只可惜前几月朝中事务颇多、又有东吴派遣使臣前来结盟便没时间去府上探望,还请仲达见谅啊!”在脱鞋解剑之时,费祎偏过头对司马昭搀扶着的司马懿道,

“大将军,不妨事的,日后大将军来我府上,咳咳咳,我必要陪大将军痛饮几杯,以谢大将军挂念老夫,日后在朝堂上还请大将军多多照拂啊!”司马懿拱手道,

“好说、好说,时辰也不早了,我等这边去正殿中等候陛下吧。”费祎笑着道,一脸的真诚,之后便大步出了偏殿,向正殿而去,众人紧随其后。

这个时代的朝会很有古风,通常在一个很大的宫殿里议事,皇帝坐在最上方,两边放上许多席垫。大臣们要跪坐在席垫上,后脚跟紧顶着臀部,双手垂放膝上,这是汉魏时代朝会时大臣们的标准坐姿。汉魏时代的皇帝不像后来的明清皇帝坐在龙椅上,那时只有御床。

两个漂亮宫女脱掉鞋子,上御床跪坐在皇帝身后,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可惜刘禅也欣赏不到,只有朝堂下的臣子能欣赏到,刘禅要看还得转过头去,以他肥胖的身躯来说太麻烦了,也没这个必要,毕竟他已经做了这么多年的大汉天子,这个仪式早已经习惯了,没什么新鲜的了,即便是这么些年过来,身后的女官已经换过好多次也是一样的。

公卿大臣在朝会中,每人手上都会竖拿着一块长方形的玉板,称为“笏”,也称“手板”。大臣们执笏奏事,一来为了点缀,二来可以把今天要奏的事情提前写在笏上面,直接看着笏读内容。如果大臣忘记了要奏事的内容,这是欺君,轻者罚俸,重者贬官。

重臣的笏还有一个特权,就是在笏上可以挂着一支白笔,比如尚书台、中书省及二品以上的文官,王公武将则不加白笔。笏一般有两种携带的办法,一是直接将笏别在腰带上。一是在朝服的肩上搭一个紫布兜,将笏放在布兜里。

如果是德高望重的老臣,皇帝会允许他们拄着木杖上朝,誓死不降曹魏的东汉太尉杨彪就享受过这个待遇。曹丕篡汉时,杨彪已经近八十岁了,杨彪出身东汉第一等的清流名门——弘农杨氏,再加上杨彪的儿子杨修被曹操给杀了,所以曹丕特别优待杨彪,但在今日的朝会上司马懿却没有拄着木杖上殿来,毕竟他还没有得到这个权利,不过他相信很快陛下便会给他这个老臣的“特权”,说不得今日朝会之上陛下便会把他的实职议定,

司马懿手持着手板进得殿来,也没再和什么人打招呼,毕竟他还不是很熟悉这些人,他打过交道的几乎都在战场上认识的、之前是不死不休的那种,也没几个愿意给他好脸色,不过如今在大汉朝堂上站着的也没几个了,但是对于大汉朝堂上的礼节、流程之类的他还是很熟悉的,没有丝毫的慌张,一切行为举止都很得体,他才远离了上朝的日子没几个月。

群臣在朝议事也不是随便发表议论。有两个基本的前提必须遵守:一是戒越职言事,一是戒风闻言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官吏职责分明,各守本职,不能干涉别的部门,甚至皇帝过分干预各部门的工作,也要遭到大臣的抵制和责备。这虽然是为了防止臣子专权,但造成了人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不属自己职责范围的事则三缄其口,因而在朝议中舆论主体受到画地为牢的限制。

朝议是官员们对政治的议论和对民情的反映,因而是沟通皇帝与民情的中介。最终的决策者皇帝或权臣对朝议也很重视,有些重大事情一般听取众议。

朝议也叫集议,是作为一项制度被确认的。朝议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孝景时每朝议大事,条侯、魏其侯,诸列侯莫敢与亢礼”。凡有国家大事,皇帝让群臣集中讨论,当然,最终的决策权还是在皇帝或权臣手中,而今日大汉朝议的决策权便是在刘禅手中,他相信即使等过一会儿其他臣子对刘禅对他的职权任命有再多的争议,但最终也会由陛下圣明独断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实职的。

黄皓立于刘禅身前的台阶道,显得比他矮一些,“陛下临朝,朝议开始!”黄皓朗声道,

“大将军前些日子与朕商议觉得可以趁曹魏、东吴都在休养生息之际,出其不意的将西平郡从曹魏手中夺回来,诸卿以为如何?”刘禅不急不缓的道,

司马懿刚要起身进言,不料被刘禅出言拦下,

“卿有什么便坐着说罢,汝刚病愈,今日便不用起身说话了。”

“陛下,臣以为大将军的提议甚好,打下西平郡之后便可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这样就可以控制陇西之地,为日后北伐、复兴大汉做准备!”司马懿手持手板跪坐着道。

“其余卿家以为大将军的提议如何?”刘禅点点头又道,

“臣以为大将军之议甚好!”,“臣以为可以出兵!”,“臣附议!”一时间朝堂之上附和之声不断,一片嘈杂,都表示了大将军之议的支持,

“既然如此那便准了大将军所奏,诸卿以为哪位将军可当次大任?”刘禅又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