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其他类型 > 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 > 第234章 三峡工程的国际索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34章 三峡工程的国际索赔

1992年1月27日,三峡大坝施工现场,暴雨如注。

美籍华裔工程师林世杰蹲在泄洪洞旁的混凝土基座上,手指轻轻抚过那道几乎不可见的细缝。雨水顺着他的黄色安全帽边缘滴落,打湿了手中那份刚打印出来的超声波检测报告。

“林工,这数据是不是出错了?“年轻的技术员小王凑过来,声音压得极低,“c40标号的混凝土,实测强度只有c25,这...“

林世杰的指尖在报告上一组数字上反复摩挲,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作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特聘专家,他太清楚这个数据意味着什么——三峡大坝核心区域的混凝土强度比设计要求低了近40%,一旦库区蓄水,巨大的水压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

“去把3号、7号、9号取样点的原始记录调出来。“林世杰站起身,雨水顺着他的防水外套滑落,“还有,通知监理组暂停这一段的浇筑。“

小王脸色煞白:“可谢总昨天刚下了死命令,要求月底前必须完成这一标段...“

“去他妈的死命令!“林世杰突然暴怒,这是他来中国工作半年第一次失态,“这是要死人的!“

他的怒吼淹没在挖掘机的轰鸣中。远处,一辆黑色奔驰正穿过雨幕驶向工地指挥部。

谢一扬刚下车,张铁柱就撑着伞快步迎上来。

“老板,出事了。“张铁柱的机械眼在雨中泛着红光,“美国来的那个林世杰发现了混凝土问题,正在调原始数据。“

谢一扬的脚步微不可察地顿了一下。雨水打在定制西装的肩头,洇出深色的痕迹。他抬头看了眼灰蒙蒙的天空,仿佛在计算这场雨会持续多久。

“监理组那边处理好了?“谢一扬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按您的吩咐,所有取样记录都做了两份。“张铁柱递过一个防水文件夹,“这是备用的'合格'报告,但林世杰坚持要看原始数据...“

谢一扬接过文件夹,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敲击。他想起三个月前,自己批准使用那批掺了过多粉煤灰的水泥时,周明远在电话里的警告:“老谢,三峡工程可是百年大计...“

“联系林工程师,就说我请他共进晚餐。“谢一扬突然转身,“另外,准备一辆载重卡车,要鄂E牌照的。“

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了一下,立刻领会:“明白,我这就去安排。“

宜昌桃花岭饭店,VIp包厢。

林世杰推开雕花木门时,谢一扬正站在窗前欣赏雨景。桌上摆着精致的湖北菜,一瓶茅台已经开了封,酒香混着菜香在包厢里弥漫。

“林工,辛苦了。“谢一扬热情地迎上来,握住林世杰的手,“听说你今天发现了些小问题?“

林世杰抽回手,从公文包里取出那份被雨水浸湿边缘的报告:“谢总,这不是小问题。大坝核心区的混凝土强度严重不足,必须立即停工整改。“

谢一扬笑容不变,给林世杰斟了杯酒:“先吃饭,边吃边聊。“他推过一个鼓鼓囊囊的信封,“这是扬帆集团的一点心意,感谢你这半年来的辛苦工作。“

林世杰没有碰那个信封。他直视谢一扬的眼睛:“我已经向北京方面发了紧急报告,建议成立独立调查组。“

包厢里的空气瞬间凝固。谢一扬放下酒杯,瓷器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林工,“谢一扬的声音依然温和,但眼神已经冷了下来,“你知道三峡工程对国家意味着什么吗?现在国际上有多少双眼睛在等着看中国的笑话?“

“正因如此,才更不能拿工程质量开玩笑!“林世杰拍案而起,“我是工程师,我的职业道德不允许我在这份虚假报告上签字!“

谢一扬慢条斯理地夹了块武昌鱼:“你妻子玛丽安和女儿艾米丽,是在波士顿对吧?听说艾米丽刚考上哈佛?真是可喜可贺。“

林世杰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你...你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谢一扬微笑着举起酒杯,“只是觉得,像林工这样的高端人才,家人应该接到中国来看看。扬帆集团可以全程赞助。“

