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到百货商店就傻眼了。
“我要两斤糖。”
“这几样糕点都给我称一斤。”
“我先来的,先称我的。”
“挤什么挤啊,不知道排队啊。”
“想要就买,这么多人你也要拿下来看看,她也要拿下来看看,都看一遍这新衣服也拿旧了。”
“哎呀,你这带鱼都蹭我身上了。”
……
人挤人,闹哄哄,于清站在人群后面有点迟疑,还要不要买?
犹豫了一会儿,咬咬牙,买。
遂加入抢购的大军中。
在人群中也不知挤了多久,终于买了一堆东西出来。
低头看看自己的鞋,真可怜,全是脚印子。
但是再看看自己买到的东西,又觉得值了。
这次她买了5斤白糖,2斤奶糖,3斤桃酥,3斤京果,3斤麻花,3斤猫耳朵,4罐麦乳精,3斤桂圆,3斤红枣,3斤大红的毛线,3斤棕色毛线。
原本还想买点布料的,奈何实在抢不过啊。
找个没人的角落,把东西收进空间,又到了废品回收站。
依然是那个老头儿,依然躺在躺椅上,不同的是躺椅上面铺了垫子,老头儿身上也盖了件棉衣。
于清翻翻找找一会儿,一摞旧书旧报纸就被她码得整整齐齐,用绳子捆好放到秤上。
老头儿瞥了一眼:“六毛。”
于清付完钱离开。
这一套旧高中课本是打算去北疆的时候给她哥的。他们当初的课本应该是没法找回来了。这东西她也不敢邮寄,万一被查了别人问她为什么要寄课本,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不是她小心过头,而是她上次收到的包裹明显有二次包装的痕迹,她不知道是在哪个环节被拆开的,但是小心无大错。
事情都办好了,去国营饭店吃饭去。
照例要了一份肉圆子,一份红烧肉,一碗饭。
服务员上菜时开玩笑说:“小姑娘,马上就要过年了,还在外面买肉吃呀?”
于清也不多解释,只是说:“你们大厨手艺好,家里做的没你们的好吃。”
服务员笑眯了眼,连连点头:“是啊,整个县城手艺能超过我们师傅的,不到一只手。”原本她想说没人能比他们师傅手艺好的,只是那样显得太不谦虚了,这才这么说。
于清不再说话,只点头附和。
吃到一半,看到墙上挂的今日菜单上还有馄饨,想到年后去北疆,在火车上吃东西不方便,馄饨是个不错的选择啊。
于是又起身对服务员说:“姐姐,再给我来6碗馄饨带走。”
服务员有些吃惊的看着她:“你要打包6碗馄饨?”
“嗯。”于清点点头。
“那,那行,要煮好吗?煮好打包会泡烂的。”
“生的更好,我回去自己煮。”于清说着,拿了两个大饭盒递过去。
“那你要什么馅儿的?”服务员问。
于清看看菜单,说:“青菜猪肉和荠菜猪肉各3碗吧。”说完付了钱,一共3元。
点好馄饨,于清继续吃饭。很快服务员就将打包好的馄饨给她送过来,还嘱咐她回去就煮上,天虽然冷,但长时间闷在盒子里也容易坏。
美餐一顿,下午照例去破庙给朱远交货。
这次是年前最后一次卖货,于清把自己的库存基本都拿出来了,最后一共卖了1850元。朱远还送了她一包糖当做年礼,搞得她都不知道该回什么礼好,只计划着等她明年回来,也带点特产什么的给他尝尝。
回到家,拿出泡好的红豆放到锅里,加满水开始熬豆沙。
她泡的比较多,足足有十斤。
十斤不是她想做豆沙的上限,而是她锅的上限。
在灶膛里架好柴火,让红豆先在锅里闷煮着。
她拿着装面粉的袋子去了孙来娣家。
“来娣姐,我来了。”
“你可算回来了,再不来,我都要替你先把面发上了。”孙来娣放下手中的抹布说。
她永远这样,手中无时无刻不在干活儿。
“你们的已经发上了?”于清问。
她们今天晚上是要做过年吃的馒头。
“嗯,这会儿可能都开始‘动身’了。你准备做多少?”孙来娣说。
“我初五就走了,就做点这几天吃的,再做点实心的留着路上吃,3斤面粉应该够了。”
“才3斤还费这个事干嘛,我家的做好了你直接拿些回去就是了。我今天称了12斤面。”孙来娣说。
“我拿了,你们不够吃怎么办?”于清说。
孙来娣笑了,说:“我们在家,吃没了要是想吃就再做呗,方便的很。”
“那我就不客气啦,呐,面粉你收好。”于清把手中的袋子递过去。
“好。”孙来娣也不推辞,她们之间没必要弄这些假客套。
“哦,这是你让我帮你炒的芝麻,都弄好了,你一会儿带走。”孙来娣拿出个盆,里面是满满的黑芝麻馅儿。
于清伸手捏了一点放到嘴巴里,嗯,一股独属于芝麻的特殊香味在嘴里散开,不禁开口道:“真香。”
“你弄了这么多,是又打算带回去给你姐的?”孙来娣问。
“嗯,分三份,我留一份,哥哥姐姐各一份。我这会儿锅里正熬豆沙呢,也一并分了。来娣姐,你熬豆沙了吗,我分你点。”
“我早熬好了,哪像你天天忙得没时间。”孙来娣说。
“哎,没办法,就是个操心的命。”于清故意叹气道。
“你锅里还煮着东西,赶紧回去看着吧,别在我这儿闲聊了。”
“哎,对。”于清反应过来,刚想走又说道:“来娣姐,你这会儿有时间吗?帮我看一会儿锅,我得去养鸡场看看,最多半小时就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