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上,于清和张爱华就细节方面也都谈妥了,最终谈成的价格是鸡肉0.6元\/斤(每只不低于3斤),鸡蛋0.55元\/斤。每个月鸡的供应不低于200只,鸡蛋不低于400斤。
“队长叔,你回来了,看我带回来了什么?”于清兴奋地把签好的采购合同递给大队长李德昌。她回来后一直看着时间,下工时间快到时她就在大队部等着了。
李德昌接过面前薄薄的纸,看看了上面的几个大字:采购合同。后又把下面内容认真看完,心里激动起来,还真叫这丫头办成了。
兴奋了一会儿,李德昌冷静下来。这合同上需要的鸡和鸡蛋的数目可不少,要满足供货量的话,他们的养殖规模得多大啊,他们有那么多钱投入吗?
“小于同志,我知道你是想要做些事情,也是想为村里提高收入,但是这么大的规模,投入必然也大,咱们队里没那么多的钱。”李德昌有些沮丧。
“叔,以前我们是没门路挣钱,现在机会就摆在面前,想挣钱肯定是要有投入的。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啊。”于清继续劝道。
“这不是小事,我一个人也做不了主,得跟队里的领导商量一下,你先回去等我消息吧。”李德昌道。
不提无奈先回去的于清,只说大队部的办公室里,队里的几位领导也顾不上吃晚饭,围坐一圈,中间桌子上放着于清带回来的合同。
“这事儿你们怎么看?”李德昌率先开口。
“投入有些大啊,这要是亏了,该怎么和队员们交代啊。”书记张重光拧着眉头道。
“可是只要养成了收入也很可观。”会计赵向阳年轻些,身上很有些闯劲。
“你们怎么说?”李德昌问没出声的妇女主任、记分员和几个小队的小队长。
众人面面相觑,有同意的也有反对的。
……
一个多小时的商谈后,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最终决定同意养鸡。
晚上于清就得到了这个好消息,和几位大队领导商量过后,决定第一批先养1000只。现在是八月,小鸡孵出壳需要21天左右,出壳后还需要25天左右的成长才能正常喂养。剩下3个月的时间就是春节,想养到3斤一只困难还不小。
话虽如此,于清还是有信心的,有空间在,她可以偷着往饲料里面添加细粮,吃细粮总归要长得快些。
最后养鸡场位置就定在果园旁边,那里刚好有一块空地,大小也合适。鸡舍全部用土坯,下面一半砌满墙,上面一半砌镂空的,便于空气流通和光照。鸡舍高两米五,长40米,宽6米五。整体是南北走向,南边靠着小河,东西两边各开了一个门。这样设计能保证白天时整个鸡舍内都会有阳光。
鸡舍内中间一条1米的过道将空间分为左右两边。一边分成5间,每间在四十公分处砌一个架空的平台,伸出来60公分,每间养100只鸡。于清也知道地方小了,但是没办法,预算有限,只能先挤挤了。
人手方面,于清是发起人算一个,她又死皮赖脸的带上了江璐和孙来娣。其他人手她不管,只是要求要两个力气大些的,毕竟养1000只和养10只可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土坯虽然需要的多,但是队里不少人家都有,可以先记账借用着。鸡苗就麻烦了,纯靠母鸡来孵化还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孵出来1000只,好在高手在民间,队里有一户从前就以孵小鸡为生的人家。李德昌就决定安排老两口以后专门负责孵小鸡。除了这老两口,还在队里收鸡苗,两毛五一只,这可让队里的老娘们小媳妇们热情高涨,纷纷朝自己母鸡下手。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二十天已经过去了。小鸡仔已经开始陆续破壳,鸡舍主体已经建好了,还差屋顶没盖。现在秋收已经开始,黄豆已经收好了,大家正都铆足了劲儿收稻子。
于清依然在家休息,不过她和江家兄妹、孙来娣商量了,这几天的午饭晚饭都由于清来做,而于清这个月的口粮都由他们包了。
起早贪黑了半个月,稻子终于全部收回来晒干进仓,后面又忙了一个星期把山芋、高粱、荞麦等收了回来。除了山芋多些,其他的粗粮都种得不多。此时大家心里是欢喜的,等交完公粮他们就能分粮食了。
而这时队里也终于能抽出人手来把鸡舍盖完了。
在鸡苗交付前,于清抽出一天时间去了趟县城。她空间里存的东西有些多,得去处理掉一批。
先是在公社的供销社买了20个麻袋,到县城后又跑了几家供销社,每家各买20个,这终于让她空间里的产出有东西装了。
买好东西,于清辨认了下方向,离朱远家不远,便先去找他。
开门的是朱远妈,看到是于清立马就认出来,把人让进院子热情地说:“你可算来了,上次西瓜卖得可好了,这回有没有好东西啊?”
于清保持着面无表情:“有一批粮食,想要的话下午三点老地方交易。这次想换点票,另外让他多带点麻袋过去。”
“行,下午三点准时到。”朱远妈立马答应下来。
于清也不再多言,径直离开。
想到又要有一批大的入账,于清就忍不住开心。为了犒劳一下自己,她决定奢侈一把中午吃国营饭店。
来到国营饭店,正是吃饭点,人还不少。于清找了个位置坐下,看墙上挂的板子上写的今日供应:红烧肉1元\/份,红烧狮子头0.2元\/个,红烧鱼0.8元\/条,炒鸡蛋0.8元\/盘,炒豆角0.2元\/份,香菇青菜0.3元\/份,三鲜汤0.3元\/份,米饭0.1元\/份。
于清要了2盘红烧肉,10个红烧狮子头,1碗米饭,花了4块1毛钱。这么多当然不是一顿能吃完的,服务员也习惯了,来这儿吃饭的不少都会打包一份带走。
等了没一会儿,饭菜就上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