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网游动漫 > 华夏大地上下五千年 > 第49章 秦始皇巡游与刻石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彰显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宣扬秦王朝的威德,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巡游。这些巡游活动不仅是秦始皇对其辽阔帝国领土的亲身体验与视察之旅,更伴随着一系列具有深刻政治与文化意义的刻石活动,它们犹如一部部凝固的史书,铭刻着秦帝国的辉煌与理念,对后世研究秦代历史、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均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秦始皇二十七年(公元前 220 年),秦始皇开启了他的首次巡游。此次巡游主要是西行,其路线大致为从咸阳出发,前往陇西地区。秦始皇的车驾沿着渭水河谷西进,一路上,他目睹了帝国西部边境的山川地貌与风土人情。陇西之地,地势高亢,山峦起伏,这里是秦人的故地,对于秦始皇而言,有着特殊的情感与意义。当他来到这片土地时,或许心中感慨万千,这里见证了秦族数百年的奋斗历程,从一个偏居西陲的诸侯国,逐步崛起并最终统一六国。在陇西,秦始皇进行了祭祀山川的活动,他向天地神明宣告秦帝国的建立以及他作为天子的统治权威。虽然此次巡游并没有明确记载有刻石之举,但秦始皇在故地的一系列活动,无疑是在向当地民众以及秦的祖先神灵展示他所成就的伟大霸业,为后续更为宏大的巡游与刻石活动奠定了基础。

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开始了第二次巡游,这次巡游的方向是东方。其浩浩荡荡的队伍从咸阳出发,沿着渭水东行,出函谷关后,继续向山东半岛进发。秦始皇首先抵达了峄山,峄山位于今天的山东省邹城市东南。此山虽不高大,但怪石嶙峋,景色独特,且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文化地位。秦始皇登上峄山后,命丞相李斯撰写铭文,刻石立碑于峄山之上。峄山刻石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功绩,强调他“讨伐乱逆,威动四极”,使得“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的局面得以终结,天下从此“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百姓过上了“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的太平生活。刻石中还阐述了秦始皇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如“器械一量,同书文字”,这些措施对于统一帝国的文化、经济交流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峄山刻石的书法艺术也颇具特色,其字体为小篆,笔画规整,线条圆润流畅,结构对称均衡,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成为后世研究秦代书法的重要范本。

