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殿下的宽容。”徐达起身告退。
待到徐达离场后,朱元璋微微叹气,开口说道:“今天的讨论就此为止,谁都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说罢,他也准备离开,不过临走前交代要汤和一炷香时间后再来见他。
当见到汤和时,朱元璋赞赏地看向他,“你今日处理得很好。你用釜底抽薪这一策略确实巧妙,成功转移了大家的关注点,缓解了功臣们的愤怒情绪。”
“过誉之词不敢当。”汤和谦虚地笑了笑回应说:“然而此次事件背后原因令人不解。跟随殿下征战天下的这些人,理应不会轻易做出违反殿下的意思的事情。”
朱元璋点点头表示赞同,“这些年来,有些人变得越来越嚣张了,并且有些资历较老的大臣开始在朝廷之上擅自发表意见。这次的事我们不会简单放过他们,但要对付这样的人物也需正当其名。”
“如果立刻就对他们下手的话,则可能引起非议。因此我有件任务想要交给你来做。
“恭请指示”
“这件事情一定要办成,并且要做到不动声色才行。”朱元璋嘱咐说,
“请殿下放心,微臣定当尽善尽美完成任务。”
“去吧!”
......
走出内阁之后,徐达直接朝自己府上走去。
路上偶遇长兴侯耿炳文,二人同行返回至徐府进行长时间交谈,内容始终离不开刚刚发生过的那桩抄家案。
商谈过后两人决定分工行动。
其中徐达负责秘密查探魏国公务所涉及的相关情况;而耿炳文则带人去捉拿那些涉嫌腐败的官员们。
“幸亏得到徐兄相助我才逃过此劫。”长兴侯感激地讲着:“事情发展得太快,连预防都来不及采取。”
原来他也在名单内,但由于当时焦点集中在了徐身上所以幸运地被忽略掉了.
“此事因我思虑欠周未能提前警示你而差点导致不良后果。”徐达承认错误说,“好在我俩同坐一艘船上彼此间需要互相支持才能安全度险.”
“不管怎样,还得感谢徐兄救命之恩.”长兴侯感慨地说,
“兄弟之间本就应该互帮互助。”徐回答。
“徐兄打算如何着手调查此事呢?”
“宋府已被密切注意着一旦发现异常就能迅速掌握证据进而将宋扳倒使其再无翻身机会。
“这个宋国公胆大妄为实在令人发指希望能给与其适当制裁防止真相曝光造成更大影响.”长兴侯表达了希望严惩违法者的决心。
“我也同意你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隐患演变成大明的心头大患。”徐目光犀利地说,
“那么我们就各自按照既定方针尽快找出幕后的真凶吧!”长兴侯总结道。
“嗯。”
谈话结束后两人都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当中...
...
“报王爷,奉命监视宋国公并且已经收集到了部分相关资料准备交给魏国公。”
“做得不错。”给予肯定回复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一定要小心隐蔽身份绝不能让宋知晓我们的行动否则计划将彻底暴露。”
“谨遵吩咐微臣必将谨慎行事绝对不让敌人有任何察觉.”
“辛苦你了最近”
“能够为主效力是属下分内的责任.”
感到心烦意乱的朱元璋再度来到国公府,想要从张北玄那里得到一些建议。
张北玄早就吩咐李善长备好热茶迎接他,二人坐在夕阳余晖中,静待宋元到来。
“老朱啊,近日似乎颇为劳累?”张北玄温柔地问。
“哎呀,最近确实有一件棘手的问题困扰着我,弄得我头疼不已。”朱元璋苦笑道:
“这次的问题可不简单。因为一名清官的事情,徐达和宋国公冯胜闹得不可开交。”
“陛下沉思片刻后,不觉得有些反常么?”张北玄追问。
“反常在哪里?”朱元璋疑惑地回应。
“想詹徽这些年来为帝国劳苦功高,怎么可能会犯下如此明显的错失呢?”张北玄继续说道。
“确实不太对劲,是不是徐达故意诽谤对方,或者是有意为之的污蔑行为?”朱元璋皱眉分析。
“不可能,以我对徐达的了解,他是位忠实可靠的大将,这样的手段不是他的风格;而刻意栽赃他人,也没有理由这样做啊。”张北玄摇头解释道。
“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臣猜测,或许这是某些人精心策划的一出戏码,目的在于挑拨你与宋国公正处的关系。”
“谁会这么阴险?”
