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虚心求教:“那这些鸡都是什么时候需要打针?总共要打几次?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麻烦您给指导指导。”
张广明耐心道:“原本刚孵出来7-10天就该打第一针的,这时候发育不良的也基本都死了,剩下的打了针成活率会提高不少。不过你这些都已经有一个月了,自然也不需要考虑。现在可以打第二针了,不过你的鸡多,我一下子还真没那么多的药。”
“那可得麻烦您帮着弄些药回来了,我们现在有600只鸡,这要是生病了损失可就大了。”于清急忙说道。
“这没什么问题,大概四天左右就能弄到药,到时候我去你们鸡场。你们平时要注意观察鸡的情况,进食怎么样,精神好不好,还有注意观察鸡眼鸡屁股有没有烂的情况,有没有瘸腿的,这些都是鸡常见的病。”
“好的,我会注意的。”
“呐,我这儿有一本养鸡手册,拿回去好好看看学习学习,你们要学的还多着呐。”张广明给了于清一本小册子。
于清郑重地接过,翻了一下,薄薄几张纸的册子满满地干货。谢过张广明后就赶回了养鸡场。
于清回去就组织养鸡场的几人对鸡展开观察,而这时她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每一间鸡舍里面有几十只鸡,而她们进去把鸡抓起来查看时碰到了问题。鸡是活的,看到人要抓是会到处跑的啊,而且鸡都长得差不多,看了几只后根本就不知道哪只已经看过哪只没看。
这时她才知道为什么后世养鸡场的鸡都是关在一个个笼子里,这样才方便管理啊。可是她现在哪里能弄来那么多笼子呢。
最后还是咬咬牙,把自己的想法和大队长李德昌说了,希望他能安排人用竹子编一批鸡笼。
开始大队长是反对的,觉得这就是在浪费人力物力。但是架不住于清一直盯着他磨,最后答应给他做一百个,用一百只鸡试下住单间的鸡和养在一起的鸡有什么不同。要是确实长得更好的话,就答应继续给鸡笼,否则免谈。
编鸡笼不是什么难事,队里很多人都会。任务分下去后两天就做出来了一百个。
这一百个鸡笼和平时村里人家用的比要小很多,也就够一只成年的鸡在里面转了圈的,村里很多人都在等着看于清的笑话,笑她一个城里来的小丫头,从来没养过鸡,现在还在瞎出主意,养鸡场迟早要黄了。
第五天兽医张广明夫妻带着药过来了。忙活了半天终于给每只鸡都打好针,而他也给于清留下了一些药。就两种药,一种白色的片剂是用水化开直接给鸡喝的,半个月用一次就行,等鸡长到一斤重了就不用再喂。另一种是红色的片剂,要是发现有鸡染病了就给喂一粒。
忙活完都十二点多了,于清开口道:“今天真是辛苦你们了,洗个手我们就开饭了,家常便饭别嫌弃。”
张广明也不推辞:“你这一说我还真饿了,那我就厚着脸皮不客气了。”
“看您说的,您肯赏光是我们的荣幸。”于清给打了水给众人洗手。
饭菜是孙来娣做的,半上午时于清让她做饭,给了她自家的钥匙,让她去拿自己放在厨房的一条肉。
这肉是于清提前买的,知道这两天张广明要来,特意预备着的。
饭就在养鸡场吃的,大门处一侧是给老孙头值夜的房间和放饲料的仓库,一侧是放工具和灶台的。大锅用来煮鸡的吃喝,小锅就是他们偶尔吃饭用,这还是第一次使用呢。
旁边一张方桌,几张条凳,平时于清记个账什么的也在这张桌子上。现在桌子上放了一碗扁豆烧肉,一盘肉沫茄子,一盘炒青菜,一盆粉丝汤。
也是饿了,几人大口吃饭却也没有耽误聊天。
张广明给于清他们提了不少建议,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消毒。这次他也带了不少消毒剂过来,放水里融化了喷洒在鸡舍的各个角落里,每天喷一次,那味道于清觉得和医院消毒水是一个味儿。
吃完饭就该算账了,每只鸡打针是2分钱,总共打了600只,就是12元,然后是留下的药剂总共是5元,一共17元。按照流程应该是于清这边开个单子,张广明拿了单子找大队的会计结账,于清想想办养鸡场队里已经花了不少钱了,这钱就自己先出,记个账让张广明签字,等鸡都卖了再一起算。饲料方面她也准备这么弄,除了队里给的,她打算从空间里拿一批出来,队里真要问起来,她就说是从黑市买的。都是为了队里,应该不会有人举报她吧。
尽管已经很小心了,但是小鸡还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半个月内死了十来只,好的是这种情况并没有曼延,没有发生大规模死亡。
“阿黄,吃饭了,别那么没出息地去吃糠。”于清摸了摸身边凑过来的狗头。
这只狗是大队长送来的,是只常见的黄色田园犬,送来时就是个半大的。这狗刚来时用绳子拴在门口,看到于清他们几个就叫个不停。
老孙头拿树枝抽了它骂道:“睁开狗眼看清楚了,家里人不许乱叫,除了我们几个其他人来了你警醒点。”
孙来娣有些心疼地道:“孙大爷,这狗哪懂这些啊,你可别打坏了。”
老孙头笑呵呵地道:“放心吧,打不坏,我手上有数呢。这狗刚来得好好教教规矩,要让它分得清里外。”
于清不知道怎么训狗索性不管,没想到也就喂了几天而已,阿黄已经认识他们几个了,看到他们就是摇头摆尾。碰上从这儿路过的村民就大声叫,别看它个头不大,气势倒是挺足的。
孙老头建议养的鹅也弄来了5只,暂时先养在一个空闲的鸡舍内。
队里这几天正忙着收水稻,其他人都忙得脚不沾地,这一对比起来就显得养鸡场的几人轻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