离开峄山后,秦始皇的队伍来到了泰山。泰山在古代被视为五岳之首,有着极高的宗教与政治象征意义,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圣地。秦始皇登上泰山顶,举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封禅仪式。封禅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最高典礼,只有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才有资格举行。秦始皇认为自己统一六国,功盖三皇五帝,举行封禅大典是对自己功绩的最好彰显。在泰山,秦始皇同样刻石记功。泰山刻石的内容与峄山刻石有相似之处,皆着重强调秦始皇的统一之功与治理天下的德政。其中提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表明秦始皇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使得臣下能够各安其职,国家机器得以有序运转。同时,刻石还宣扬了秦始皇对百姓的关怀,如“皇帝躬圣,既平天下,不懈于治。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描绘出一位勤勉治国、心系百姓的君主形象。泰山刻石的书法风格与峄山刻石一脉相承,其篆书的书写规范成为后世书法学习者临摹的典范,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泰山下来后,秦始皇前往琅琊。琅琊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琅琊镇东南海滨。这里山海相依,景色壮美。秦始皇到达琅琊后,停留了较长时间,据说长达三个月之久。在此期间,秦始皇除了游览琅琊的自然风光外,还下令迁来三万户百姓到琅琊居住,并减免他们十二年的赋税。这一举措一方面是为了开发琅琊地区,加强对沿海地区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显示出秦始皇对琅琊的喜爱与重视。在琅琊,秦始皇命人立石,琅琊刻石的篇幅相对较长,内容丰富。它不仅再次歌颂了秦始皇的统一功绩,如“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展现出秦帝国广袤无垠的疆域,而且详细描述了秦始皇在统一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成效。在政治上,“端平法度,万物之纪。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强调了法制的建立与社会秩序的规范;在经济上,“上农除末,黔首是富”,体现了秦始皇重农抑商的政策导向,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百姓的财富;在文化上,“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突出了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对于加强帝国文化与经济交流融合的重要性。琅琊刻石的书法风格同样是典型的秦篆,其文字的布局、笔画的运用等都体现了秦代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为研究秦代文字与书法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 220 年),秦始皇进行了第三次巡游。这次巡游依然是向东进发,其主要目的是威慑东方六国旧地,巩固秦帝国的统治。秦始皇的车驾再次来到山东半岛,当行至之罘(今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岛)时,秦始皇登岛并刻石。之罘刻石的内容主要围绕秦始皇的武功展开,强调他“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在治理国家方面既有严明的法度,又有对外的文治教化。同时,刻石中也提及秦始皇对海上神仙传说的关注,“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反映出秦始皇一方面追求长生不老的愿望,另一方面也借神仙传说来进一步神化自己的统治地位。之罘刻石的书法风格与之前的刻石大体相同,以篆书为主,但其在文字的镌刻工艺上可能略有差异,为研究秦代石刻艺术的多样性提供了参考。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 215 年),秦始皇进行了第四次巡游,此次巡游的方向是北方。秦始皇的队伍从咸阳出发,向北渡过黄河,进入今山西、河北等地。秦始皇来到碣石(今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北),碣石地处渤海之滨,是当时重要的地理标志。秦始皇登上碣石,极目远眺,大海的浩渺无垠与北方大地的雄浑壮阔尽收眼底。在碣石,秦始皇刻石记功。碣石刻石的内容与其他刻石有所不同,它除了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与治理之功外,还着重记载了秦始皇对北方边境形势的关注以及他为巩固北方边防所采取的措施。刻石中提到“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此石,垂着仪矩。”这里体现了秦始皇统一后对国内城防设施的调整,拆除了原六国之间的城郭壁垒,疏通河道,消除了各地的险阻,以促进国内的交通与交流。同时,对于北方边境,秦始皇也有着长远的战略规划,他在刻石中表达了对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的警惕,以及为抵御外敌而进行的一系列军事部署与建设。碣石刻石的书法风格依然保持着秦篆的特色,但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刻石在长期的自然风化与历史变迁中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现存的拓片与文字记录已不完整,这也为研究碣石刻石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巡游,也是最后一次巡游。这次巡游的路线较为复杂,秦始皇从咸阳出发,先向南行至云梦泽(今洞庭湖一带),在云梦泽,秦始皇遥祭了虞舜。之后,秦始皇沿长江东下,经过丹阳,到达钱塘。由于钱塘江潮水汹涌,秦始皇的队伍在此停留了一段时间,后绕道渡过钱塘江,继续前往会稽山。会稽山位于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秦始皇登上会稽山,在这里举行了祭祀大禹的活动。大禹在古代传说中是治水英雄,对华夏文明的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秦始皇祭祀大禹,一方面是对古代贤君的敬重,另一方面也是在向东南地区的民众展示他对华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延续。在会稽山,秦始皇刻石。会稽刻石的内容与其他刻石相比,有着独特的内涵。它在歌颂秦始皇统一功绩的同时,更加强调了伦理道德规范与社会秩序的维护。刻石中提到“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内外,禁止淫泆,男女絜诚。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絜,人乐同则,嘉保太平。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从臣诵烈,请刻此石,光垂休铭。”可以看出,秦始皇试图通过刻石来推行他所倡导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社会风气,以加强对帝国百姓思想与行为的控制。会稽刻石的书法风格同样是秦篆,但由于其地处江南地区,在历史的流传过程中,经历了多次的辗转与复刻,其文字的形态与原刻石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依然保留了秦篆的基本特征,为研究秦代书法在不同地区的传播与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秦始皇的五次巡游及与之相伴的刻石活动,是秦代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事件。这些刻石作为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官方文献与政治宣传工具,全面地展示了秦始皇的政治理念、治国方略、文化政策以及他对自己统治合法性的强调与神化。从刻石的内容来看,秦始皇反复强调统一六国的伟大功绩,这是他建立秦帝国的基础,也是他向天下宣扬其统治权威的核心所在。通过对统一战争的描述,将自己塑造成为结束战乱、拯救百姓的英雄君主。在治国方略方面,刻石中详细阐述了秦始皇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措施,如建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这些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帝国的统一与融合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同时,秦始皇在刻石中也注重对自己品德与形象的塑造,将自己描绘成一位勤勉治国、关怀百姓、遵循道义的君主,试图以此赢得百姓的支持与拥护。

在文化方面,秦始皇的刻石活动对于秦代文字的规范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秦篆作为秦代官方文字,在刻石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传播。这些刻石上的文字,书写规范、结构严谨、笔画优美,成为后世学习秦篆的重要范本。李斯等书法家在刻石创作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与艺术特色,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开创性的影响。秦篆的推广与应用,不仅促进了秦代文化的统一与传承,也为后世汉字的演变与书法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秦始皇的巡游与刻石活动也并非完全没有负面影响。大规模的巡游活动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给帝国的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为了保证巡游的顺利进行,秦始皇沿途修建了众多的道路、宫殿、驿站等设施,这些工程征调了大量的民夫,加重了百姓的劳役负担。同时,秦始皇在刻石中所宣扬的一些思想与理念,如过度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与中央集权,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社会的多元性与民众的创造力。而且,秦始皇对长生不老的追求以及在巡游过程中对神仙方术的热衷,也引发了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滋生,如方士的欺诈行为盛行等。

秦始皇的巡游与刻石活动是秦代历史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秦始皇时期秦帝国的辉煌与强盛,也揭示了其背后所隐藏的矛盾与问题。这些刻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历经风雨沧桑,虽然部分刻石已残缺不全或仅存拓片,但依然是我们研究秦代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珍贵资料。通过对这些刻石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秦始皇以及他所建立的秦帝国,探寻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规律,为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与历史研究提供宝贵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