林世杰的手微微发抖。他深吸一口气,抓起公文包转身就走:“明天上午九点,我会在北京建设部的会议室,如实汇报所有发现。“

包厢门被重重关上。谢一扬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他拿出手机拨了个号码:“准备plan b。“

次日清晨,宜昌至北京的高速公路。

林世杰坐在出租车后排,反复检查公文包里的资料。车窗外,晨雾笼罩着江汉平原,能见度不足五十米。

“师傅,能不能开快点?“林世杰看了眼手表,距离会议开始还有四个小时。

司机老周从后视镜里看了他一眼:“这雾太大了,开快不安全...“

话音未落,一辆满载钢筋的卡车突然从岔路口冲出,径直朝出租车撞来。老周猛打方向盘,但为时已晚——

“轰!“

金属扭曲的刺耳声响彻高速公路。林世杰在失去意识前的最后一刻,死死抱住了怀中的公文包。

武汉同济医院,重症监护室。

谢一扬站在病房外,透过玻璃窗看着浑身插满管子的林世杰。医生正在向张铁柱汇报情况:“...颈椎4-5节粉碎性骨折,高位截瘫,语言功能可能永久丧失...“

“他随身带的文件呢?“谢一扬问道。

张铁柱递过一个烧焦的公文包残骸:“车祸后起了火,大部分都烧毁了。不过...“他压低声音,“我们在他的鞋底发现了这个。“

那是一个微型胶卷,里面是林世杰偷偷拍摄的混凝土取样全过程。

谢一扬接过胶卷,对着灯光看了看,然后轻轻一掰——胶卷断成两截。

“通知美国那边,可以开始行动了。“

三个月后,美国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

玛丽安·林站在原告席上,双手紧握着一张照片——那是她和丈夫女儿在哈佛校园的合影。现在,这张照片被投影在法庭的大屏幕上,成为证据的一部分。

“被告谢一扬通过威胁、暴力手段,故意伤害我的丈夫...“玛丽安的声音哽咽,“他不仅毁了一个工程师的职业生涯,更是在拿数百万人的生命安全冒险!“

旁听席上坐满了记者,闪光灯不断闪烁。谢一扬的代理律师——来自纽约顶级律所的詹姆斯·罗德慢悠悠地站起来。

“法官大人,我的当事人是中国着名企业家,全国人大代表。“罗德推了推金丝眼镜,“这起所谓的'国际诉讼',完全是某些人为了诋毁中国重大工程而编造的闹剧。“

他转向陪审团,举起一份《华尔街日报》:“就在上周,中国政府发布的三峡工程进度报告显示,所有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而林先生...“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轮椅上的林世杰,“有酗酒史和抑郁症病史。“

玛丽安气得浑身发抖:“这是污蔑!我丈夫从不——“

法官敲响法槌:“请原告控制情绪。“

就在这时,法庭后门被推开,一个穿西装的亚裔男子匆匆走进来,在罗德耳边低语几句。罗德的表情顿时放松下来。

“法官大人,我刚接到消息,本案的关键证人——林先生的助手王先生,在中国突发心脏病去世。“罗德露出遗憾的表情,“这让我们无法核实原告方所谓'证据'的真实性。“

玛丽安如遭雷击,瘫坐在椅子上。她终于明白,在这场不对等的战争中,她永远不可能赢。

当晚,北京某隐秘会所。

谢一扬将一份英文报纸扔在茶几上,头条标题赫然是《三峡工程风波平息,美籍工程师指控被驳回》。

“周省长,这次多亏你及时安排。“谢一扬倒了杯茅台,“那个小王,处理得很干净。“

周明远没有碰酒杯。他盯着电视上播放的三峡工程宣传片,声音沙哑:“老谢,那些混凝土...真的会出问题吗?“

谢一扬走到窗前,窗外是灯火辉煌的北京城:“混凝土的寿命,通常是五十年。“他轻轻摇晃着酒杯,“而我们的任期,只有十年。“

两人陷入沉默。电视里,播音员正激情澎湃地报道:“...三峡工程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在千里之外的三峡工地,雨水正渗入那些强度不足的混凝土裂缝中,悄无声息地腐蚀着这个世纪工程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