“肯定是对陛下心存不满者所为。”
沉默了一会儿,朱元璋忽然放声大笑起来。
“陛下为何发笑?”张北玄好奇地询问。
“张北玄,看来你心中已经有了答案。”朱元璋敛去笑容说道。
“哦!还是陛下洞察一切。”张北玄露出惊喜之色。
“呵呵……无论如何,这事归根结底是因为我的疏忽才导致局面如此失控,”朱元璋自我嘲讽着。
“陛下不必过分自责。其实,这反而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反思并改进策略。”
“此话怎讲?”朱元璋表示不解。
“假设陛下顺应时势推行新政,那么偶尔遭遇些障碍也无伤大雅,重要的是借此机会给全国敲响了反腐警钟。”
……
如果陛下选择顺应局势推动法律更新失败了,虽然短期内可能损失颜面,
但从长远看却有助于增强君主威信,并且即便遇到挫折也不会妨碍改革进程继续推进,这对巩固统治地位是有利的。
“经你这么一点醒,咱明白了许多:原来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朱元璋豁然开朗。
“陛下聪慧无比。既然决定再次振作精神,请允许微臣提出几点建议吧。”
品了一口茶水后,张北玄缓缓开口:“其实关于这件事,你陷入了一种误解之中。
第一点在于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腐败案件,而是利用贵族身份免缴赋税漏洞进行的规避行动;”
“其次则是因为宗族压力使詹徽身不由己参与其中,并非出于私欲。”
听完此番言论,朱元璋瞬间明白了许多隐藏于事件背后的真相。
原来这个看似简单的贪腐背后竟暗藏这么多门道儿!
张北玄接着说道,“魏国公徐达就是因为没有识破上述诡计才会被人设局陷害,最终导致群臣对他产生了误解与排斥。”
虽然从未亲身涉足江湖纷争,但张北玄对于天下大局有着透彻的认识。
听到这些分析,朱元璋恍然大悟: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差点又落入敌手圈套。
“徐达一时受挫估计短时间内难恢复状态了,只是望陛下切莫忽视由此带来的怨气积累”,张北玄提醒道。
“这我心里清楚,但我们不能退缩。”朱元璋的神情异常凝重:“如今我们刚登基不久,朝廷百废待举,若在此关键时期临阵脱逃,怕是要沦为世人笑柄。”
“陛下所言极是,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树立陛下的威望,使那些心怀不轨的大臣心悦诚服。”
“我懂了。”朱元璋赞赏地看了一眼张北玄。
“小臣冒昧问一句,陛下接下来打算如何行动?”张北玄询问道。
“宋国公一案复杂多端,我们必须彻底清除隐患。”朱元璋思考了片刻后决绝地说:“不仅要拿下宋国公,与他有牵连的所有官员也必须一并查办,决不容情。”
朱元璋清楚,詹徽的背后支持者冯胜其实也在动摇。至于冯胜是否真的有所不轨,却不好下定论。
“但陛下须知,目前勋贵们的态度十分强硬,陛下得慢慢来,不然日后政策执行会困难重重。”
张北玄语气突转:“事实上,现在对宋国公等人过于严厉并非上策。就算惩治他们也不一定能解决所有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抵制情绪。”
“何出此言?”朱元璋疑惑不解地问。
“假如我们现在直接动了宋国公的手脚,那么拥护他的官员必定会惊慌失措,甚至可能出现极端反弹,导致他们联手对抗新政。”
“如此一来,新法规的推进必将变得更加艰难,反倒让政敌有机可乘。”
朱元璋顿时领悟:“你是说先暂停查处宋国公之事,让他们相互猜忌?”
“没错,如果新政策顺利进行,则不必担心其他;如果不顺利,也可以削弱对手的实力。”张北玄点头解释。
“真是妙计!”朱元璋拍手称好:“终于领会到了你的智慧所在。”
他感慨万分:“张北玄啊,你确实是难得的好臣子。通过这种方法既能令敌方心存顾虑,又促使对方内部产生分裂,最终削减宋国公派系的力量。”
“老朱啊,你过奖了。”张北玄谦虚回答,
“其实我的意思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其直接打击某些个人,不如订立一些针对贵族阶层的具体法令更为有效。”
毕竟虽然现在的贵族群体已经大不如前,但在很多地方仍根基稳固,特别是在以宋国公立足的地方。
他的门徒遍布天下,即使是在京城内外都有其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