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虚构的盛世!
“噗——!”
朱元璋脸色涨红,咳嗽了半天,脑瓜子嗡嗡的。
有明一朝,官员分布严重不均衡。
‘满朝文武半江西’的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其中,比较出名的,有如下人等......
黄子澄,建文朝太常寺卿,籍贯江西分宜;
练子宁,建文朝吏部侍郎,后迁御史大夫,籍贯江西新干;
解缙,洪武朝授庶吉士,永乐朝任翰林学士,并入内阁参政,籍贯江西吉永。
杨士奇,仁宗朝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后任内阁首辅,江西泰和人。
刘球,翰林院侍讲,杨士奇的老乡。
夏言,武英殿大学士,内阁首辅,籍贯江西贵溪。
严嵩,嘉靖朝内阁首辅,籍贯江西分宜。
谭纶,任台州知府,抗倭名将,籍贯江西黄宜......
以上这些,还是载入史册,尽人皆知。
那些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更是不胜枚举,如过江之鲫。
此类现象,别人怎么看不清楚,老朱是很难绷。
好家伙,大明朝廷,成了他们老乡会了?
开什么国际玩笑?
后世的朱家儿孙,到底在干什么?
竟能放任朝廷一家独大,而置之不理?
李善长慢条斯理的喝着酒,等他慢慢平复情绪,才悠悠开口。
“老朱,也别太上火。”
“发生这样的情况,和你废除宰相制,有很大关系。”
闻言,朱元璋不禁一愣。
“胡说!这是什么狗屁逻辑?”
“后人惹祸,前人遭殃?”
李善长摇摇头,脸色极为认真。
“该你背的锅,绝对跑不了!”
“因为取消了宰相制,皇帝直接统领六部九司,每天需要处理的朝堂事务,一下子就多了。”
“不是谁都像你这样,玩命干活,任劳任怨。”
“燕王登基后,为了减轻皇帝负担,所谓的内阁制,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
实际上,朱元璋晚年,由于年纪大了,力不从心,就成立了文渊阁,设置四辅官。
但仅仅是充当顾问,随侍左右而已。
一言以蔽之,只要做到听话,会干活就行。
别的,不必考虑......
等到永乐一朝,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内阁。
但以朱棣的精明程度,也并没有给这些人太大的权力。
只是负责处理政务,相当于秘书处。
直到仁宣两代皇帝,内阁才完全崛起,出现尾大不掉的趋势。
可以说,明朝中后期的内阁首辅,职权虽不曾超过丞相,却已经不亚于丞相了。
万历时期,某位姓张的首辅,甚至说出了‘吾非相,乃摄也’的豪言壮语。
嚣张程度,可见一斑!
由于内阁的权力过大,皇帝不得不依靠司礼监制衡文官,和他们打擂台......
从朱瞻基开始,设立内书堂,教太监读书识字,用意便是在此。
总有人说,明朝的皇帝权力大,文官就像小媳妇似的,唯唯诺诺,整天被君王耳提面命。
其实,除了太祖和成祖两位,杀伐果决,手段刚硬,能做到独揽大权,一言九鼎!
其余的,真没想象的那么自在。
万历二十多年不临朝问政,就是因为去了,他说话也没人听,整天和大臣斗嘴受气,互相抬杠。
皇帝当到这份上,有啥意思?
还不如躺平摆烂,吃吃喝喝,做个悠闲的日子人呢。
而且,在大明朝,想做个英武有为的皇帝,搞不好会有生命危险.......
史书上,明朝十六位皇帝中,至少有两三个,死因是不明不白的。
别说年纪轻轻就落水、暴毙,这些常规操作。
就连宫殿,失火的概率都相当高。
至于幕后主使是谁,有没有同党同谋,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相反,那些顺从文官心意,愿意放权的,不管干的咋样,史书上都会通篇溢美之词,夸上了天。
比如:仁宗朱高炽,孝宗朱佑樘......
尤其是朱高炽,和他堂兄朱允炆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耳朵根子软,相当宠幸文官。
所谓盛世,不过是三杨为首的文官虚构出来的谎言,表示自己这些大臣辅佐得好,天下国泰民安,硬往自己脸上贴金。
就凭朱棣留下来的家底,无论谁接班,都不至于混得太差。
更何况,谁家盛世会领土缩水,放弃了边境设置的卫所,都司,放弃大好局面,转攻为守。
没错,这就是仁宣之治的真面目。
父子两代人,属于是崽卖爷田心不疼......
短短十年有余,先后撤销了奴儿干都司、安南等地卫所,使得草原势力得以延伸,再次壮大。
要知道,当年朱棣可是拼了老命,才抢下这些领土。
你一声不响,说扔就扔了?
而且,朱高炽为了和文官同声一气,竟然将朱棣流放的建文朝臣平反了,给他老爹脸打得啪啪作响!
老四要是知道好大儿如此孝顺,估计能气活过来。
像什么仁宣之治,吏治清明,息兵养民,百姓安乐,仓廪充实,民丰富足之类的大话,也就那么回事吧!
毕竟,笔杆子掌握在文人手里,升斗小民又没有发言权,由着他们胡说。
“呼......呼......”
俩人聊到半夜,朱元璋接收的信息量过于庞大,感觉头快要炸开了。
一个劲儿的深呼吸,努力控制情绪。
这一晚上,他像坐过山车似的,内心时起时落,相当刺激。
原本,对朱棣起兵造反,还有着不小的意见。
但无论怎么说,皇位还是在自家手里,没有跑到别人手上。
并且,老四励精图治,对外开疆拓土,下西洋开展贸易,增加国库收入,做得可圈可点。
自己这份基业给了他,也不算所托非人。
但到了仁宣二帝的部分,老朱的脸色就没那么兴奋了。
后世儿孙,不能开疆拓土,将大明带到新高度也就罢了,连祖宗留下的江山都放弃了。
真是一个不如一个,让他这位开国之君,情何以堪?
“老朱啊,做好心理准备。”
“下面这位,才是真正的重量级!”
“作为大明的第六任皇帝,他可有着史上第一昏君,叫门天子,瓦剌留学生等诸多美誉......”
这几个词一出,老朱立马屏住呼吸,知道事情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