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转转一圈,于清又回到了纺织厂这边的家属区。
现在已经是下午,她得抓紧时间了,最后一班回去的车子四点就出发了。
来到家属区外面没什么人,她只看到一位提着菜篮子匆匆朝外走的年轻妇人,她看准方向低着头就朝那人走去,将自己的篮子故意和来人的撞上,然后又假装重心不稳,篮子就这么掉地上了。
这回她在篮子里放了满满的菜,篮子一落地有部分青菜就掉地上了。于清慌张地蹲下捡菜,那妇人也蹲下帮她捡,口中还说着:“不好意思,我走路太急没注意……”看到手中的菜如此新鲜又忍不住问:“你这菜是从哪个供销社买的,可真够新鲜的,我也去买点。”
于清一边捡菜一边慌张回答:“不,不是买的。”
女子看她慌里慌张,有些疑惑地问:“你不是住这儿的吧?我从没见过你,你这么慌干什么?”
于清继续表演:“没,我没慌,你才慌呢,不是,你不要乱说。”
陈艳红看她说话时眼睛东张西望,像是在躲什么人似的,不想惹麻烦就打算走。于清在她走了两步后却从后面一把抓住她,怯生生地问:“大姐,你要菜吗?”那声音小得都快听不见了。
陈艳红明白过来眼前这个人是投机倒把的,一般敢这么做的人要么是胆子大的,要么是被逼得没办法铤而走险的。眼前的小姑娘看着就是个胆小的,只怕是有什么苦衷。
她也不多问,直接开口:“你跟我来吧。”带着于清往回走。走到楼下又嘱咐道:“要是有人问起你就说你是我远房亲戚,嗯……姨婆的侄孙女,就这么说。”
于清低着头嗯了一声,心里却乐开了花,这位都不用她自己找借口,已经替她将身份编好了。
跟着人走到三楼,进了东边第二间房,屋子看着不大,客厅也就六七平米大小,但收拾的很整齐。房间门都关着看不出大小,但是从客厅角落桌子上放着的一台收音机就可以看出来这户人家条件不错。
这个年代能买一台收音机可不容易,不光是有钱就能买的,还得有票,光有票也不行,还得有关系。这时买收音机和八十年代买电视机差不多难。
陈艳红进门后就将门关上了,直接说:“你是来卖菜的吧,怎么卖的?”
于清说:“青菜一分钱一捆,莴苣三分钱两根。”
陈艳红直接将篮子里的菜拿出来数了数,六捆青菜,十根莴苣,说:“这些都给我两毛钱怎么样?”
于清故作犹豫地说:“少了一分我怕回去被我奶奶骂。”
陈艳红又说:“你少要点,以后再有菜来卖可以直接来找我,我叫陈艳红,以后你直接以亲戚身份来不比你在外面慌慌张张的强,万一被抓了得不偿失。”
于清好似下了很大的决心:“那艳红姐,以后我来都卖给你,只是再过个把月菜就多起来了,你吃不了那么多吧。”
陈艳红笑着说:“只要你不是天天送菜过来都没事,我婆家娘家人都多,几处分一分就没了,放心吧。”
于清接受了她的说法,将菜都交给了她,接过两毛钱道了声谢就走了。虽然她的空间里还有不少菜,但是时间已经不早了,再不走就赶不上最后一班回去的车了。
这次出来卖菜只得了四毛七分钱,扣去三毛的车费只余一毛七。这么算起来很不划算,但是这次本就是来探路的。
按照目前看她已经有三个可靠的客户,下次可以直接找去,而且她发现普通人对于倒买倒卖并不反感,碰到了反而都愿意买一些,这让她放心了不少。反正她可以随时将东西从空间拿出来,每次就那么点就是被抓到也不会惹人怀疑。
等她回到家时天已经擦黑,江璐看到她回来立马上前来:“你去哪儿了?一整天都没有看到你。”
于清笑笑:“我去了一趟县城,到处逛了逛。”
江璐懊恼:“你怎么不喊我一起去啊,自从来了这儿,最远就是去供销社买东西,我也想去县城看看,下次再去喊我一起啊。”
于清点点头:“好。”
江璐:“你还没吃饭吧,我多煮了点面条,你过来吃吧。”
于清摇头:“我吃过才回来的,不饿,就是走了挺多的路,脚好酸,我洗洗就先睡了。”
“那行,你早点休息吧。”江璐说完也就回自己屋了。
于清确实不打算再煮晚饭了,只烧了一锅水用来洗漱,将要用的水打出来后又加了些水,放了十几根的玉米进去,大火烧开后就闷在锅里。等她洗漱好玉米也都熟了,连续啃了三根玉米吃得肚子饱饱的,满足的打了个饱嗝,将剩余的玉米又收进了空间。
照例又在空间里忙活了一会儿,现在时间还早,于清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好,倒是想起还有不到两年高考的事情。
她要尽快想办法弄套高中课本了,不然这每天晚上的时间都被浪费了太可惜。只可惜她自己的课本和她哥的课本原身没有好好保管,都在原来的屋子里也没收起来,可能已经被扔掉了。
又不好写信问她姐,不然怎么解释都下乡了还要高中课本干什么,这个年代大家上学都是在混日子。她想起前世看过的小说,这些东西都是到废品收购找的,改天她也去碰碰运气。
一夜好眠,第二天吃过早饭后冯逸春来通知说今天不用上工,不过大队里快要种花生了,如果愿意就到大队仓库那边去剥花生种,每天5公分。
于清想想自己也没什么事,又想起之前菊香婶的嘱咐就决定把这5个工分挣了。去问了江璐,他们兄妹也是一样的想法,四人就一起过去了。
到了仓库那儿,已经有三三两两的人过来了。大队长已经带人把花生搬出来,大家剥花生的地方就在知青点门口的晒谷场上。
今天过来的都是女人,每人搬个小板凳,三五个凑做一堆就开始剥,米粒饱满的就留着做种,瘪子就单独放在一边。于清和江家兄妹坐在一起,孙来娣也凑到他们这边来了,没过一会儿马菊香也坐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