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农家果儿香 > 第二百九十七章 出门游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学堂里秋考过后,学子们照例放几天假,四个林收拾东西欢欢喜喜回家来了。

吃饭的时候,三林跟长辈们提起想要出门游历的事。

三林:“先生说既然这两年不打算参加府试,不如趁眼下学业不太紧张外出游历一番,就当增长见识,我觉得很不错,所以我很想听从先生的安排出去走走。”

这时候的读书人是很重视出外游历的,但凡有些家底的读书人家,都很支持学子们放下书本去外面走走,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外出游历对于每个致力于考功名的学子来说都是很不错的选择,不但能增长见识,学到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对于以后的人脉积累也有很大的帮助。

姚二柱一听就很赞成:“好啊,出去走走也好,我听人说读书人就是要常出去走走,要不然就是那什么,读死书对不对?”

三林含笑点头,在学馆里读了几年书他的性子变得逐渐沉稳,身上的书生气也越发浓郁起来。

姚二柱:“既然是先生们安排的那就出去走走,不过稳妥起见还是先研究个线路出来,家里现在有了武师,索性到时派一名武师跟着,再派一个有经验的车夫照顾,这样我们也放心些。”

姚老爹刚抽完一斗烟,把烟嘴在炕沿磕了磕抬起头道:

“还是老二想得周到,三林,先生有没有说要去哪些地方?”

三林:“先生说了两个书院,离咱们这里都不远,一个就在府城湖阳,另一个在长陵附近。”

姚老爹一听这两地更放心了:“那感情好,正巧这两个地方都有咱们家的产业,既然这么着,到时候你就把咱家的铺子、庄子还有房产都一一走一遍,你是读书人,自家的产业也要清楚才是,不枉出去一趟。”

三林见这么容易就说动了长辈,语气愈发轻松道:

“好,我听爷和爹的。”

老太爷看着乖孙惬意地眯起眼睛,当初原本打算只送三个小的去读书的,没想到三林主动开口为自己争取了读书的机会,幸亏他们当时同意了,这孩子眼见着是个读书的料,说不定将来他们姚家改换门庭还得靠三林这孩子呢。

见长辈们这么爽快就答应三林哥出去游历的事,四林、五林和六林在旁羡慕得直流口水,不过回来的路上他们三个已经悄悄商量好了,只要家里答应让三林哥出去,到时候他们再见机行事。

五林蹭到三林背后扯扯他的袖子,用大家都能听见的声音道:

“三林哥,你一个人出去多没意思呀,不如带上弟弟我呗?咱们有福同享有难......呸呸呸,咱们上阵不离亲兄弟,你去哪儿我就跟你去哪儿,路上还能给你解个闷。”

四林跟六林一听也急不可待地举手报名。

三林好说话地道:“只要长辈们同意,我没意见,反正文安是要跟着我一起去的。”

三个林立即双眼亮晶晶地看向姚老爹。

家里人商量了一会儿,觉得这样也好,隔壁的文安也是要一同出去了,再带上自家三个小的也没什么,那就多安排一辆马车,叫三个小的一起出门。

三个林闻言高兴地欢呼起来。

这场旅行说走就走,很快就安排妥当准备再过两天就出发,姚家四个林加上隔壁的文安五个学子,派一位武师跟着,套两辆马车,加上两个车夫一共八个人正好。

可惜临出发的前一天六林不小心感冒了,一大早喷嚏一个接一个地打,很快就觉得头重脚轻站都站不稳,惊得陶氏和刘氏两个围着他转了一天,请李郎中来看过后说是风寒,至少在家躺上七八天才能好利索。

于是五林只能哭丧着小脸,看着三个哥哥兴冲冲出发了,呜呜呜,好难过。

入冬以后,姚家在莱阳城也买了一个三进的大宅院,请那些用熟的匠人仔细改造一番后,又添置了一批家具,从庄子上调过来几个懂规矩的下人,一切准备齐全后就可以住进去了。

如今他们家在莱阳城的铺子、酒楼加起来七八间,城里有了固定的大宅子,以后他们家人进城做生意,逛灯会啥的就不用分散到各个铺子里去住了。

新宅收拾好以后选了个黄道吉日,全家人一个不落地,连带麦穗跟香草母女都被叫上,一起动身进城去烘房了。买新宅子是件大事,自然要全家人一起过来庆贺才行,图个吉利。

几辆马车停在新宅宽阔的大门前,一下车就看见眼前朱红色的大门,上方黑底漆金的“姚府”两个大字格外醒目,大门上一对耀眼的金狮铜环,两边还各蹲着一个用来镇宅的石狮子,整个大门外被下人们打扫得干干净净,显得喜庆又气派。

守门的下人早就等候在一旁,只等新主子一到便赶紧把四扇大门全部打开恭敬地站在一边。大家下了马车簇拥在老两口身后朝宅子里面走去。

这座宅子的占地面积跟长陵买的那个差不多,只是相比起来这边的宅院屋舍比较多,花草绿植的栽种不如那边,后花园也没有引入活水,所以连池塘也省略了。

不过毕竟是深宅大院,整体的景致还是很不错的,比起上姚村的院子自然大气宽敞许多,只是一样,屋子里都没有盘火炕,用的清一色的黄花梨制作的大床。

当初宅子新买下来的时候众人为要不要盘火炕的事商量了一番,最后想着既然没打算长期搬到城里来住,干脆就学着城里人的习惯,睡大床,屋子里烧炭取暖。

大家热热闹闹按长幼顺序先后选中了满意的院子,不过打算长期住下来的也就老三和老四两房人,另外还有在城里读书的四个林,其他人也就是偶尔进城过来住几天。

尤其是老两口,在乡下住了一辈子了,即便是在城里买下宅子,在这里住些日子烘烘房是应该的,真叫他们长期在城里住下来,肯定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