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念及此处,伊尔根觉罗氏便愤恨得咬牙切齿,心中的怒火几乎要喷涌而出。
想当年,正是这个恶毒的妇人想出了一条阴险至极的毒计,才导致了后来一系列的悲剧发生。
不过,经过这么久的蛰伏与忍耐,婉儿也并非毫无所获。
在这段时间里,她精心地培养起了一批忠实可靠的心腹手下。
这些人在服下一种名为“听话药水”的神秘药物之后,便神不知鬼不觉地入了太子的后院之中。
而婉儿的周密计划,则是将他们巧妙地安插到太子后院的各个角落,尤其是要让他们潜伏在李佳氏的身旁周围。
如此一来,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或者重要情报,都能够迅速且准确地传递给婉儿这边。
及时掌握消息并通风报信,对于后续的行动而言,实在是至关重要。
至于上辈子曾经给婉儿带来无尽痛苦和灾难的那两个女人,如果李佳氏真如计划中的那样将她们送入太子后院。
婉儿自然有着成竹在胸的应对之策,足以让她们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有来无回。
因为正是由于她们的存在,才使得婉儿最终落得了一个凄惨无比的下场。
所以,无论是李家氏还是那两个可恶的女人,通通都被列入了婉儿的复仇黑名单之上。
若不能将这些仇家一一铲除,又怎能消解伊尔根觉罗氏心中深埋已久的怨恨之气。
而为了能够成功达成自己的目的,顺利获取到更多宝贵的积分,婉儿可谓是殚精竭虑、全力以赴地策划着每一个环节和步骤,不敢有丝毫懈怠与疏忽。
至于胤禔这个人,婉儿心里一直心存疑虑。
也不知道原主伊尔根觉罗氏究竟是怎么想的,是因为顾虑太多,还是有其他什么原因。
总之,胤禔居然不在伊尔根觉罗氏的报复名单里,既然如此,婉儿自然也不会去多管闲事了。
而且现在的胤禔,根本就不记得上辈子发生过的那些事情。
到目前为止,他所做的一切都还挺让婉儿感到满意的,至少他还没有越过婉儿心中的那条底线。
所以,婉儿干脆就把胤禔当作一个全新的伴侣来看待了。
没有记忆就可以看作是两个人。
要说起这本以李佳氏为核心展开的书,那可真是精彩纷呈。
李佳氏重生之后,靠着她前世的记忆,轻轻松松就在太子的后院站稳了脚跟,并且还生下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等到她跟太子的感情逐渐稳定下来以后,这李佳氏更是开始大展拳脚、出谋划策起来。
她先是想方设法地让其他皇子们一个个都夫妻关系不和,后院也是子嗣稀少、凋零不堪。
而太子这边,则是紧紧地抓住了康熙皇帝的心,最终顺顺利利地登上了皇位,压根儿就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经历过二立二废这样大起大落的波折。
可是其他的皇子们可就惨喽,没有一个能有好下场的。
话说那太子妃历经艰辛怀胎十月,最终却只诞下了一个娇弱的女儿。
李佳氏这位原本身份只是太子侧福晋,竟在太子顺利登上皇位之后,得到了破格晋升,成为了尊贵无比的皇贵妃。
不仅如此,李佳氏后来为皇帝生下的一位小阿哥,此子更是被封为新的太子。
可怜那太子妃,虽贵为正妻,但随着李佳氏的得宠与权势日增,她逐渐变得有名无实。
李佳氏手段高明,将太子妃手中的权力一点点地架空,使得太子妃在宫中的地位愈发尴尬。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佳氏凭借着自己的心机和谋略,干掉了皇后,最终竟然成功登上皇后之位。
此后岁月流转,李佳氏稳坐后宫之首,享尽荣华富贵。
待到多年以后,皇帝驾崩,新帝登基,李佳氏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后,当真可谓是人生大赢家。
每每想到这些,婉儿都会忍不住发出一声长长的感慨:“唉,大家可真都是些倒霉蛋。”
不过嘛,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相比之下,伊尔根觉罗氏倒更像是被无辜牵连进这场混乱之中的可怜人。
要争皇位就堂堂正正的去争,可是李佳氏把后院的手段用的炉火纯青。
直接的让伊尔根觉罗氏过的越发凄惨,遭老罪了。
无怪乎。
当伊尔根觉罗氏把两辈子的记忆觉醒之后,心中的怨气简直如火山喷发一般,直冲云霄,以至于迟迟不愿去投胎转世。
想当初,她的第一世虽然英年早逝,但好歹也曾尽情地享受过生活的美好滋味,更是体验过来自自己夫君的真心实意的情感呵护。
然而,命运弄人,到了第二世时,却因李佳氏的横加介入而变得面目全非。
在这一世里,她与胤禔本应夫妻恩爱、琴瑟和鸣,可事实却是冷言冷语不绝于耳。
……
原本,太子等人早已将婚期定好,一切似乎都已尘埃落定。
但谁能料到,不知是受到何种的蝴蝶效应影响,总之,与伊尔根觉罗氏的记忆相比,现实情况竟然发生了微妙的偏差。
时至今日,李佳氏依然未入太子的后院。
如此一来,倒是给了婉儿宝贵的喘息之机,让她得以精心谋划布局。
要知道,如果按照伊尔根觉罗氏原有的记忆发展,李佳氏几乎会与伊尔根觉罗氏同时嫁入皇家的后院。
而且用不了多久,胤禔的后院便会送来两名女子。
如此情形之下,伊尔根觉罗氏与胤禔之间根本无暇培养深厚的夫妻情分。
反而会被那两个女人千方百计地加以破坏,致使二人对彼此的印象愈发糟糕,最终渐行渐远。
尽管胤禔对于嫡出子女有着近乎执拗的坚持,夫妻之间的房事依旧无法避免。
不过,真正备受宠爱之人并非伊尔根觉罗氏,而是那两位由李佳氏送入府中的女子。
伊尔根觉罗氏屡次遭受她们的顶撞与无礼冒犯,可自己的夫君不仅对此视若无睹,甚至还公然偏袒那两名女子。
如此一来,伊尔根觉罗氏的日子又怎能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