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读趣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读趣网 > 都市言情 > 车祸阴影下的家族秘密 > 第79章 文化传承使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张亮的老家,那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韵味的地方,古老的习俗和技艺,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

李淑萍,一个从外乡嫁给张家大儿子张亮的媳妇,虽然在县城一所中学教艺术课,但对这里的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的热爱。

刚嫁给张亮的时候,李淑萍满心欢喜地想要融入这个家庭,融入这个充满传统文化魅力的地方。

她看着那些精美的剪纸,想象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像村里的老艺人一样,用剪刀在红纸上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她看着那些精致的手工艺品,心里琢磨着其中的制作奥秘。

然而,家庭矛盾却像一片乌云,无情地遮住了她心中的阳光。

她的公公张木匠是一个比较封闭且非常固执的人,对于李淑萍这个外来的媳妇总是有着诸多的挑剔。

从日常的家务琐事,到对家庭事务的决策权,公公张木匠与大媳妇李淑萍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李淑萍每天都在家庭纷争中疲于奔命,她的精力被消耗在这些无休止的争吵和矛盾之中,根本无暇去顾及自己热爱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之事。

时间在家庭的纷争中悄然流逝,直到张木匠的老伴张嫂去世后,张木匠的性格才变得自闭起来,不见人、少说话、不问家事,张家的氛围才开始发生变化。

张亮意识到,家庭的和谐才是最重要的,他开始更加关心李淑萍,尊重她的想法和意见。

李淑萍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那种久违的和谐氛围重新回到了这个家。

张家家庭的和谐,让李淑萍终于有精力去重拾自己的梦想。

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村里的妇女和孩子们。

在这个传统的村庄里,妇女们有着灵巧的双手,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创造力,而剪纸艺术和手工艺品制作,正是可以将大家凝聚在一起的绝佳方式。

李淑萍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邀请村里的妇女和孩子们到村里的小祠堂参加剪纸活动。

她从自己的收藏中拿出那些精美的剪纸作品,给大家展示。

周末回老家时,李淑萍就会到村里开展工作。

一天,她拿着剪纸,眼中满是热情地对老乡们说:“老乡们,你们看,这我制作的一幅剪纸作品,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每一根羽毛都栩栩如生,你们喜欢吗?”

妇女们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李淑萍拿起剪刀,开始慢慢地示范。

她一边剪,一边耐心地讲解道:“你们看啊,先把纸对折,然后从这里开始剪,要注意线条的流畅。”

孩子们兴奋地拿起剪刀,跟着她的步骤开始尝试。

妇女们也不甘示弱,虽然有些生疏,但都认真地学着。

在李淑萍的努力下,村里的剪纸活动逐渐形成了规模。

每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小祠堂里就充满了欢声笑语,剪刀在纸张上发出的“咔嚓”声就像一首美妙的乐章。

除了剪纸艺术,李淑萍还把目光投向了手工艺品制作。

李淑萍的小叔张飘飘,就在坝镇开了一个手工艺品公司,对老家的村民影响也是很大的,公司的工人也有村里的妇女,所以这可是村民们的强项。

不过,李淑萍拓展了民间工艺品的领域,很多是张飘飘的公司没有开发的。

她从村里的老艺人那里,收集了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然后自己先进行尝试。

李淑萍用麦秸杆编织出小巧玲珑的蚂蚱,用泥土捏出憨态可掬的小动物,用丝线绣出精美的图案。

然后,她把这些作品展示给妇女和孩子们看。

李淑萍对年轻一点的妇女们说:“姊妹们,大家看,这些东西都是我们身边的材料做出来的,只要我们有创意,就能创造出美好的东西。”

女同胞们看到这些鲜活的作品,一个个兴高采烈的样子,她们的脸上洋溢着无法抑制的喜悦。

没过多久,全村的妇女都被李淑萍发动起来了,大家热情高涨,很多妇女都积极参与到手工艺品制作队伍中来。

于是,手工艺品制作小组也成立了。

村里的妇女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废旧的布料做出了漂亮的布娃娃,用树枝做出了独特的装饰品。

孩子们也用彩泥捏出了各种各样的小物件,五彩斑斓,琳琅满目,十分可人。

随着剪纸艺术和手工艺品制作活动的开展,李淑萍意识到,需要有一个东西来记录这些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技艺。

