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魏丹,魏大姑就亲自泡了一杯奶粉递过去。老太太屋里好东西不少,糖包面糊,奶粉藕粉,甚至还有人参鹿茸,灵芝虫草也不缺。
老人家苦了大半辈子,但儿孙们都挺孝顺。
“好丹丹,喝点奶粉,垫吧垫吧。奶奶最疼你,你要保重自己,别让她老人家担心。”
感念大姑的情,魏丹接过奶粉,三口两口和灌下,喝的食不知味。
那一边在堂屋隔壁吃饭的魏爸爸同样也是食不知味。
魏三姑好吃,自己给自己找了厨子当老公。三姑爷手艺挺好,今儿这桌山珍野味,烹炒煎炸,那可是用了心得。
长白山有特产,猴头菇,炖得软烂,看着就跟红烧肉似的,吃着那比红烧肉还给劲。鸭绿江也有特产,细鳞鱼。这是冷水鱼,肉质细嫩,格外鲜美。刮鳞挖肠洗净,不用做什么复杂烹饪,直接上锅蒸。出锅淋上葱花香油,沾着酱油吃就鲜的让人咬舌头。
还有椒盐油炸小麻雀,肉虽然只有一口,可嘎嘣脆,越嚼越香,越嚼越想吃。
其他诸如狍子肉,木耳菜,山芹菜,蘑菇油等等,那都是北京城里人也难得一见的好物。
可是面对这满桌的好吃的,魏家人却都没什么胃口。
魏爸爸是挂念着老娘亲,魏妈妈则是有点晕车,脾胃不适。罗芙馨则是因为生理期,终归人有点虚。魏冉到还好,他年轻,体能又好,并无什么不适。可这个节骨眼,他就是胃口好,也吃着不香。
一家人都厌厌的,魏三姑却一个劲的劝吃,还热情的给魏妈妈和小福星夹菜。
她倒是热情,把自己觉得好吃的菜都一股脑夹给她们婆媳俩,也不管她们爱吃不爱吃。
只苦了魏冉,为了给亲妈和媳妇分忧,这些菜大半都进了他的肚子。
就算是好吃的,硬塞也难受。
魏爸爸只吃了半碗,就撂下筷子,要回平屋那儿看老娘亲去。魏妈妈也赶紧放下筷子,看他脸色不大好,小声劝他先去躺一会,另外也得记着吃药。
他年纪也不小了,年轻那会太拼命,落下一身的病。自个要是不保重,又怎么照顾魏奶奶。
晓得老婆是心疼自己,魏爸爸就点点头,可心里还是放不下老娘亲。
魏冉和小福星赶紧起身应承,表示他们两个过去看着。
他这才放心。
魏冉先搀扶魏爸爸上楼,顺便去自个房间的行李箱里拿药。
小福星就等在楼下,过会两人一块去平屋那儿看着魏奶奶。
趁着她一个人在的机会,魏三姑就赶紧拉着她的手诉苦。
原来魏三姑两口子如今搬到魏奶奶这边住,说是两口子过来照顾老人家,顺便在农村享享清福。其实呢也是家里如今有点闹腾,两口子是躲到乡下来了。
而所谓家里有点闹腾,说来说去,就是子女和父母之间有了矛盾。
魏三姑好福气,膝下有两子一女,她这样的妇人,在乡下走到哪儿都是昂首挺胸。农村人讲究多子多福,可这家里人多就是非多。舌头还咬嘴唇皮,一家子的亲兄弟也会有矛盾。
大娃继承了他爹的手艺,打小就在厨房里围着锅灶转。十五岁就上灶帮忙,饭馆交给他也是天经地义。大儿媳妇是个精明能干的,饭馆交给这两口子,他们是放心的。可精明也有精明的麻烦,精明就意味着斤斤计较,一点不肯吃亏,尽想着占便宜。
魏三姑没多大本事,可年轻轻就能自己擦亮眼找上三姑爷,还叼准了他是个厨子,自个能一辈子吃香喝辣,可见心机也不小。
好这婆媳俩对上线,矛盾自然少不了。也多亏老大是个厚道好脾气,一边哄老婆一边哄娘亲,就他夹中间受两头气,总算这日子磕磕绊绊还能过。
二娃是魏三姑最喜欢的娃,脑子好,嘴巴甜,打小会读书,有出息。考上中专,毕业在城里分配了工作当上了干部,跳出农门吃上皇粮。这孩子打小就给她这亲娘挣钱,不疼他疼谁?
可惜二娃的单位是个清水衙门,就听个名头,收入一般。他偏偏又像她这个妈,爱吃爱打扮,那工资还不够他花销的。魏三姑背地里没少垫补这宝贝儿子。
后来二娃凭着他的聪明脑袋瓜子和甜言蜜语,在单位找了对象。单位有福利分房,魏三姑家里给出了电器,女方家出了家具,屋子收拾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本来魏三姑两口子打算喜宴就在自家饭馆办,省钱还实惠。可女方是城里女娃,要求在城里的大酒店办喜宴,没得办法只能掏腰包。
两口子还有个老闺女,打小娇生惯养。依着魏三姑的心思,闺女会不会读书,有没有手艺,没关系。只要擦两眼找个好姑爷,这一辈就有靠。这是她的人生经验,并奉为真理。
所以三丫头磕磕巴巴读完初中,家里就随随便便给找了份招待所的工作。十八岁就相亲,经人介绍认识了小姑爷。小姑爷是国营单位的铁饭碗,又是技术工,双保险。
魏三姑很满意,很快就给这小两口也办了婚事。两口子也疼闺女,嫁妆给的丰厚,彩电冰箱洗衣机,外带全套组合柜,运到男方家的时候,沿途都是啧啧称赞之声,很是长脸。
按说这三个儿女的小日子都安排好了,这就不该有什么矛盾。
可万没想到,这形式跟不上变化。
改革开放利好了个体经济,可国营单位的效益却是江河日下,一天不如一天。先前国营单位令人羡慕的种种好处,诸如铁饭碗,管终身,有粮票等等,如今都作废了。
老二的单位要改制,改成股份制,想要保住编制就得入股。入股的钱不少,一个人就得八千块,老二家两口子就是一万六。两口子拿点死工资,平时吃饭过日子管够,可剩下的不多。于是就到老两口这边来哭诉,要他们帮衬帮衬。
老闺女的招待所也从国营承包给了个体,工作是没丢,可要竞争上岗,再不能吃大锅饭。做得好,就留下。做的不好,就滚蛋,再没有往日混日子等发工资的清闲。
小姑爷的单位不搞改制,直接停工下岗。这孩子倒也不埋怨,拿了工龄补偿出来,就寻思着自己捣鼓点小生意做,也赶上这改革开放的浪潮,搏一搏。说不定,就发财了呢。
可做生意得有本钱,工龄补偿那几千块,只够摆个路边摊,发不了财。于是就寻思着跟老丈人借点,匀个一万两万的。
好么,这个来要,那个来要,把老两口当银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