于是,她决定编写一本小册子。

李淑萍开始深入挖掘村里的传统文化。

她走访村里的老人,听他们讲述那些古老的传说和习俗。

她收集各种剪纸图案背后的寓意,手工艺品制作的历史渊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通过镂空雕刻的技法在一些薄片材料上制作工艺品,这是早在纸张出现以前就开始流行起来的。

虽不是纸张制作,但却如出一辙。

这就为真正意义上的剪纸出现奠定了基础。

经李淑萍查阅史料,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应该是纸张的出现才正式开始的。

剪纸的主要制作材料就是纸,而汉代时期纸张的出现,这就促进了剪纸的出现、发展和普及。

那时候的纸张易腐烂,所以人们不会珍藏起来,坏了还能重新再剪。

北朝时期,人们用纸剪出各种美丽的图案花纹。

端午节的一天,李淑萍又回到了老家,这次她是专门为编写小册子的事情而去的。

她拿着一幅古老的剪纸图案,特地跑去询问家族中的一名小有名气的老艺人。

李淑萍微笑着向老人家诚恳问道:“张爷爷,您能给我讲讲这个剪纸图案为什么是这样的吗?”

“这个啊,这是我们祖先用来祈求丰收的,这个图案代表着五谷丰登。”张爷爷语速缓慢地解释道。

李淑萍之前的一些想法,很快就得到了验证,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毫不犹豫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行。

她还查阅了村里的族谱和一些古老的书籍,从文字记载中寻找传统文化的痕迹。

在收集了足够的资料后,李淑萍开始撰写小册子的内容。她深知,这小册子承载着自己的心血与对家人满满的爱,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种子,要在读者心中种下温暖与希望。

于是,她日夜伏案,那些曾经与老乡们相处的温馨画面、自己调研求证实践中的酸甜苦辣,都化作笔下生动的文字。

她不理会外界的喧嚣与打扰,心中只想着把最真实、最有实操性的文字写出来。

李淑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剪纸艺术的技巧,从纸张的选择到剪刀的使用,从基本的图案到复杂的构图。

她在小册子中,精准总结了这样一段话:“剪纸的时候,纸张的质地很重要,太薄容易破,太厚不好剪。一般我们选择这种质地适中的红纸,它既有着鲜艳的颜色,又便于操作。”

就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话,李淑萍也是经过了反复的实践,多次的求证才表述上去的。

对于手工艺品制作,她详细地介绍了各种材料的特性和处理方法。在制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并了解其特性是至关重要的。

在小册子中,另一段文字是这样表述的:“麦秸杆要先晒干,然后用温水浸泡一下,这样它就会变得柔软,便于编织。”

她还在小册子中,加入了张亮老家传统文化的故事和传说,让整个小册子更加生动有趣。

经过10个月的努力,小册子终于编写完成,这标志着李淑萍的辛勤付出和不懈追求得到了回报。

每一章、每一页都凝聚着她的智慧和汗水,从最初的构思到最终的成稿,每一步都是对细节的精心打磨和对质量的严格把控。

随着小册子的完成,李淑萍不仅收获了成果,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她将准备迎接新的挑战,继续在这一领域内深耕、探索和创新,期待着更多的成就和突破。

李淑萍自己出资印刷了一批小册子,然后免费分发给村里的每一户人家。

看到还散发着墨香的小本子后,村里妇孺老幼都兴奋。

张大爷激动地对村民们说:“这是李淑萍老师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多次调研验证实践之后的辛苦结晶,是我们村里的文化瑰宝,来之不易啊!大家要好好保存,也要让孩子们好好学习。”

李淑萍的努力并没有停止,她一直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通过创新的方式,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她还准备在坝镇和村里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和展览,并打算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推广,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接触并了解老家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

她还积极推动老家的年轻一代,投身于文化传承的工作中。

她知道,文化传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去努力,只有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传统文化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她开始计划着在村里的小学,推荐开设一门校本课程——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她精心挑选了涵盖国学经典、传统民俗、民间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希望课程能够像一把钥匙,开启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大门。

她还想把村里的剪纸艺术和手工艺品,制作推广到外面的世界,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小村庄的文化魅力。

在李淑萍的心中,已经描绘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这幅蓝图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生活的热爱。

她希望有一天,这个小村庄能够因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人们心中的文化村落。

而她自己,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书写着文化传承的篇章,用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